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
摘要:歌唱的心理因素至始至終都影響和支配著技能技巧及藝術情感的發生和發展,心理因素中的聯想和想象在聲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會讓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聲樂教學;心理因素;聯想;想象
一、引言
在聲樂教學快速發展的當今,仍然存在個別學生的學習效率低,學生成才速度緩慢的問題,低效教學是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他們在唱歌或練聲的時候總是在想氣息、狀態等問題,往往束縛了自己的情緒,好像身體被無形的繩子捆住了,不能正常發揮。甚至有的學生會覺得還不如學習聲樂以前唱歌容易了,這是思想負擔太重的結果。
歌唱是生理學的,也是物理學的,但歸根結底是心理學的。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在“歌唱學要素主被動論”中闡述心理因素是處于主動的、主導的地位,其它有關歌唱發聲的生理要素都是被動的、從屬的地位,它們的運動都受著心理活動的支配。
二、心理因素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唱歌時的心理活動始終會影響和支配著技能技巧及藝術情感的發生和發展,歌唱活動的外在行為是歌唱意識的外在生理反應,而歌唱藝術是人的心理活動給與的。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聲樂教學中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歌唱是情緒和情感的藝術,換言之,歌唱是歌者內心情緒和情感的表現形式。所以唱歌的目的是抒發內心的情感,因而我們在唱歌的時候注意力的重心應該放在情緒上,而不是在狀態上。然而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一個正確的、穩定的狀態,光有情緒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狀態的時候應該啟發他們用情感來帶動狀態,而不只是單單講狀態。而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應該用心去體會積極的狀態,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聲音。
聲樂學習不是計算機編程,只編幾道必要的、簡單的動作程序,是不能使復雜的生理肌肉運動過程自動化的,因此從機能到機能、從聲音到聲音的機械式教學方法,必定缺少一定的科學性。我們常說,學聲樂就要找“感覺”,也常常把歌唱發聲的方法以“感覺”的方式來傳授,這個“感覺”就是心理活動。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抽象、枯燥的方法通過各種手段把它變成具體化的“感覺”讓學生輕松的接受,并把這種“感覺”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可以通過聯想和想象,這樣能使“感覺”更加具體化,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聯想與想象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在低年紀的學生里,氣息不好是較為普遍的問題。在與學生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都認為歌唱的氣息是一個很神秘、很復雜的問題,所以一唱歌,就過度的注意氣息,越是注意就越緊張,越緊張氣息越用不好,形成了惡性循環。這就已經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問題了,應該先解決的是心理上的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做出正確的引導。
首先讓學生知道歌唱的呼吸和說話的呼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歌唱的呼吸更深一些,更需要控制一些,消除他們對氣息的恐懼。在練習的時候,最好不要太多的從理論上去闡述,也不要讓學生做枯燥的練習,這樣同樣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復雜、很難做到的事情。可以用類似聯想法,所謂類似聯想法就是用一種相似而引發的對另一種對象的記憶,筆者在上課的時候做過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一個母音過渡到下一個母音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去做。就這種意義說,不應該企圖有意通過生理上的努力去做。我并不老想著生理因素,而主要通過心理,當思想的根據是正確的時候,生理部分就有同樣的準確性,相應正確的反映和調節它們。吐字是這樣,氣息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在唱13? 56 │ 53? 13 │51? 53 │1-│這條練聲曲時,如果在唱之前就給學生強調氣息的話,在唱到高音,特別是5到1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過多的注意氣息,情緒容易緊張氣息反而容易上浮。這時最好從心理上去調節,比如用類似聯想法啟發學生在唱這條練聲曲的時候心里想著上臺階或登山。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并且走的很平穩,在走到5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很高的臺階1,這時就要提前抬起腿來,準備上去。這個動作就是我們唱高音前的準備時松大牙、抬軟腭的動作。也可以給學生舉很形象的反例:如果看見很高的臺階不提前抬起腿是肯定上不去的,這樣學生心里想著這個很簡單的動作就能夠很主動的松開大牙、抬起軟腭了。同樣是這個動作讓學生體會,上很高的臺階,身體會怎樣用力?一定是腰向下用力,腳一蹬就上去了。很多學生在唱高音的時候氣息都要上浮,可以讓他們聯想一下氣往上提是否能夠蹬上臺階,答案時否定的,所以唱高音也是同樣的道理,氣息不能往上提。這樣有過兩種狀態的比較學生就能夠很輕松的掌握氣息的下沉了。這比只講理論知識和做枯燥的練習要有效果得多。并不是說學生可以不掌握理論知識,但是理論和實踐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尋找更簡單易做的方法。
從情緒方面,啟發學生“以情帶聲”,嘴里唱什么,心里想什么,心里想什么眼睛里面就要看見什么。這樣唱出來的歌聲才能夠打動聽眾。學生在唱歌的時候內心要展開豐富的想象,這種想象不一定是自己親眼看見過的,或親生經歷過的,而是對歌詞大意的表象記憶,只是創造想象的依據,創造想象出的形象越鮮明,藝術創作的效果就越動人。也就是所謂的音樂視覺表象(依賴于演唱者的視覺經驗和生活經驗而產生的)。
要獲得美妙的歌聲內心必須凝聚著一個完整的視覺圖像。比如一位學生演唱《我的家鄉沂蒙山》時,剛開始,她很在意氣息和聲音的位置,情緒很緊張,唱出來的聲音很不自然,感覺是在“做狀態”,當然更談不上音色和感情了。后來筆者啟發她根據歌詞的描繪,想象家鄉高高的山峰、清澈的泉水、常青的松柏、層層的梯田……一幅自然美麗的畫卷仿佛就展現在眼前,而自己是一個美麗的村姑,在田邊贊美所看到的一切。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村姑,學生從情緒上就放松了,然后想象在田邊,就會覺得更加自然,緊張的情緒就消除了,進而,觸景生情,很自然地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了情感的支持,就有了積極主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再講方法、氣息,她就很容易接受了。結果,她演唱這首歌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演唱技能和藝術感染力,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在老師面前的緊張情緒,才能大膽的、盡情的發揮想象力;其次,師生之間應該經常地進行學術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與互助關系,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問題;最后,應建立無權威性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不要主觀、武斷、生硬、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學環節上,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
在沿用先輩們留下來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必須有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斷創造和運用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思路越來越寬闊,方法越來越靈活,學生越來越優秀。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
[2]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8.
[3]唐琳.聲樂教學泛論[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