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競
“翻轉課堂”作為近年來高校熱門的教學改革模式,其主張重新調整傳統的師生關系。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利用課后時間通過視頻形式學習基礎知識(將傳統教學中課上講授的部分放到課后),課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問答、分析、討論等活動(將傳統教學中課后做的部分放到課上完成)。這樣的模式重塑了師生關系,讓教師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了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讓教師盡可能地因材施教。
對于高校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審計是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其在所有專業課程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審計相關聯的課程主要涵蓋審計學理論基礎、獨立審計、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等,這些課程都存在理論知識繁復且抽象的特點。高校教師如何設計、講授審計課程讓學生充分理解審計理論,掌握一定的審計操作實務,是審計教學中的核心問題。
傳統的審計教學,以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整個課程以老師的講解分析為主,再配合一些習題的練習。傳統審計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化,主要會存在以下問題:
審計類課程,課程內容主要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托,課程主要理論實質上就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避免直接照搬準則,僅做一些邏輯梳理,容易把準則的內容生硬的教給學生。龐大的理論體系再加上上課形式的固化,學生在上課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感覺枯燥和抽象。
傳統審計的教學教師一般會在講解理論的同時配合講解一些習題,上課所用習題一般選自教材習題或相關資格考試的習題。這些題目相對來說文字表述抽象,應試性較強,部分章節題目缺乏和實際的聯系,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效果甚微。
高校教學中,同一課程由多位教師講授時,通常會設立課程組。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程組討論,教師間主要以交流課程內容安排、時間安排等基礎性問題,不涉及太多擴展性問題的探討。可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程組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發揮促進教學的作用。
為了解決上述傳統審計教學中的困境,筆者覺得審計教學可以用“翻轉課堂”的思路,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老師的角色轉變為“教練”,幫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具體來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以獨立審計教學來說,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內容都可以結合案例來講解,比如近年來的“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例,歷史上有名的“達爾曼公司八年財務造假”的案例都可以運用在相關內容的教學中。課程組老師可一起編制審計案例集,便于后續的教學。
案例教學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提前把相關章節的基礎理論錄制成小視頻發給學生課下學習,并給學生提供相關案例的基礎資料,提出需要分析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查找資料做案例分析,后續利用上課的時間進行案例分析,教師補充點評。
學校可以配合引入相關實訓軟件或平臺,在審計基礎理論上課的同一學期給學生安排審計實訓操作的課程。如獨立審計中審計循環的講解,實訓系統可讓學生熟悉審計實務中相關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
對于審計實訓課程的講授,教師課上可先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點的抽問,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開展實務的講解。如對“貨幣資金審計”工作底稿編制的講解,教師可先就每一種底稿編制過程給學生展示一遍(可錄制成短視頻讓學生課下學習),再讓學生利用上課時間自行操作類似的內容,教師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搜集問題并總結。
對于審計課程中開放性、前沿性的內容,可利用辯論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可將相關重要知識點錄制成小視頻提前讓學生課下觀看,并讓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利用上課時間進行辯論。
如筆者在審計學課程中講到“信息技術對審計的影響”這一章時,安排學生課上進行了“信息技術對審計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辯論賽分為立論、駁論、盤問、自由辯論和結辯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完整的規則設置,學生自己擔任主持人、辯手,教師擔任評委。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不僅深入探討了審計相關理論,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
對于政府審計的教學,相對缺乏除準則以外的相關資料,可以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根據既定場景,扮演成審計人員,設身處地的進行審計相關的操作,梳理審計工作流程,發現總結審計學習中的問題。
如對于政府審計中項目組成員討論的環節、審計檢查程序的實施環節、提交審計報告等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影視劇中的片段,如《國家審計》電視劇中的片段,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行改編劇本,自導自演,利用上課時間完成表演,教師進行總結點評。
審計的教學是多方配合的過程,一方面需要學校給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硬件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有一定的理論積累和一定的相關實踐經驗,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和同事、學生交流磨合,最終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