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迪(武漢工商學院)
目前,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無論是經濟規模上還是在經濟質量上,較之以往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人均DGP的快速上升,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高收入人群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都反映出整個經濟社會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在此背景之下,商業活動變得日益興盛,新的行業催生出了新的商業模式,這種繁茂的景象給商業社會帶來了一片新興的景象,一方面,商業慢慢開始和網絡連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讓更多的企業找到了快速發展的新通道,另一方面,傳統的商業活動慢慢被取代,老一套的盈利模式已經不能夠成為在這個時代讓組織安身立命的法寶。
在如此繁盛的商業背景之下,經濟法也在與時俱進,法律的作用是規范和引導經濟活動,使之能夠更高效地產生更多更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而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中,也應該更加注重對于新時代經濟法的教育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時代接軌、與社會對接,成為能夠被社會認可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應用型本科經濟法課程質量提升也應該要能夠被重視和探討。
經濟法是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其綜合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不論是偏經濟方向的專業,如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等,還是偏管理類的專業,如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各專業對于經濟法課程的開設都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法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其所涉及的內容非常的廣泛,經濟法只是一個統稱,并不是一種法律名稱,而是涵蓋了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稅法、票據法、破產法等等各種法律的一種與商業活動緊密聯系的一種綜合性的課程,那么就要求其課時量必須有一定的數量,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背景能夠非常的寬泛,同時對于教學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
實踐性較強是經濟法的另一個特點,如上文所述,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目前都呈現出一種幾何式的爆發式的增長和發展,大量的新型組織誕生,大量新的商業模式出現,這使得商業活動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多樣,那么經濟法也隨之革新。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能力,儲備更加完整的知識,構建更加完整的學術體系,就必須要從實踐出發,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強化自主性,才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
隨著經濟環境的完善,創業熱潮逐漸出現,不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組織而言,創業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國家已經出臺了多項可行性政策來鼓勵個人和組織創業創收,越來越多的群體加入到這樣的一個熱潮當中。但是,創業所引發的問題也逐漸凸顯,一方面,對公司法、合同法和知識產權法的不熟悉,導致了大量的失敗發生在初創階段,另一方面,法律本身所涉及到的爭議部分,又要求從業者必須對法律的精神十分地了解和對法律的內容有充分的解讀。因此,可以說在新時期下,高校大學生對于經濟法的需求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便要求高校課堂能夠給大學生給予更高質量的教學,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式方法上,對應用型本科高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沒有區分不同專業的教學需要。在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學院里,經濟法課程往往變成了一門面向全?;蛘呷簩W生的必修課程,教學班級的開設往往規模較大,原因在于沒有針對不同專業分班開設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的計劃往往也是一致的。產生這種現象的背后的原因較多,一方面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之中,師生數量的比例不高,一名教師往往要面對幾十人甚至是幾百人的課堂,學生數量的龐大使得開設經濟法課程的課堂不得已只能是大班教學。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教學素質、知識體系和教學能力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教師要想做到分班教學,有所側重也有一定的難度,眾所周知,不論是金融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和國際貿易這種偏經濟方向的專業,還是財務學、會計學、工商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這種偏管理方向的專業,都必須要開設經濟法課程,但是不同專業對于經濟法的需要的中心卻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混在一起大班教學,那么教學的質量可能就不會那么令人滿意。
第二,教學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首先在教學中所選擇使用的資料難以與時俱進,高校所選擇的教材一般會通過資深專家的討論,并且經過實證的檢驗,可以說在理論上,教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考慮到法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發展,教材上的部分內容難以做到實時更新,而教師在教學中過分依賴教材也會導致教學的固化和死板,容易制約學生思維的發散,并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理論知識為主,將理論知識與教學接軌一般也只是在課堂上引入相關的案例來作為討論,這無疑使得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很難具有時效性。而教學過程中對于案例研究的較少也會導致在學期結束考核學生時制約考核方式,由于在課堂上對于實踐教學的缺乏,這就使得期末的考試只能夠回歸傳統的考核方式,例如閉卷考試,這樣也會導致復習的時候也只能夠總結理論知識點而沒有落到實處。
第一,根據不同專業來設置教學方式。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目標應該要以培養實際的經濟管理人才為核心,教學的成果應該是要能夠使得受教育者能夠為社會所用,而且能夠為社會所大用,那么教學就不能夠脫離社會需要??陀^來講,不同的專業適應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專業也適合社會的不同崗位,那么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在經管中不同專業的經濟法學教程內容應當也不相同,根據專業知識來進行實際開設。根據課時的安排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計劃和目的,這樣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能實際問題應用到相應的法律。
第二,豐富教學方式和方法。經濟法課程的綜合性非常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也非常高,傳統的理論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能夠適用,如何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進行革新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考慮到經濟法所包含內容往往與現實的經濟活動有關,因此重視實踐活動可以作為創新教學的開端。首先,組織學生旁聽、觀摩庭審的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法律的威嚴,也能夠讓學生最直接、最有效的理解訴訟程序。有條件的高校要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到人民法院進行旁聽以及觀摩庭審。旁聽之前,教師要先去法院充分了解開庭的案情,之后告訴學生,讓學生獨立聯系課本內容分析判斷案件,將自己的判斷與法院的判斷進行比較,經過這個過程,學生會更加透徹的理解訴訟程序與有關法律知識,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配合。一方面,教師師資力量的擴大是頭等大事,教師自身的教學質量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那么高校要能夠重視對教師的能力培養,將企業實踐作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鼓勵教師走出校門,深入企業實踐,通過學習增長經驗,將實踐活動的知識轉化為理論教學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學生能夠自主提高實踐能力,學生也需要與社會接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運用課堂的理論知識,從而增加自身對于學習本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