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基本理念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趣味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趣味性可以比喻為體育教學的“根”,有效性就可比喻為體育教學的“本”,趣味性這條“根”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將各個環節連在一起,最終是為實現有效性這個“本”而服務。為了更好地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采用以下幾種提高趣味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趣味性的教學內容
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運動能力和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例如根據低年級學生動作模仿能力強、邏輯分析能力弱的特點,在教學立定跳遠時筆者利用圓形小墊子創設簡單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將墊子擺成間隔不同的圖形引導學生逐漸提高遠度;利用在墊子上方拉一根橡皮筋引導學生增加起跳高度;利用“看誰落地聲音小”的方法提醒學生緩沖保護膝關節,盡量減少動作理論的講解,通過有趣多樣的方法提高練習的有效性。
二、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置分層、有趣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難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內容應帶有一定難度,同時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努力后獲得成功的喜悅。如,在籃球行進間運球練習中,將任務分為3層,一是趣味性練習,要求學生在不丟球的情況下進行繞規定圖形運球走的練習;二是在已經掌握運球的情況下進行繞標志桿往返直線運球的練習,提高行進間運球熟練程度;三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繞標志桿運球后投籃的練習,提高運球難度。根據學情,對學生分別提出要求,調動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三、注重學生個體成長與團體發展的有趣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讓每名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動作技能,增強身體素質,也要注重讓學生融入到團體活動中,使他們愿意在小組活動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分享經驗,幫助他人,不斷適應各種人際關系和新環境,通過個體練習與團體活動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如,練習跨越式跳高時,教師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要求組內學生互相配合,通過練習連續跨越多個小障礙提升跨躍能力,左右腿起跨方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優勢起跨腿,助跑準確找準踏在紅色膠墊上的位置等個人目標之后,組內優秀學生幫助學困生共同完成團體目標,將2個目標有趣結合,互相指導和鼓勵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并富有感染力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進行動作示范,又要不斷地通過語言的講解引導和啟發學生不斷地參與各種練習,親切幽默的語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生在練習立定跳遠時,提醒學生注意落地緩沖時可說“同學們,看哪些同學在落地時能身輕如燕,落地輕巧”;在鼓勵團隊合作時可說“同學們,組內每一個成員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等。通過使用這些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運用挑戰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的策略
在游戲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加趣味性,筆者采用挑戰性和偶然性并存的練習內容,即讓學生通過努力拼搏才能取得好成績的方式,不但能激發練習興趣,還能增強團結合作等育人功能。如,在設置籃球變向運球接投籃的練習中,將6名學生分為1組,每組4名學生運球接力后,后2名學生不參與運球,只負責投籃得分,用時短得分高的小組獲勝。組間可進行同質比賽練習,比賽中既看完成速度,也看投籃命中率。
——付循平(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小學,2663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