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飛
摘要:黨的十八大從建設“美麗中國”總體布局出發,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進行了闡釋,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苯ㄔO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
關鍵詞:美麗鄉村;村民;生態
一、少扶強、多扶弱
當前,在我們國家只有個別省、很少的市縣在整省、整市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部分地區只是試點,然后逐步推進,而試點村莊的選取直接關系到該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效果。但在現實中又因為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狀況、歷史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要素的影響,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一直存在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就是為了打造本地區的品牌、名片,過多的財政資金、社會資源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明星"村手中,大部分更需要這些資源的普通村莊與之無緣。這也造成了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鄉村差距也會被進一步拉大,嚴重打擊了普通鄉村發展的積極性。因此,美麗鄉村建設中還要注意“鄉村扶貧”,應該更加去關注發展相對落后的村莊,政策和資源要多向他們傾斜,一些幫扶的資源對于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來說,只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對于發展較弱的鄉村就變成了雪中送炭,各地若抱著“少扶強、多扶弱”的心態選擇試點村,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必能激發更多村民參與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
二、少打擾、多尊重
首先,少打擾生態,多尊重自然。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少砍樹、不挖山、慎填湖,遵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道理,尊重世間萬物的自然存在方式。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一些地方為了興建形象工程,也不根據鄉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對待自然壞境簡單粗暴,從而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其次,少打擾村莊,多尊重底蘊。村莊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自己的道理。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大手術”式的建設,否則很容易讓村莊“失血過多”或“傷痕累累”,還會破壞村莊原有的特色。漳州市湘橋村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古村落,但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沒有根據本身的鄉村底蘊,大搞現代化廣場建設,簡單照搬城市建設元素,破壞了原有的村落風貌,最后被要求整改。第三,少打擾農民,多尊重民意。世世代代生活在村子里的村民,他們才是鄉村真正的主人,鄉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建設一個什么樣家園,農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家園,農民自己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雖然說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和規劃,但是,政府不能用美好設想代替農民的實際需要,為此,基層管理者要轉變思維,充分了解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引導廣大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而不是包辦代替,從而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意識,農民才會真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擁護者、踐行者和受益者,美麗鄉村建設也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少位卑、多自信
美麗鄉村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當地老百姓的自信心給培育起來。當下中國展開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各路的資金也開始涌向了農村,可是,從鄉村農民和村鎮干部以及這個社會的思想走向來看,很多人僅僅把鄉村當成被救助的對象而已,而不是靈魂的皈依處,精神的休憩地,那些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投資者,在談到投資原因是,往往都會于一種布施者或者救助者的身份自居,他們會說“我是來幫助某某鄉村的”,卻很少有人提到投資鄉村因為鄉村是我們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寄托,這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內傷。這就要求美麗鄉村建設要努力建構“鄉村自信”。要把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淳樸的民情風俗習慣以及相關聯的民間信仰、鄉規俚俗發揚光大起來,要讓村民充分認識到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也是鄉村展現自信的資本。2018年全國鄉村旅游收入1.5萬億元,占國內旅游總收入的31.4%;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過27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49.3%。這就可以看出在旅游中,有近一半人選擇了鄉村,一有時間他們就會選擇到鄉村進行生活,享受良好的鄉村環境。
四、少統一、多差異
(1)建設美麗鄉村要體現地域特點。我們來到鄉村想要欣賞的是什么?當然是自然。鄉村之美,在于自然。濃郁的自然風貌、地域特色,是鄉村最惹人迷戀的美麗,也是最富價值的優勢。無論是村莊規劃、產業布局,還是建筑風格等,都要考慮鄉村實際、體現地域特點,追求與自然和諧相生、相得益彰。與城市形態不同,傳統的村落往往是村民自己動手建立起來的,較為樸素地保留了最真實性的地域持色。加之我國各地地形復雜,各地區由于氣候、地形環境、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統等不同,都賦予了鄉村濃郁的地域特色。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注重體現出鄉土氣息,從而彰顯出鄉村的地域特色。
(2)建設美麗鄉村要打造產業特色。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美麗鄉村建設都開始注重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發展產業能夠快速推動鄉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發展產業時我們不能盲目跟風,要建立起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特色產業、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特色產業帶動鄉村致富,激發出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讓更多的村民愿意留在鄉村,做到留得住、住得好。
(3)建設美麗鄉村要彰顯文化特質。在中國有著廣袤的土地,有著很多美麗的鄉村。這些地方,人杰地靈、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每一個鄉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獨特的鄉村文化,能夠使鄉村樹立自己鮮明的形象,也能讓村民們有一種主人翁的自豪感,更愿意留在農村,也更愛自己生活的土地,愿與人分享村里悠遠的文化歷史,讓鄉村更和諧更美麗。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延伸文化魅力,將紅色文化、鄉土文化、地方風俗、民間藝術等特色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文化的完美結合。
鄉村是農耕經濟的搖籃、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只要我們高度重視鄉村文明的獨特價值,美麗鄉村肯定會建設得更加獨特、美麗。
參考文獻:
[1]駱中釗.新農村風貌營造[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
[2]陳學明.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J].新華文摘,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