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媛 汪勇攀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人才需求質量的越來越高,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發嚴重。如何滿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大學生 就業能力 策略
1大學生就業現狀概述
1.1就業能力的內涵。就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培養過程,指的是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從事一份工作所具備的基本工作能力、專業技能,通過理想就業來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實現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具備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成為大勢所趨。
1.2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性。當前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發展。因為就業能力是在高校期間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獲得的一種工作的本領,大學生就業率直接反應了高校的發展水平,決定著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高校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適應當前人才供給側改革的大形勢,培養大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就業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實力,從而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
1.3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原因。由于當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人才需求更加側重于技能型、職業性人才,對普通高校人才需求不是特別旺盛,致使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高校大量擴招開始顯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大學畢業生數量雖然多,但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卻增長緩慢,導致大學生供過于求卻人才不足的現象,許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市場窘境。
2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表現。一是專業能力不強。具體表現為所學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理論知識系統性不強,理論和實踐脫節,合素養和技術能力水平不高,難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二是學習能力欠佳。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學習機械、呆板,不能有效的整合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在融會貫通和創新發展方面能力不足,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夠,難于勝任獨立承擔的工作任務。三是適應能力不強。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角色轉變不夠迅速,工作目標和工作定位不準,難以適應新崗位的要求,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工作關系,不能得心應手的處理,與人合作和溝通的能力不夠,像無頭的蒼蠅缺乏方向感,難以較好的適應崗位需求。
2.2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通過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學生只滿足于不“掛科”能順利畢業就行,放松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不高,特別是隨著高校的擴招,一些院校招生生源不足,降低招生門檻,招收學生的整體水平不高。二是學校方面的原因。大多數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經費緊張,對教學投入不足,特別是一些工科學生需要實踐學習的設備欠缺,學生實踐操作機會大大降低,學生實際操控技能得不到鍛煉和提升,專業技能不嫻熟,滿足不了市場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養方面的原因。人才培養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的,教育理念制約著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等諸多方面,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當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尚不匹配,一些高校盲目追求“雙一流”,普遍存在重科研、重科研項目合作卻輕人才培養的現象,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體系等教育教學改革上創新不夠、力度不大,培養的大學生缺乏與專業匹配的基本能力,學習和實踐脫節,學生和市場需求脫離。
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措施
3.1深化專業教學改革。高校要進一步深化專業教育改革,以專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考評體系。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手段,培養專業技術能力。將職業資格認證標準納入教學計劃中,實現有效銜接。
3.2深化實踐教學改革。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課堂教學實訓、模擬實訓、產學合作、頂崗實習、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快建設融實踐教學、專業素質能力培養、產學研開發、師資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提高培養專業人才的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強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培訓、學習,優化高校教師的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
3.3深化教學改革。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來確定,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課程設置要跟隨市場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始終符合市場需要,對不適合市場發展的要進行改革,適時修訂各專業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計劃,科學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時刻保持教學內容的實用和有效性。要精心打造龍頭專業和精品課程,嘗試與企業共同開發研究教材,以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同時,要本著知識和學歷雙提升的要求,把畢業和就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強化專業技能的培養,形成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素質塑造“三管齊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高就業率的“金色招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結語
在轉型發展和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作為人才培養的高校要迅速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社會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當前經濟改革需要、適應新管理模式需要的人才。這就需要高校要深化專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改革,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促進更好就業。
參考文獻:
[1]孫保營.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當代經濟,2019(01):146-151.
[2]謝芳.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討[J].江蘇高教,2017(05):82-85.
作者簡介:魏月媛(1989.12-),女,陜西楊凌人,漢族,研究生,講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兼學工秘書,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汪勇攀(1978.3-),男,山西平遙人,漢族,本科,講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