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昊 高儷瑋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價值,必須進行科學的保護與開發。本文以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例,探討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淮海戰役紀念館;問題;對策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人民在民族解放及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資源。它包含著革命遺址、遺物等物質文化和革命理論、革命精神、革命文藝作品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是組織紅色文化活動所利用或可資利用的各種資源。
淮海戰役是人類戰爭史上一場規模空前的以弱勝強的戰略決戰。這場戰役中展現了高超的戰役指揮藝術、深入進行政治動員和廣泛發動民眾的革命策略,這些革命理論、方陣、政策和革命傳統都是重要的紅色精神,而這些見證過歷史的,在革命戰爭中所留存的遺址遺物是對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意義的紅色文化資源。
一、淮海戰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現狀
由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特殊性,對這一資源的開發任務主要由革命博物館進行承擔。而淮海戰役紀念館則是對徐州淮海戰役這一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的重要機構。
淮海戰役紀念館地處江蘇省徐州市鳳凰山東麓,是一座近現代的革命紀念建筑物,也是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7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建設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開放,全館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陳列面積1.2萬平方米,擁有藏品2萬余件。
作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淮海戰役紀念館近年來平均一年接待游客量達到350余萬人次,在淮海戰役史料的留存和發掘,淮海戰役精神的傳承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淮海戰役紀念館存在的問題
(一)運營主體經費來源單一,管理體制無法適應市場競爭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其保護和開發的責任長期由各級革命博物館承擔。在我國,革命博物館大都是公益類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收入來源單一,長期依賴上級財政撥款,免費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這種狀況導致許多博物館養成“靠政府撥款維持開支”的經費收支習慣,缺乏良好的運營能力和發展動力,對市場的變化和需求缺乏敏感性,最終形成了諸如展覽缺乏吸引力、服務意識較差、社會效益不高等現象。
此外,淮海戰役紀念館因為其事業單位的性質,受制于國有資產的財務審計制度和人事任命等束縛,無法對合理運營所獲得的利潤進行二次分配,在人事招聘和調動方面的自主權缺失。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內部薪酬結構單一,人員流動性較差,員工缺乏競爭意識的現狀。這些人事權和財務權的限制同時也使許多單位的事業法人往往陷于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單位的具體運行和決策中更多受到行政主管部門的影響,使博物館事實上成為了上級行政部門的附屬單位,缺乏相應的決策意愿和能力。因此,博物館的管理體制和經營理念必須進行轉變和創新,以靈活地應對來自市場的挑戰,充分地進行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
(二)忽視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產業鏈延伸不足
淮海戰役紀念館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發掘淮海戰役歷史文化的素材,是淮海戰役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者,但在文創產品以及產業鏈延伸方面并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沒有很好地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
為了開展口述歷史的研究,淮海戰役紀念館曾派人專門前往全國各省市開展淮海戰役親歷者搶救性采訪工作。2014年起,淮海紀念館的主管部門為了存留珍貴歷史,采訪567位親歷者,進行口述記錄等“搶救性工作”,完成口述史資料31余萬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是共產黨員》《力量的源泉》《永遠的豐碑》等黨性教育讀本。但與此同時,淮海戰役紀念館并未對口述史進行進一步的商業開發,拓寬產品種類,形成針對大眾的電影、電視節目、旅游體驗項目或其他交互性的電子文化產品。
(三)布展時以“物”為核心,忽視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收藏是博物館最原始、最基礎的功能。在過去的經濟條件較差的時代背景下,以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代表的博物館管理部門和相關單位以“物”為核心,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資料的搶救性搜集和整理之中,在短時間內積累下了大量的資料和物品,為淮海戰役見證物的留存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這樣一個長期以“物”為核心的運營過程中,許多管理部門忽視了博物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功能,沒有形成教育和研究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局面。在展館的設計的時候忽略受眾的喜好和閱讀習慣,對展品進行陳列時貪大求全,未對資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加以提煉,采用了大量的原始圖文資料進行堆砌的方式進行展覽,可讀性較差,客觀上削弱了博物館的宣傳和教育功能。
