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莉(招遠市重點項目推進服務中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循環經濟作為基于循環經濟論下的重要探索實踐,是實現社會整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通過將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構建了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新體系,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高標準、高質量的發展。
區域循環經濟是以區域作為空間單元,利用區域內、區域間的循環經濟網絡,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在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循環經濟發展方案,來科學整合、利用當地的資源,這樣可以在提高當地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推動我國“全國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可持續科學發展的落實。
現階段,由于部分群眾沒有意識到區域循環經濟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影響了我國區域循環經濟政策的落實。除此之外,部分群眾對區域循環經濟的理解僅局限于生態保護層面,因此往往將區域看做一個整體,阻礙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形成,制約了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對于資源的回收利用,我國在相關體系的構建和普及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完全普及一條龍的垃圾回收體系,部分地區沒有實現垃圾回收的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阻礙了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中,企業是實踐的重要主體,在生產過程中,企業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但現階段,我國自然資源的低價不高,同時采取循環生產模式的初期需要的資金投入也比較高,這使得企業對循環經濟的參與意識不強,不利于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技術作為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其投入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區域循環經濟的推進。現階段,我國雖然在相關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國家需要進一步的加大技術投入,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中,還未形成完善約束機制,缺乏明確具體的行業規范以及行為規范,與此同時,配套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也沒有足夠的威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為了促進人們對區域循環經濟的深入理解,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將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以及其戰略規劃充分的普及到廣大人民群眾中,促進當地政府、企業、群眾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意識,并深刻的認識到區域循環經濟是我國現階段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從而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在宣傳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傳報道,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可以通過組織相關的活動來加強各區域部門之間的交流,加深人們對于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解,促進各區域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意識,加快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在2016年“蘭洽會”期間,甘肅省舉行了“中國·甘肅循環經濟國際博覽會”和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加強了各地各部門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資源循環體系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提高當地的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促進我國可持續經濟發展觀的落實。在循環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各區域需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充分發揮區域內部的資源優勢,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設資源循環的示范區、示范點,借助集聚、輻射效應,來擴大資源循環體系的規模,推進一條龍資源循環體系的形成和普及,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服務市場,促進垃圾回收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在完善資源循環體系的同時,帶動了經濟發展,使資源循環有了更大的推廣意義。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需要在資源循環體系的建設中不斷的吸取經驗,來實現對資源循環體系的創新和優化,并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調,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為了增強企業的參與意識,相關部門需要完善相應的獎勵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進一步落實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的成本,相關部門應當加大企業獲取自然資源的成本,減少企業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生產活動;第二,完善稅收政策,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中,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在稅收方面給予采取循環生產模式的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的參與意識;第三,明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政策的具體內容,為了提高相關政策的落實效果,政府需要明確政策的具體內容,從而提高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綜上所述,相關部門在完善激勵機制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的成本、完善稅收政策、明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政策的具體內容等措施來增強企業的參與意識,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1]。
在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加大技術的投入,來扎實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在技術投入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加大自然資源利用技術的投入,自然資源利用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徑;第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投入,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大技術投入,來提升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第三,加大無污染技術的投入,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大對該項技術的投入來大幅度的減少企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因此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大自然資源利用技術的投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投入、加大無污染技術的投入來提高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2]。
為了加強約束機制的力度,有效地落實區域循環經濟,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約束機制,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健全約束機制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具體明確的行為規范和行業規范,從指導層面約束企業的生產行為,使企業的生產更加規范化,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需要圍繞環境、資源保護來設立具體的法規,并加強不同法律之間的可協調性,保證法律法規的一致,從而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增強法律法規的威懾力。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需要在資源產權方面完善相關的制度,從而對土地、礦產等資源的產權交易市場實現有力的把控,因此,相關部門通過健全約束機制,可以增強對企業生產、自然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管力度,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3]。
綜上所述,相關部門可以借助新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思路,來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通過加強群眾對區域循環發展的重視、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企業參與意識、提高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加強約束機制的力度,來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