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林 袁征
【摘要】普通高校大學生“考研熱”成為當前一個十分受關注的社會現象。文章基于多維度視角,從考研學生的學習觀、考研家庭的學業觀、用人單位的人才觀、高等學校的教育觀等四個方面解讀普通高校大學生“考研熱”的多重原因。進而,在理性看待普通高校大學生“考研熱”現象的基礎上,立足普通高校視角從轉變育人工作理念,支持學生考研深造;加強宣傳教育引領,激發學生考研熱情;全員服務學生考研,強化考研服務保障等方面,為學生考研提供教育管理服務,服務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現實需要。
【關鍵詞】普通高校 大學生 考研熱
一、引言
當前,越來越多的應屆普通高校本科生在就業方式的選擇上,選擇考取碩士研究生。自201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往屆本科畢業生也加入考研大軍。同時,一些專科畢業生也紛紛通過同等學力的方式申請碩士學位。一時間,“考研熱”悄然成為一個頗具有話題感的現實問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普通高校學生選擇考研?他們背后的考研動機和學習目的是什么?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務部門又如何面對考研大軍的新形勢開展新的工作實踐探索。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理性看待“考研熱”,并辯證的對之提供教育管理服務。
二、普通高校大學生“考研熱”的原因
(一)考研學生的學習觀
“考研熱”基于學生對學習觀的一種價值判斷。在調查研究和訪談中可以得知,學生加入考研大軍,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考失利。對當前所在學校能夠取得的學歷學位不滿意,仍有對學業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求學訴求,希望到更高水平的大學,特別是“雙一流”高校繼續學習,提高自我。二是研究興趣。有的學生選擇繼續學業是對某一專業領域內的內容的確十分感興趣,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內生動力。三是從眾考研。當下網絡熱炒“考研宿舍”、“考研班級”等教育新聞,其具有正向教育意義。但是,我們也發現,很多學生也是抱著“別人考,我也考考試一試”的想法加入考研隊伍。四是慢就業的訴求。很多普通高校的學生不愿意本科教育結束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決定在繼續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再沉浸,以充實提高自我。
(二)考研家庭的學業觀
當前中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重視。但是,也十分的盲目。通過調研了解,學生原生家庭的學業觀是學生本人下定決心考研的重要因素。誠然,很多的家庭支持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知識就是力量”,學歷越高越好,工作越好找。同時,也有很多研究和調查認為,很多的家庭鼓勵孩子考研的動機更多的是家庭整體教育素質的自卑感和高水平教育炫耀性的追求。通俗地講就是“孩子的學業是家庭的門面,孩子的學歷是家庭的面子”。家庭支持孩子考研一則的確可以提升學生本人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逢年過節街坊鄰里、親戚朋友之間對孩子學業的攀比性對比,對學生家長的影響至深。相關研究和調研也表明,家庭中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財富收入水平,對學生考研產生直接的影響。家庭的學業觀對學生的考研影響至深,但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也“因家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三)用人單位的人才觀
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式有很多,細分而言包括:考取公務員事業編、企業求職(央企、國企、私企、外企)、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應征入伍、創業、考研等。考研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而已。然而,恰恰是這些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對大學生的考研產生了直接影響。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和人才需求方向對大學生的考研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崗位、薪資待遇、上升空間與渠道、專業素養挖掘、單位所在城市。不可否認,一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戶口仍然對大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如果,碩士研究生的學歷能夠契合不同的用人單位的人才戰略和用工需求。那么,大學生考研就是極具有現實意義的理性選擇。在功利主義視角下,在許多三線城市,房價過萬的現實下,專業知識、學歷學位的變現能力是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的現實原因。
(四)高等學校的教育觀
我國高等學校數量眾多,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差異巨大。在此,我們選取地方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為視角,對學校的教育觀與大學生“考研熱”的關系進行分析。通過網絡檢索可以發現,許多地方高校紛紛出臺政策引領學生考研、支持學生考研,甚至在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改革、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務中具體考研服務的工作事項。這些學校的辦學層次和綜合實力,均在“雙一流”之外。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現實狀況呢?其重要原因有三:一是,學校教育傳統。很多地方性師范類院校考研率常年居高,這是學校辦學理念的教育引導。二是,在某種意義上講,考研率是最穩定的就業率。教育主管部門和人社部門對高校的就業率考核,倒逼許多高校加大引導力度支持學生考研。三是,學校為了抓教風、促學風、正校風的一種探索性嘗試。大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四年,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以引領學校的學習風氣。正如一位高校輔導員所言:“學生都準備考研認真學習,違規亂紀的事情越來也少了”。
