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萍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也伴隨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引進了新的音樂課程,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藝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改進和探索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是現代學校至關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們需要以積極的態度開展中小學音樂課程。學校在實踐中與音樂理論相聯系,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文章對音樂鑒賞的能力和意義進行系統和全面的闡述,真正使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輔相成,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
關鍵詞:音樂欣賞;審美教育;教學方法;素質教育
在今天,學校的素質教育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而其中的音樂教育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教育形式也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學校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藝術途徑,因此,藝術教育中的音樂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欣賞課直接關系到音樂教育的成功與否。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賞析是所有音樂課程的中心環節,如果脫離欣賞課,音樂教學目標恐難以達成,因此,許多教育專家精心總結了好的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筆者在了解許多新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對音樂教師在音樂賞析課上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結合理論與實際,在音樂教學中的實際操作中總結教學方法[1]。
一、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聽力是音樂課的重要基本功之一,音樂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聽,這也是實現音樂藝術鑒賞方法和藝術教學本質的基本手段。音樂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音樂欣賞能力是任何能力都不能代替的,所以這門課程也是提高學生音樂水平的一個重要科目。但這個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學生良好的基本功和不懈的努力,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正在尋找一個新的方法去理解和欣賞音樂,融入我們的感情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圖,但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對音樂情感的理解還不到位。學生在聽的過程必須重復累積自己的感受,以此感知和體驗音樂的內涵,最終使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得到升華,這是學生從外到內發生變化的過程,也是音樂的心理反應,即通過自己的感知形成獨特的想象力,然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最終理解樂曲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課堂培養學生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過程也要遵循學生對音樂感知的規律,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從根本上教育學生理解藝術的美與價值。教師要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引導學生從傾聽到欣賞,再在這個基礎上進入音樂的藝術審美階段[2]。
二、開展綜合性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行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音樂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審美心理。音樂欣賞課作為教學內容更應該表現得豐富多彩,以此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審美能力,學校的音樂教育試圖通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并突出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設計的音樂課程要盡可能多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將身體的各種感官動員起來,投入到音樂學習中,通過唱歌和樂器演奏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音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體驗美妙的音樂,成為課堂的主體,提高對音樂的興趣。主要方法如下:
(一)視覺呈現
老師展示教材圖片并示范演唱,或通過多媒體手段使學生獲得特定的視覺刺激,以及明確的和實際的感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酒歌》教學,先讓學生觀看我國苗族、瑤族、侗族、壯族等各少數民族的祝酒歌的影像資料,并讓學生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同學們興趣很高,邊唱邊舞,手舞足蹈,自編和模仿少數民族唱酒歌時的表情及動作。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自信心,也使他們學到了很多關于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3]。
(二)音樂與歷史文化的交錯
音樂的題材很廣泛,許多知名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每一個音樂家創作的優秀作品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音樂的本身也是它的歷史。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歌,講的大多是英勇起義直到犧牲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我們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應該了解這些歌曲的歷史。英雄的歷史往往被后世編為歌曲,這些題材也是今天我們音樂欣賞課的重要內容。在音樂欣賞課開始前通過樂曲的歷史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內涵。
(三)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演出
