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柱秀
【摘要】本文對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存在的非理性行為的類型、成因進行分析,指出學校可引導家長從準確定位校外培訓目標、理性選擇校外培訓項目、關注孩子學習能力提升、梳理校外培訓主次關系、爭取校外培訓全面發展等方面矯正報讀校外培訓班的非理性行為。
【關鍵詞】校外培訓班 非理性行為 類型 成因 矯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04-03
近年來,諸多要素促使校外培訓班迅猛發展。我國大部分小學生都有參加培訓班的經歷,小學生家長為孩子報讀校外培訓班更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這種教育形式的發展存在其合理性與荒誕性,既突顯了家長對孩子優勢發展的希冀,也映射了其中的非理性行為。他們出發點良好,卻帶著盲目、跟風、攀比、恐慌和功利等非理性行為,被裹挾著加入了報讀校外培訓班的大軍中。小學生家長非理性行為的產生與社會背景、教育改革、個性需求密切相關,基于非理性行為所選的校外培訓,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并造成極大的身心傷害。為此,學校有必要對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存在的非理性行為進行引導和矯正。
一、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的非理性行為類型
(一)盲目
“盲目”,指眼睛看不見東西,比喻認識不清,無見識、無目的。小學生家長為孩子報讀校外培訓班時,通常不了解孩子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興趣。他們在“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下,常以考試科目和加分類目為主要導向,盲目選擇學科性、特長性較強的校外培訓班。[1]但所選科目是否適宜,報讀培訓班的數量應控制在怎樣的范圍內,家長大多無從知曉,卻堅信多多益善,最終導致孩子減輕了校內的負擔,卻又挑起了校外的包袱。
(二)跟風
“跟風”,指缺乏主見,學習、模擬某種風氣或潮流。跟風行為是“校外輔導熱”的重要催化劑,它營造“參加校外培訓班已成為小學生課外生活的必然趨勢”的錯覺,使校外培訓機構在家長的跟風吹捧下門庭若市,孩子在課后與周末都要出入不同的培訓班,寒、暑假更成為家長口中的“培訓黃金期”。基于這樣的想法,家長易聽信他人的“經驗之談”,聽從培訓班工作人員的游說,跟風報讀校外培訓班,從而陷入誤區。
(三)攀比
“攀比”,指不顧客觀條件,以較高水平作為比較標準。小學生家長常期望在子代教育中為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找新的慰藉,故而因攀比而生的“面子工程”驅使家長物質化衡量校外培訓效果,以孩子參與培訓班獲得的成果作為夸耀的資本。家長們不理智、不節制的攀比行為,會助長校外培訓機構的不良風氣,造成時間與金錢的浪費,既增長了家庭經濟負擔,也給孩子增加了學習累贅,造成惡性循環。
(四)恐慌
“恐慌”,指恐懼、驚慌。小學生家長的恐慌行為通常表現為“起跑線焦慮”,他們往往認為教育投資程度決定孩子成績的高低。“小升初”暗戰的號角早已吹響,家長們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部分家長甚至開始了“搶跑”。他們因恐慌而忽視教育規律,認為所有科目都越早啟蒙越好,似乎所有學習與培訓都要早早開始,因此他們用種類繁多的校外培訓課程把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的行為無異于“揠苗助長”,將孩子的學習興趣扼殺在搖籃中。
(五)功利
“功利”,指過于看重、追求短期的功效與利益。小學生家長為孩子報讀校外培訓班常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他們懼怕孩子在選擇過程中犯錯,便以孩子心智不夠成熟為由,采用越俎代庖的方式代替孩子選擇校外培訓班。此外,家長大都信奉“唯分數論”,即只看培訓課程給孩子帶來的表面分數及其附帶的升學利益的影響,無視孩子內在的身心發展需求。校外奧數培訓班曾格外“火爆”,但自從奧數不與升學考試掛鉤后,該類培訓班連學生都招不到了,這真實地反映了小學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的功利心理。
二、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的非理性行為成因剖析
(一)盲目行為的成因:報班前期不明就里
盲目行為的成因可分析為三點。其一,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實際發展需求,忽視孩子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興趣,家長期望之高、心愿之切,難免使校外培訓成為“搶跑”“催熟”的工具。其二,家長難以考量校外培訓班招生廣告的真實性,其教學質量家長也無從知曉。如此輕率報讀校外培訓班,收效甚微也不足為奇。其三,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小學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引導缺位,加之家長不主動咨詢與學習,兩者之間的脫節導致家長產生盲目心理,為報讀培訓班留下極大的隱患。
(二)跟風行為的成因:報班意向隨波逐流
跟風行為的成因可分析為兩點。其一,家長信念不堅定,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對校外培訓班炒作的“熱門”現象趨之若鶩,其選擇易受他人言論及行為影響。其二,家長對教育方針誤讀,對子代教育認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長以為“孩子多上培訓班,就能考高分”“考上重點學校,就能成為優秀的人”,此類思想在家長圈中流傳,越來越多家長跟風效仿。當孩子反映培訓內容與學校所教知識相差無幾時,家長們堅信“多學一遍總是好的”,這樣的非理性行為給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三)攀比行為的成因:家長及其子女愛慕虛榮
攀比行為的成因可分析為兩點。其一,中國家長承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成才期盼。他人對子女的認同與贊美,將演化為父母良好的自我價值體驗。孩子更優秀,意味著家長能在未來獲取更多的優質社會資源,這驅使他們互相攀比,希望借助校外教育資源,讓孩子成為“優勝者”。其二,家長與子女的“尊嚴經濟”。在學校,教師幾乎會將學生所有的學習成績公之于眾,家長和孩子無法對成績排名視若無睹。優秀的孩子希望保持成績,基礎較差的孩子迫切想要得到更大的提升,無奈之下他們將希望寄托于校外培訓班,期望通過培訓得到成績的進步,以維護自己的尊嚴。
(四)恐慌行為的成因:家長心緒惶恐不安