三、普通高校大學生“考研熱”的理性認識
在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以來,高等教育的“四個回歸”給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實踐方向。就考研而言,實際的教育載體和平臺還是高等學校。誠然,社會上對“考研熱”的雜音不斷。從當前“雙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在校生數量、研究生錄取率、本校本科的升學率而言,“考研熱”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邏輯。因此,對于普通高校學校而言,引導大學生考研是一種相對理性的選擇,應該多措并舉推動考研,提升學生升學質量。
(一)轉變育人工作理念,支持學生考研深造
支持學生考研,并不意味只是重視學生考研。在教育理念上,有教無類是一條根本性的價值原則。面向考研學生提供服務,并非追崇考研,只是“因材施教”的精準施策而已,不應遭受社會非議。
普通高校在堅定自我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轉變育人理念,倡導鼓勵學生考研。考研復習也是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考研學習的學習風氣對推進校風教風學風具有建設性意義。普通高校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鼓勵支持應用型人才繼續深造的研究型人才也是是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因勢利導的一項重要工作。將學生考研工作考核納入學校目標管理的考核體系中,對于考研工作組織出色、成效顯著的二級學院給予績效獎勵,是一種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改革嘗試。但是,也應把握尺度,避免人才培養工作出現失偏。在保證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倡導、鼓勵、支持和幫助學生考研的各項工作,為學生提供全面、周到的考研服務是可行的。
(二)加強宣傳教育引領,激發學生考研熱情
在高等學校辦學實力和發展不均衡的現實下,學生的考研錄取率是衡量一所普通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水平和教風學風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特色、社會聲譽和整體實力。在中國教育在線上可以查到,超過半數的普通高校在高考招生宣傳中,將考研率作為吸引優質生源的重要參照。
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將考研作為學校學風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風建設與宣傳教育中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考研的價值認同,將考研作為學生就業擇業的重要選擇之一,通過專業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學風建設、個人成才教育、就業形勢教育引導學生做正確的學習生涯規劃,激發學生考研熱情。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就業主管部門對學生考研的大力支持,在“三支一扶”、“大學生退伍”等政策中,都有關于學生考研加分或予以優先錄取的政策性支持。激發學生考研熱情,并不意味著“一根筋”的引導學生只是選擇考研,將考研作為就業的唯一選項和第一選項。當前,許多用人單位在用人比較選擇過程中,會優先錄取考研未錄取的學生,其給出的理由是:在考研過程中,學生系統的復習了專業知識,也提升了英語水平。需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鼓勵學生考研是就業多種選擇中并行不悖的理性選項之一。
(三)全員服務學生考研,強化考研服務保障
因材施教就要做到精準協同提供考研服務保障,不能一言以蔽之。事實上,支持學生考研不是簡單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學風建設中去重視,從就業指導工作中去加強。更需要學校各個部門協同推進,提供優質的全域化服務,保障學生有條件有保障的準備考研初試和復試。
在學校硬件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力所能及的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考研自習環境,學校在寒暑假期間在教學區、圖書館設立并開放考研專用自習室。在圖書資料購買和服務方面,圖書館、二級學院圖書資料室可根據考研形勢的變化和學生報考專業的實際需求更新考研書籍,從圖書資料室的建設和發展方面為學生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調查研究表明,許多高校支持學生因地制宜、分類引導開設考研學習的專業性社團,通過學生自組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提升自我考研服務能力是一個流行且有效的選擇。針對于學生準備考研復試,可探索性組建考研復試輔導小組對參加復試學生的專業核心知識、結構化面試技巧、專業英語進行指導幫助。考驗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幫扶學生考研方面的積極作用,關心考研期間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也是保障學生考研的重要工作事項。
參考文獻:
[1]蔡紅建.大學生盲目考研不可取——考研低年級化現象反思[J].人民論壇,2018(36):106-108.
[2]熊凱,黃祿臣.普通高校本科大學生考研意愿與水平影響因素研究——以南昌工程學院為例[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8,37(05):94-98.
[3]劉永紅.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生的考研意向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3):288-289.
作者簡介:
周勝林(1985~),男,山東臨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
袁征(1986~),女,山東鄒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學生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