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是新一代的杰出代表,所以他們更需要具備良好得綜合素養,對我國長遠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我國高等教育也不斷地向前發展,成長中的大學生面臨的社會壓力不斷增多,挫折也越來越多,如學習、人際關系、情感等,引起了心理不適,導致情緒的低落,缺乏生活信念。本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采用文獻研究、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對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具體的研究。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挫折教育的認知,增強其抗挫折和解決心理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 有效途徑
引言:大學生活就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需要學生們獨立面對所有問題,但是由于中國家庭從小不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溺愛孩子,等到孩子長大脫離家長的庇護,理想與現實的脫節,愿望與實際的矛盾,都會給學生帶來焦慮感,嚴重的就會走入極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不懈的推進挫折教育,關心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動態,積極與其進行溝通,正確認識引發大學生挫折的原因,并對他們加以思想上的指導,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建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可以獨自順利度過,在挫折中得到成長。
1、大學生挫折類型及行為表現
(1)大學生的挫折類型
本文按照挫折發生的領域把大學生挫折分為大學生學習挫折、大學生交往挫折、大學生經濟挫折、大學生家庭挫折和大學生擇業挫折5種。
大學生學習挫折 。學習挫折是因為學習上的困難或失敗給學生造成的一種心理障礙。大學期間學習內容多,專業化強,難度大,要求學生具備自學能力,大部分學生受高中時代單一的學習方式影響,適應不了大學自主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容易引發學習動力不足,常常表現為缺乏目標、厭學、棄學等消極情緒。
大學生交往挫折。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強烈的渴望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內心世界,因而產生了相互交換自己情感體驗,傾訴內心秘密的需求。珍視友誼、渴望交往是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但有的人自身修養較差,個人利益看得過重,對自己存在的不足又不能正確認識,導致在群體中不受歡迎,很少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這樣就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形單影只,獨來獨往,交往的需要,友誼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滿足。
大學生經濟挫折。近幾年來,由于大學實行繳費制度和物價上漲等原因,大學生的經濟負擔普遍加重。貧困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比其他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更容易產生挫折感。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大學生當中的貧富懸殊,更是給貧困大學生以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偏執的心理。
大學生家庭挫折。家庭是每一個大學生賴以生存和成長的精神和物質場所。每個大學生的家境 都存在著客觀上的差別,這對每一位大學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又是久遠而深刻的。大學生家庭型挫折情境有:家人的期望很高,自己難以達到;家庭給你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與父母關系不和,很難溝通;父母感情不和,家庭變故:為自己不能有別人那樣幸福的家庭而苦惱;克服大學生家庭型挫折需要雙方面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大學生的擇業挫折。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緊迫性,當大學生就業擇業難原因主要有:第一,用人單位誤區。表現在:一是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二是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
2、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徑
學校是實施大學生挫折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要了解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
水平和特點,掌握教育的主動權,開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以保證各個教育環節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達到增強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時效性的目的。
(1)加強三觀教育,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的自覺性
科學的“三觀”是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的思想基礎。大學生正值形成和確立 “三觀”的關鍵時期,他們能否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其身心健康、學 業完成乃至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通過“三觀”教育,明確人生的意義和 價值,擺正人生航向,端正學習動機,培養吃苦精神,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保 持進取向上的個性,達到增強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質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調查了各界名人后認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 有20%是由于他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0%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必須重視心理素質培養,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過程。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未來社會中掌握競爭的主動,實現自我的潛能與價值,心理素質的優劣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3)加強社會實踐教育,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的社會實踐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應對挫折的能力高低取決于處理挫折和危機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大學教育的實踐環節在教育教學計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利用好這一環節,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則更具有直接性、典型性和具體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蔡田,李翔宇,賈偉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探究[M],北京:中國書籍 出版社,2014,56
[2]方鴻志,心靈七彩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6,103
[3]方鴻志,李紅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評析與對策[M],沈陽:東北大學出 版社,2009,12
[4]李海洲,邊和平著,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56
[5]張旭東,車文博,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8.
[6]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