恐慌行為的成因可分析為兩點。其一,小學家長工作忙碌、家庭關注缺失。這是橫亙在子代教育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工作的家長無暇顧及放學后的孩子,還擔心孩子在玩樂中荒廢學習,而校外培訓班恰好能承擔看管孩子的角色,又能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學習知識與技能,這使得家長更樂意報讀培訓班。其二,小學生“小升初”壓力所迫。目前我國人才選拔模式依舊以考試為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態勢使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于是他們將考試高分作為教育孩子的追求,對校外刷題班、沖刺班等看似有益的培訓課程來者不拒。
(五)功利行為的成因:求學之路爭名逐利
功利行為的成因可分析為兩點。其一,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小學生家長在校外培訓班的抉擇依據上,更多是“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他們對孩子的期望逐漸變成了對孩子學習競爭力的關切,看似理性的選擇下,其實也包含著一定的功利性。其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不同家庭對子代教育的認知程度不同,占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家庭,往往對孩子的發展有較高的預期,他們的子代培養觀念更多地植根于功利心理,更期望讓孩子接受與主流學校教育存在鮮明差異的校外培訓班教育,以此積累更多的教育資源。[2]
三、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的非理性行為矯正建議
不可否認,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帶來的繼發性問題日益嚴重,家長常常存在非理性行為而不自知,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為了幫助小學生家長規避非理性行為,理性地為孩子報讀校外培訓班,學校可向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克服盲目行為,準確定位校外培訓目標
1.辨清長處與短板。校外培訓班具有“促學生之長,補學生之短”的功能特點,家長在報校外培訓班前應找準孩子的長處與短板,有的放矢,進而彌補班級授課制帶來的不足,促進孩子個性發展。
2.明晰培訓班內情。明確校外培訓機構的具體情況是家長報讀培訓班的前提工作。對此,家長可通過訂閱報刊等途徑,明晰校外培訓班的設施、師資、監管等基本情況,保證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3.尋求專業指導。在選擇報讀校外培訓班前,家長要積極尋求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的指導,基于專業視角分析孩子的基本情況,辯證地認識培訓班,再判斷是否需要報讀校外培訓班、如何選擇培訓班、培訓學習時長多久適宜,等等。
(二)扼制跟風行為,理性選擇校外培訓項目
1.校外培訓對癥下藥。小學家長的教育觀并非天生正確,大部分家長并沒有掌握足夠的科學理論知識,但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習得。校外培訓因人、因需而異,真正擁有良好教育觀念的家長,完全有可能抵御外界的壓力,了解和諧的教育“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花小草”,做到對癥下藥,理性選擇校外培訓班。
2.教育思想陶冶升華。學校應讓家長認識到,學校是有著優良教學環境、雄厚教學師資力量的地方,家長應始終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理性選擇校外培訓班,避免使孩子產生“在學校不學也沒關系,反正都要去培訓班補習”的錯誤思想。
(三)約束攀比行為,關注孩子學習能力提升
1.坦誠面對不足。學校應讓家長明白,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有落后本是常事,家長不可執著于“面子工程”,強迫孩子參加大量校外培訓班。反之,家長應多向教師請教,監督孩子對薄弱之處加以改進。
2.鍛煉學習能力。獲得知識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淺層目標,而提升學習能力則是深層目標。家長的教育目光不可過于短淺,報讀校外培訓班時不能只關注是否有利于孩子提升成績,也要關注該課程能否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
(四)避免恐慌行為,梳理校外培訓主次關系
1.家庭教育之責,校外培訓不可替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里的一切困難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可或缺,更不可將孩子的監管責任過分寄希望于校外培訓班。學校應讓家長明白,最好的家教方式是家長能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有全面、科學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學習,做教育知識的“學習者”,教育實踐的“規劃者”“管理者”以及“投資人”。當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后,其恐慌心理也就煙消云散了。
2.以校內教學為主導,以校外培訓為輔助。學校應讓家長明白,校外培訓只是校內教學的輔助力量,大量報讀校外培訓班只為提升分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終將成為未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分數不再是學生發展的唯一評判標準。家長應跟隨學校主流教育,讓孩子的發展實現從“以考試為導向”到“全面素質化培養”的轉化。
(五)克制功利行為,爭取校外培訓全面發展
1.家庭教育寧靜致遠。學校應讓家長明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子代教育上的功利心理,無疑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觀。與缺乏耐心、無責任感、在培訓班上施壓相比,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創造寧靜致遠的家庭教育環境,更能幫助孩子學會學習、愛上學習,更有利于孩子發展。
2.成才之路循序漸進。學校應讓家長明白,學習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報讀校外培訓班同樣如此,不可一蹴而就。家長應著眼于當下,完成每一個小目標,為實現大目標奠定基礎,讓孩子的學習在適宜高效的節奏下有序開展、逐步推進。
學校對小學生家長報讀校外培訓班的非理性行為只能因勢利導,不能盲目壓制。校外培訓市場應該得到規范,面對魚龍混雜的現狀,學校與其以一道命令“斷電”,不如盡快成立一個工作小組,通過調查研究科學指導家長,讓校外培訓更規范。
【參考文獻】
[1]李琳.小學生課外輔導班選擇的調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李一.中產家庭教養實踐的選擇與困境——以參加“XES”輔導班為例[J].青年學報,2018(2)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