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意義>時體意義的語義演變路徑。體助詞“上”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伴隨或事件的達成、實現(xiàn)。在語用方面具有凸顯背景信息、否定性評價等功能。關鍵詞:“上”;用法演變;語法化晉語是指“山西及其毗鄰地區(qū)有入聲的方言”,本文詳細描寫和分析了陜北晉語中“上”在“V/VP+上(+O)+”結構中的語義、語法特征,語用功能及其演變過程。本文相關方言語料主要"/>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維
摘要:“上”在陜北晉語中可以用作表起始或完成的體助詞,通常出現(xiàn)在“V/VP+上(+O)+”結構中。“上”在此結構中經(jīng)歷了重新分析的可能,經(jīng)歷了從趨向意義>結果意義>時體意義的語義演變路徑。體助詞“上”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伴隨或事件的達成、實現(xiàn)。在語用方面具有凸顯背景信息、否定性評價等功能。
關鍵詞:“上”;用法演變;語法化
晉語是指“山西及其毗鄰地區(qū)有入聲的方言”,本文詳細描寫和分析了陜北晉語中“上”在“V/VP+上(+O)+”
結構中的語義、語法特征,語用功能及其演變過程。本文相關方言語料主要來自筆者自省,部分來自陜北民歌。“上”歷史演變相關語料來自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
一、陜北晉語中“V+上”的用法
1.陜北晉語中“V+上”表趨向義
“上”用如趨向動詞,“V+上(+N)”,此處的名詞通常為處所名詞。表示的語義有以下幾種情況:A.表示從低處到高處,例如:
(1)一口氣跑上三樓。
(2)汽車開上了盤山公路。
B.表示達到一定目的,如下例:
(3)那考了三次終于考上大學。
(4)送上門的東西還不買嗎?
“V+上”用如趨向動詞在陜北晉語中的用法與北京話的用法基本一致。不贅。
2.“V+上+0”格式中,名詞一般為受事,“上”在句中一般作補語,通常表示動作有某種結果。這里的結果具體如下:
A.表結果兼有合攏的意思。
(5)那他走時鎖上門。
(6)合上書默寫單詞。
B.相當于普通話的“到”。
(7)我一接上娘娘就過來。
(8)你的通知書取上么?
C.有存在或添加于某處的意思。
(9)天冷上出門戴上手套。
(10)今年算上西瓜賣的錢滿共也不夠還賬。
D.表示兼有達到一定的目的或標準的意思。
(11)那些他們年時去年都種上新品種。
(12)她們三個這次都評上職稱。
3.“V+上(+o)+嘞/”表示體標記,具有表示某種動作、事件的狀態(tài)或表示事情的完成。“上”用作體助詞,可置于動詞、形容詞或謂詞性詞語之后,也可置于動賓和動補之間。需與“嘞、”等連用。包含三層意思,第一,“上”表示事情的開始,在句中做起始體標記,強調事情的開始,動詞與“上”之間不能加“得”“不”等。
(13)咱家里而個現(xiàn)在吃上飯么?
(14)那他而個現(xiàn)在工作自己攢上錢。
第二,“上”可以充當連動式的前項,表示后頭動作的方式和伴隨動作,略等于普通話進行體助詞的“著”。
(15)趕上毛驢馱鹽歡。《信天游》
(16)陽灣里的核桃河畔上的柳,共產(chǎn)黨來了跟上走。《同上》(后一個“上”相當于“著”)
第三,“上”表示事件的實現(xiàn)或完成,相當于普通話的“了”。
(17)公公安上壞了媳婦的心。《信天游》
(18)白糖紅糖都包上,甜在五哥的心坎上。《五哥放羊》
第四,“上”用作虛詞,無實義。這種用法通常是“V+上(個)+數(shù)量”格式,“上”之后有時會加“個”,可省略。皆表達成的意義,且多數(shù)為將然事件。
(19)家里一滿沒個吃上的。
(20)調過臉來親上個口,好象世上無憂愁。《信天游二》
(21)做上個事兒就不無聊了。
(22)高哭上三聲。《信天游》
(23)一十三省的女孩兒數(shù)上蘭花花好。《蘭花花》
例(19)—(23)中的“上”已經(jīng)完全虛化,沒有任何詞匯意義,省略并不影響句意。
值得注意的是,陜北晉語中表示完成或實現(xiàn)時,若語義接近,“上”可與“下”互換,意義不變。例如:那個男的一開始就看不下/上這個女的。這里既可以說成“看不上”,也可以說成“看不下”,但都讀作[xa51]。但是有時同樣一個句子,用“上”或者用“下”意義不同。例如:家里做上/下飯了。“家里做上飯了。”表示事情的開始。而“家里做下飯了。”則表示事情的完成。
二、“V+上”表起始的語用特征
陜北晉語常用的格式為“V+上+嘞/”,其中,“上+嘞/”聯(lián)系緊密,能夠進入該格式的動詞應具有過程性,主要包括的語義類型有[+有生][+自主]等語義特征,此外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性質狀態(tài)類的詞也可使用,如“下、刮”、“忙、擰巴”等。
1.“V+上+”凸顯背景信息
根據(jù)語料考察可知,“V+上+”用于對話體的頻率較高,通常凸顯背景信息,且這一背景信息常常違背常規(guī),出乎意料,讓人感到意外,意外義可以體現(xiàn)在動作行為本身,還可以體現(xiàn)在主體、對象、結果等義項上。如:
(24)你還真絕上食是吧。(突出行為)
(25)那些那對婆姨漢夫妻還沒好過一天又打上架。(動作)
(26)碎娃娃還不到兩歲就看上電視,娘老子父母一滿不管,而個現(xiàn)在連手機都耍上。(對象)
