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晶晶(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位于我國北部邊疆,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橫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接鄰八個省市自治區;南北跨度達1700公里,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全區設9個地級市和3個盟,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通遼市、烏海市、巴彥淖爾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
由于內蒙古地理跨度較大,資源分布和產業布局也各不相同,因此全區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較大差異。在對內蒙古經濟發展進行研究時,按照空間地理位置,進行合理分區,能有效分析其經濟發展狀況。
目前關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區域劃分,大多學者按照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劃分,本文參考前人對內蒙古經濟區域的分法,將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劃為東部經濟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和鄂爾多斯市劃為中部經濟區,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劃為西部經濟區。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內蒙古的經濟狀況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2002年至2009年間,內蒙古的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平均年增長18.5%。全區生產總值在2006年至2015年間,從4944.25億元增加到了17831.51億元。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GDP總量達到了16103.2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了4.0%,人均GDP達到63786元,同比增長3.6%。鄂爾多斯市GDP總量達3579.81億元,居內蒙古最高。
雖然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地理、資源、歷史等原因,區內各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表現明顯。下面就以全區12個盟市的一些經濟數據進行說明分析。
2017年內蒙古統計公報顯示,全區GDP總量達到16103億元,全區GDP總量的排名依次為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烏海市、阿拉善盟。其中位于前三的都是中部盟市,最高為鄂爾多斯市3579.81億元,西部的烏海市和阿拉善盟排名較靠后,最低的阿拉善盟GDP為256.43億元,GDP總量上,鄂爾多斯市是阿拉善盟的13.96倍。從人均GDP看,中部地區除烏蘭察布市外,均處于較高水平,西部的阿拉善盟人均GDP也處于10萬元以上,而東部地區,普遍較低,只有錫林郭勒盟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興安盟則處于全區人均GDP最低位置,僅有26052元。
東部、西部、中部在2013年,占全區GDP百分比分別是32.71%、9.68%、57.61%,到了2017年,這個百分比數據變為30.87%、8.6%、60.45%??梢钥闯鲋胁拷洕l展在全區經濟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而東西部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全區經濟體現出中部經濟規模大、東西部相對較弱的形式。
東部區的產業結構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優勢,糧食產量約占全區糧食產品的75%左右,肉類、奶類產量分別占66%和38%。東部區的土地面積占全區面積的56%,大量的適宜耕地和草原牧場,為東部區的糧食及肉類、奶類產量提供了保障基礎。第二產業在東部的占比在50%左右,近年來受到經濟形勢下行的壓力影響,東部區第二產業產值有所下降。第三產業隨著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其產值占東部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左右。
西部區各個產業占全區的比重相對來講,并無明顯優勢。西部區所處位置屬于適宜耕種的河套平原,第一產業產值在西部區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僅次于東部區,高于中部區。第二產業產值在西部區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為57%,高于東部區和中部區。第三產業產值占西部總產值為30%左右。
中部區第一產業中,糧食和肉類較東西部區并無明顯優勢,而奶類產量在占到全區的58%左右。第二產業產值占中部區比重為50%左右,第三產業產值占中部區總產值比重也將近50%。所以說,中部區還是以工業發展為主,第三產業同步發展。
東中西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受到地理、資源、人口等因素的不同程度影響。各地區不同的資源、不同的區域環境,使得交通、教育水平產生了很大差異,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和人才流通的不同,共同導致了經濟的差異。
資本是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產出能起到直接影響的要素之一,其按照來源又可分為本地區的資本積累和地區外流入資本兩種類型。東中西部地區的本地區資本積累并無太大差異,資本要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地區外流入資本的投入。中部地區由于擁有首府呼和浩特和重工業基地包頭,因此享有獨特的政治和地緣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地區外流入資本。因此中部地區的外來資本為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
內蒙古整體的勞動力供給在全國并無優勢,由于內蒙古屬于相對落后地區,因此很難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大多靠本地人才回流建設。中部地區基于首府優勢,擁有相對較多的高校,因此擁有較多的高技能勞動力。東西部則相對缺少符合其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勞動力,同時低水平的勞動力呈現出剩余態勢。
我們知道內蒙古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不僅有適宜農耕的土地,還有大量的牧場存在,這就導致在內蒙古地區產生了特殊的農業與畜牧業相互交融、相互混合的土地使用模式。東部區是較為典型的農牧林結合地區,在這里不僅有大片的牧場,還有不少耕地用來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同時還有相當豐富的林業資源。中部地區的包頭、鄂爾多斯擁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當地工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致使中部地區的工業發展極為迅速,從而有效拉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西部地區相對東部和中部而言,天然資源較為匱乏,悠久的農耕文化,孕育了較為優質的農牧產品,但因缺乏有效的深加工和品牌營銷,并沒有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效應。
“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等國家策略,讓部分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遇。例如滿洲里和二連浩特,作為內蒙古的主要開放口岸,成為了連接歐亞最便捷的口岸。目前開通的通往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國際班列,使得這些地區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這些口岸在內蒙古對外貿易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拉動了內地各產業的發展。
東西部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東部部分地區因其山林地形,交通運輸很不便利。為此要加強對東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加大相應的固定資產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同時,加大對東西部區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促進東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東西部地區的收入水平相較于中部地區的收入要低一些,再加上當地消費環境及消費水平欠發達,居民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儲蓄而非消費,因此需要刺激當地居民的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對于各個區域的優質產品,政府應該大力推廣,提供平臺,打造優質品牌形象,例如河套地區的農作物產品,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的肉類產品,還有各地的特色農林作物產品,均可形成優質的產品品類,進行集中推廣,擴大知名度,提高產品銷售,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東中西部均有優厚的景觀資源,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旅游,形成相應產業鏈,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消費,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加強區域間景觀鏈接,使得旅游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展。
內蒙古雖處于我國北方,但與八個省市相鄰。應加強與周圍鄰省的區域合作,主動融入到京津冀經濟帶的發展戰略中,保持自身特色產業規模基礎上,挖掘高新領域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東西部地區也可利用其相應的地理優勢,提供政策優惠,支持高新產業落地,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的力度也需進一步加大,深化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發展口岸經濟,完善同蒙古國和俄羅斯的相關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合作,推動各區經濟發展。
內蒙古各地區經濟的差異需要保持在適當的限度內,如果任其隨意發展,各地區經濟差異越來越大,不利于內蒙古地區的整體經濟增長,會對區域經濟增長形成阻礙。我們應該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調控內蒙古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縮小東中西區域間經濟差距,促進各地區的快速發展,釋放各區域發展潛力,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