王婧怡

【摘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向來是經濟學界關心的熱點話題。長期以來四川經濟穩步增長。基于四川省自身的特點,為穩固和推進四川省的經濟發展,明確四川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尤為重要。為此,本文對四川省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展開實證研究,從相關理論出發建立計量模型,選取了1986—2017年的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變化量和三個產業分別的產值變化量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和計量經濟學檢驗。結果表明,四川省經濟增長受三個產業生產總值影響較為顯著。最后本文從經濟增長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一、引言
眾所周知,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主要有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水平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個,如何促使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便成為了經濟學家長期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在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結構因素總是被排斥在經濟增長源泉之外,不論是從生產者還是消費者角度出發,資源都存在著長期的有效配置,即是說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帕累托狀態是不存在的,人們不得不放棄這種追求理想的“最優狀態”的思想,轉而最求“次優狀態”,而結構主義恰巧是屬于這種“次優論”的范疇。
四川省幅員面積48.5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的一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資源大省。據歷年來的數據顯示和分析,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在1986—2017年間逐年增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加之現有的“一帶一路”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等產業政策帶動,四川省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2017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高達到369800.22億元。為穩固和推進現有經濟形勢,四川省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四川地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以更好的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本文擬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找出四川省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定量關系,研究出產業結構轉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強度,并為產業結構調整及四川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的提出提供相應依據。
二、四川省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為中國西部的一個內陸省份。1986—2017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連年上升,投資結構也有所改變。投資重點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以及社會事業三大領域,投資內生動力也在逐步增強,民間資本在投資總量的比重增加。第一、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39.5:35.1:25.4,逐漸變為了1990年的36.1:35.1:28.2,再變為2000年的24.1:36.5:39.4,2015年的12.1:44.1:43.7,2016年的11.8:40.8:47.3,和2017年的11.6:38.7:49.7實現了三個產業的比重差異在“一二三”中逐漸縮小,并由“一二三”向“二三一”并最終向“三二一”的轉變。對于四川省的產業結構變化和現狀,為了更清晰的了解四川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有必要對四川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做一個實證研究。
三、四川省產業結構對其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根據羅斯托的經濟增長的結構主義觀點,現代經濟增長植根于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生產函數的累積擴散之中,這些發生在技術和組織中的變化只能從部門的角度加以研究;各個部門相互緊密聯系,同時,收入流動的變化也是有意義的;總量指標跟其他指標一樣,不過是部門活動的總結。
而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核算原理,GDP是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而最終產品的價值又等于整個生產過程中價值增加的總和。因此,GDP可以通過核算各行業在一定時期中生產的價值來求得,即GDP=∑各產業部門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由上面兩個理論可以看出GDP與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且GDP的變動可與各產業部門產出的變動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因此,試建立多元線性計量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μ
其中Y代表GDP的變化量,X1、X2、X3分別代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變化量。
(二)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取的數據是1986—2017年GDP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同比增加值,并將它們分別設為Y,X1、X2、X3。之所以選擇以上數據,基于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從1986年開始選取數據可以避免因改革開放以前產業結構的變化受政策影響的干擾而無法客觀的反映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相互關系,同時1986年的前后正好處在中國經濟中農業和工業都在放手發展并逐步穩定的前期;第二,釆用同比增加值能夠很好的反映四川省的產業格局變化以及產業結構的關系。同時,該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增長相對應,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映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三)回歸分析
通過Eviews10.0軟件在此基礎上完成回歸分析和參數檢驗,結果如下:
(四)實證結果分析
通過參數回歸和相關的檢驗及修正,最終結果為:
Y=0.093946+0.313057X1+0.384794X2+0.349289X3
模型回歸表明:當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增長1%時,在31.3057%的程度上影響GDP的增長;當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增長1%時,在38.4794%的程度上影響GDP的增長;當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增長1%時,在34.9289%的程度上影響GDP的增長。顯然,通過30多年的發展,四川省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為均衡。第二產業在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大于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逐年上升,并對四川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發揮出較大作用。這與四川省的發展現狀相符,四川省還處工業化的中期發展期,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己經讓步于第二產業,且第二產業的比例還在不斷增加,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在不斷提高。
五、啟示與建議
從前文的分析和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四川省的三大產業的發展對自身的經濟增長都具有較為顯著和均衡的影響。其中,第二產業的影響較第一、第三產業更大,第三產業的影響力逐漸增大,超越了第一產業。因此,為保證全省宏觀經濟得以長期穩定地發展,應在提高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保持第二產業的穩定增長,繼續大力扶持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產業地位。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雖然已被第二產業所替代,但是仍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提高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應該優化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產品質量,開放綠色食品、安全食品,滿足市場對于農業產品的更高要求,從而開拓外貿市場,提高農民收入。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新型的產業組織體系,根據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爭取做到區域專業化,原料基地化,基地合作化,農戶專業化。
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現在是四川省的主導產業,在提升第二產業的過程中應強化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支持,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通過科技創新集中力量解決工業生產中的核心技術問題,用信息技術重塑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第二產業的高度化。同時,嚴格控制產能過剩,在保證產業快速平穩發展的同時重視產品結構和質量,并且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重視工業對于環境的因素的影響,認識到全省資源的稀缺性,重視對于能源的高消耗,做到可持續的發展。此外,還應在產權制度上進行改革,以產權制度的明確化去保障第二產業的積極發展。
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今后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在“互聯網+”和“一帶一路”的政策背景下提升第三產業應重點發展以升級為目標的服務業;加快對內開放壟斷性行業,把企業推向市場,深化第三產業的價格改革,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優化信息網絡資源配置,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充分利用現有信息網絡和平臺,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場電子交易系統、工商企業網絡營銷系統等電子商務基礎網絡服務平臺,努力促進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結合。加大商貿流通業改革力度,加大旅游業的發展等等。同時,還應注重對服務人員的素質的培養,加強醫療條件改革等,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常浩娟,王永靜.產業結構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110-114.
[2]趙娟,孫瀟.山東省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5-217.
[3]王炳楠.我國產業結構、產值增長和就業——以第三產業為例[J].新西部,2018(1):61-63,70.
[4]韓晶,酒二科.以產業結構為中介的創新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機理[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6):51-63.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EB/OL].http://www.stats.gov.cn/.
[6]四川省統計局網[EB/OL].http://www.sc.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