以上例句中,凸顯的背景信息分別為“絕食”“打架”“玩手機”,說話人對以上事件的出現(xiàn)表示出乎意料,共現(xiàn)副詞“又”“連”等具有加強意外的效果。
2.“V+上+”具有評論性
評論性相對于敘述性而言,主觀性較強,綜觀上例,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例句無一例外體現(xiàn)了說話者強烈的自我認知、感受和評價。例如:“好好把那罵上一回你就減恨了。”這句話是說話者自我經(jīng)驗的一個反射,并不是一個客觀的敘述。
3.“V+上+”的言語功能
在對話體中,“V+上+”具有斥責、感慨、戲謔等語用功能。“斥責”是對對方行為的直接否定,否定性有強弱之分。例如(26)顯然是說話者對孩子看電視、看手機的行為不滿,此句中有副詞“就”、“連等連用,否定語氣較強。“感慨”首先否定對方的言行,進而達到糾正對方行為的目的。例如(24)在說話人看來“絕食”的行為是不可行的,不正確的,通過否定“絕食”這一錯誤行為以達到糾正對方的目的。“戲謔”主要是通過指責、否定等行為,達到諷刺、挖苦等目的。例如(25)表達了說話者對于這對夫妻的嘲弄。
三、“上”用法的歷史演變
《說文》中“上,高也”,后引申為地位高,等級高等意思。與“下”相對,在表示地位高低時,二者經(jīng)常并舉,在上古漢語中常用。由于討論對象所限,“上”“下”作為名詞和動詞的用法不為本文討論的范圍。
晚唐五代以后,“上、下”表地位高低的意思還在延用,但范圍有所縮小。此時“上、下”的用法豐富起來,且出現(xiàn)了“V+上+(+O)”的格式了。
1.“上”用作動詞,作補語。表示“走、到、得到”之義。
(27)單于親領萬眾兵馬,到[范]夫人城,趁上李陵。(《李陵變文》)
(28)教你個法兒,且去試他一試。若得上手,莫忘我今日之恩。《今古奇觀》
(29)一個客人把錢還他,一個客人便去揭開桶蓋,兜了一瓢,拿上便吃。(施耐庵《水滸全傳》上)
例(27)中“上”是“得到”的意思。例(28)(29)中“上”均為“到”的意思。
2.“上”作趨向補語,意義虛化,表示某種結果。
(30)關上重門,窗簾里探頭試望,見三娘。(《劉知遠諸宮調》)
(31)帶一管鎖,走出門去,拽上那門,把鎖鎖了。(施耐庵《水滸全傳》上)
例(30)、(31)中“上”的意義不在那么明確,只是表示某種結果。
3.“上”作為體助詞,表示事件或行為的起始或完成。
(32)一打聽焦二爺在,李國良放心了,來到門口就哭上了:“哥哥呀,千錯萬錯是兄弟的錯呀!”《雍正劍俠圖》(中)
(33)賈母笑道:“大家吃上兩杯,今日著實有趣。”說著擎杯讓薛姨媽。
(曹雪芹《紅樓夢》中)
(34)“我到河伯處,為你圖之!”說聲未畢,這小魚早不見了。把少府吃上一驚,想道:“我怎知這水里有精怪的?豈可獨自一個在里面洗澡!(《醒世恒言下》)
(35)即時搶上幾步,把醉漢一把扯住道:“醉漢,那酒賣不賣。將杯與老娘喝喝。”《女媧石·第八回》
例(32)表示“哭”這一行為的開始,例(33)表示某種“吃酒”這一行為的開始,表示將然行為,例(34)(35)中“上”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表完成的體助詞“了”。
陜北晉語中“上,下”的用法,延續(xù)和發(fā)展了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中“上、下”的一些用法,尤其是元明清文獻中“上”用作動詞、時間名詞、表示體助詞等的用法很普遍。
四、“V/VP+上(+O)+”中“上”的語法化過程
鑒于以上分析可知,陜北晉語中“上”用法從表趨向義到表結果義,“上”的虛化程度逐漸變高,直到變?yōu)楸眢w標記的助詞,意義已經(jīng)完消失。其演變過程符合語言的一般演變規(guī)律,即實詞>語法化>附著成分>形態(tài)標記。“上”最初出現(xiàn)在動作動詞之后,表示位移由低到高的變化,當“上”出現(xiàn)在抽象動詞之后的時候,趨向意義明顯減弱,即“上”開始虛化。“上”的詞匯意義減弱,其依附性變強,牢牢地附著在動詞后面,表示某種狀態(tài)或結果,最終完全虛化成表示完成或實現(xiàn)意義的形態(tài)標志。由上述語料可知,晚唐五代以后,趨向動詞“上”已經(jīng)虛化為趨向補語,這時“上”不再僅表示由高至低的具體位移變化了,還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位移變化。此時“上”的趨向意義開始喪失,表示某種結果,如“附著”、“接觸”等。表示“附著”等情狀發(fā)生以后有一個持續(xù)過程,“上”隱含有使某種情狀成為事實、表示某種新的情狀開始的意味,從而開始獲得時體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1):2-5.
[2]邢向東.王兆富 吳堡方言調查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4:360-365.
[3]陳前瑞.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23.
[4]梁銀峰.漢語趨向動詞的語法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21-33.
[5]黑維強.綏德方言調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