創設各種情境,鼓勵學生參加自發組織的音樂會,通過這個媒介讓學生理解音樂的主題和本質,教師可以把這個形式加入到自己的教學計劃中,讓學生對音樂的結構和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適合的課堂主題總會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教師通過確定合理的音樂主題,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發展與變化,音樂欣賞練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主題或音樂片段開始,合理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和表達音樂情感,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理解作者的情緒。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聽到音樂,也能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產生更多的體驗,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及其文化意義。
教師強調音樂通用的節奏類型并教學生欣賞音樂的特色,這樣的風格特點有助于學生掌握音樂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樂器演出。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應用和拓展延伸過程的喜悅里進一步欣賞音樂。樂器的演奏是激發學生音樂興趣的最主要的方式。如豎笛和口風琴等簡單樂器,它們提高了學生參與音樂演出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并與樂曲產生共鳴,而且也能使學生獲得表演成功的自信和愉快,享受參與音樂表演的無窮樂趣[4]。
三、讓學生進行音樂賞析比較,加深他們的印象
音樂賞析教育可以采用比較方法指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理解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變化,使學生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欣賞音樂,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對比音樂家創作和學生們能分析出音樂的特征,指導學生去體驗音樂的發展和變化,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增進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一)指導學生欣賞和對比音樂中的形象
音樂形象對音樂的思想表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表現這些形象,作曲家為音樂譜寫了動人的旋律,旋律當中的上行曲調通常表現出情緒的高亢,下行旋律一般表現出深沉與內斂,音樂的旋律能夠給人以特殊藝術形象,再加上水平旋律所表現出的平穩情緒,形成高、中、低三種交錯結合的旋律,特別是通過不同旋律組成的樂曲高潮部分,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形象。當多種節奏與音樂組合的時候,其表達方式是非常豐富多樣的。樂曲的節奏也是音樂形象非常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整個樂曲的靈魂,與旋律共同構成動聽的音樂,像《牧童短笛》和《春節序曲》等作品,音樂各部分之間的對比分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音樂對的比度變化,對比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根據音樂的內容自然分割成不同的章節。
(二)通過音樂的表現比較評估
教材中的許多經典樂曲往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的不同表現手法進行賞析點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以濃厚的藝術氛圍感染學生,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共振,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藍色多瑙河》中就有鋼琴獨奏和管弦樂隊、混聲合唱、童聲合唱、女高音獨唱等多種表現手法,管弦樂隊充分體現了圓舞曲的音樂風格,具有強烈的維也納圓舞曲味道;鋼琴獨奏部分創造了一個情緒深刻的場景,多瑙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民對它的愛在琴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混聲合唱是富有表現力的聲音,就像人們看到美麗的多瑙河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童聲合唱的音色純凈而明亮,如同多瑙河的波濤一樣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女高音獨唱,使人們感受到音樂的美麗和高貴。不同的樂曲表現形式給了學生不一樣的體會,比較不同的音樂風格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的有效途徑[5]。
(三)對音樂不同版本的演奏賞析比較
我們都知道,許多經典的音樂都有一套獨特的演奏風格,不同的大師對同一音樂的理解也不相同,他們的演繹通常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聆聽幾位大師對同一作品的演奏,對比他們之間的差別可以獲得一個美的享受。例如歌曲《我的太陽》,眾多男高音都對其進行過演唱,特別是最負盛名的“三大男高音”,他們的音樂充滿了熱情。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把“三大男高音”歌唱的風格進行對比,如此學生們就能很容易地感覺到三者的區別:帕瓦羅蒂的歌唱大膽有力,充滿激情;多明戈的聲音充滿了堅定,并不失婉轉;卡雷拉斯則感情豐富,常以一系列清晰的音符表現這首歌曲,氣息的運用如教科書一般標準。總之,“三大男高音”歌唱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之間強烈的對比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這首歌曲由于風格、音色和節奏強度的變化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在教學中,這種比較也可以逐步升級到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的深度,從而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音樂欣賞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體會而進行的藝術行為。音樂老師在課堂上的工作職責主要是選擇最好的音樂實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評價并且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意識,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歌曲中的美,了解自然審美的獨特藝術手段和方法,豐富審美情感,讓學生具有較高的音樂文化品味。
參考文獻:
[1]周姝.論音樂欣賞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242-244.
[2]李金霞.談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6(9):53,69.
[3]韋柳春.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新之路[J].南方文壇,2014(5):130-132.
[4]劉暢.談音樂藝術的欣賞方式[J].大家,2015(11):19-20.
[5]劉小龍.復歸音樂與心靈的契合:就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展開的當代反思[J].音樂研究,2015(1):81-90.
作者單位:
武威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