(四)品牌意識較差,在場傳播能力較弱,媒介傳播渠道失靈
博物館品牌的傳播方式可以分為“在場的傳播”和“媒介的傳播。其中,在場的傳播往往會遇到景區感染力和浸入感的不足的問題。淮海戰役紀念館在建設過程中重視了展覽館內和單個景點的設計,忽視了對各個景點元素的統一性和不同展館之間邏輯聯系的建設,以及對旅游服務的統一管理,無法形成有效的整合營銷。目前,淮海戰役紀念館元素繁雜,整體的視覺設計可識別性較低,外包出去的售賣柜臺和景區的整體定位不符,感染力和浸入感不足,現代商業氛圍和傳統紅色文化混雜,其產品和服務并未展現淮海戰役自身所特有的紅色精神和獨特氣質,不利于參觀者腦海中形成特定的紅色品牌印象。
三、淮海戰役紀念館發展對策研究
(一)明確決策主體,進行分制管理
公共性是博物館的本質屬性之一,確保博物館的公共性是博物館所有制度構建和創新的基本價值和邏輯起點。公共文化需求是博物館公共性的重要體現,但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的過度干預和直接決策會使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形成官本位的思想,而忽略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引入相對獨立的管理和決策機構便成了保證博物館對公共文化需求負責的重要體制保障。
目前,中國已經有許多博物館在開始嘗試實施董事會或者理事會的管理制度,但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較大的阻礙。由于事業單位人事權和財務權的限制,董事會作為最高層的決策機構無法調動相應的資源,無法自主地進行資源的配置,甚至缺乏最基礎的人才招納和激勵的權力,其作出的決策常常難以付諸實施。因此,在明確博物館管理主體的同時還應該對決策機構賦予相應的權力。考慮到博物館提供的大量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對管理進行組織分制。博物館管理組織分制是指在同一博物館內,對不同業務活動,根據其性質的不同,所實施的不同管理機制、管理方式的一種制度安排。
(二)聚焦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產業鏈的延伸
(1)聚焦文創產品開發,注重數字文創的發展。博物館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又是社會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博物館擁有大量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非常適合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的組織。目前,淮海戰役紀念館沒有面向普通群眾的文創產品,需要組織專門的技術力量或者進行IP授權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開發。此外,目前開發文創產品的思路尚停留在實體產品的開發,但是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非實物的文化衍生品從技術層面提供了可能。電子游戲藝術是一種超媒體藝術形態,也被稱作第九藝術。這種藝術形態因其交互性和虛擬現實特征受到了消費者廣泛的歡迎,具有極強的經濟價值。而紅色文化和紅色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和感染力,與電子游戲藝術的屬性較為契合。可以圍繞紅色文化精神和紅色故事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最終形成非實物的文化衍生品,實現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豐收。國產諜戰游戲《隱形守護者》依靠精良的劇本和優秀的制作團隊將其作品送至全球游戲平臺steam熱銷榜榜首,利用紅色諜戰文化虜獲了大量消費者的歡心,賺取了一定利潤的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記憶和思索,客觀上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播。
(2)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參與紅色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智能資源的支持。文化產品具有初始和固定成本較高,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效益遞增的特性。其中,產品劇本的撰寫,資料的搜集和道具的整理是固定成本中占比較大的部分。而博物館本身就擁有大量的文物和文獻資源,且搜集和整理文獻本身便是自身所需要履行的職責,能夠大大減少文創產品開發在資料搜集階段的所需要付出的額外成本,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
大眾長期地忍受諸如“抗日神劇”這樣打著紅色文化和戰爭文化的旗號,卻粗制濫造的產品的苦楚,對高質量的紅色戰爭文化的產品的需求受到了長期的壓抑。淮海戰役紀念館擁有海量高質量的紅色故事卻沒有輸出,而以影視企業為代表的下游產業往往又因缺乏歷史指導和故事原型粗制濫造。這種巨大的資源浪費的背后既有紅色文化產業鏈發展得不夠,上下游溝通和聯系的渠道不夠暢通。因此,淮海戰役紀念館應該充分發揮自己館藏的優勢,成為文化企業的智庫,源源不斷地提供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牛淑萍編著.文化資源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淮海戰役紀念館,http://hhzy.xz.gov.cn/hhzy/zwgk/001001/.
[3]蔣越鋒.更好發揮淮海戰役精神的教育功能[J].群眾,2018(06):25.
[4]王宇龍.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策略分析[J].傳媒,2019(05):76-78.
[5]宋新潮.關于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建設的若干思考[J].東南文化,2014(5):6-12.
作者簡介:
胡昊(1998.4-),男,江蘇宜興人,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屆本科生,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高儷瑋(1999.1-),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屆本科生,文化產業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