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眠記》的成功以敘事學的理論分析解構,我們不難發現其不僅具備了我國傳動紀錄片穩重厚實的優良傳統,而且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做出了改進和突破,這點難能可貴。本文將具體從敘事學理論的角度分析研討紀錄片《追眠記》的成功之處。
關鍵詞:敘事學;傳播;睡眠問題
隨著新世代的到來,在經濟政治繁榮發展的現今,紀錄片行業也在蒸蒸日上的走在一條光明的藝術探索道路上。尤其是新近一段時間,眾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優秀紀錄片走入人們的視線,獲得了大眾一致好評。這些新興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優秀紀錄片,不管是從拍攝方式方法上,還是到制作宣發推廣上,都相比傳統紀錄片有了更加獨特的運作模式來適應新時代的普羅大眾的胃口。
敘事學理論作為經典的,具有科學論證方法的分析,評價,結構文學作品的理論方法,具有對敘事文本的系統性、條理性、科學性的理論支持。在新時代,人們的思想水平不斷提高,藝術感悟不斷升華,藝術作品,藝術文本的進階同時也在不斷進行。
一、《追眠記》簡要概述
2018年5月21日,一部名為《追眠記》的紀錄片上播映于中國大陸。主要講述了當代中國大眾普遍面對的問題——“睡眠”。睡眠是每個人無法規避的生理需求,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進步,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導致了有相當數量的人們無法得到充沛和高質量的睡眠。《追眠記》通過歷史地理,社會觀察,科學實驗三個角度向我們呈現了我國人民目前“缺覺”的普遍的需要引起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得到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以及社會反思。
二、以敘事學角度分析《追眠記》
《追眠記》作為一部寫實紀錄片,相較于傳統紀錄片以及新進的“潮流”類紀錄片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不管是從《追眠記》劇集安排,每集結構設計,拍攝手法,聲效處理等方面都有其亮點所在。根據敘事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稱上是一部具有鮮明敘事體系的優秀紀錄片。
(一)敘事文本
在《追眠記》中,主要依托于“睡眠”這一關鍵詞作為全篇內容中心點作為核心敘事問題,針對我國大眾社會現狀,深切的將睡眠問題刨析開來,探討隱含在“睡眠”后的社會現象。睡眠問題只是一個引子,紀錄片本身并不是告訴或者告誡觀眾睡眠的重要性,優質睡眠的方法等等,而是通過真實的記錄一個個血淋淋,直擊人心的事實故事向我們真真切切的嶄露出失眠或缺乏睡眠背后的緣由,引人深思。從整部紀錄片的架構上來看,“睡眠”這一敘事文本的主題得到了最終的解釋與沉淀。
(二)敘事語法
在《追眠記》中,采用了最為基本的基本序列模式,用簡單單純的序列架構,讓受眾不需耗費頭腦去分析研磨其所蘊藏的內在含義,便能直觀的了解故事,了解內容,繼而引發屬于自己的關乎于“睡眠”的思考,與紀錄片本身達到反饋效果。我們清晰的可以看到,不論是從敘事時間,敘事情境,抑或是敘事聲音中,都有著完善的,合乎邏輯的敘事語法。敘事語法的妥善應用,讓受眾在觀感上和思維感受上,都達到了傳者成功向受眾傳播意義的效果:
(1)敘事時間
我們看《追眠記》的具體敘事時間安排:從故事時間上,《追眠記》遴選了多位在“睡眠”上遭遇困境的人物實例,講述其睡眠的故事。而在文本時間上,創作者將每段故事時間最為精華,最為直擊受眾內心的那一橋段,以不影響整個故事脈絡的基礎上進行精簡細挑。
《追眠記》只分兩集,所有內容在兩集中完全概括,這在當代的新紀錄片界是不常見的。而這種只分兩集的手法,恰恰從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當代受眾的碎片化閱讀模式,不至于長篇累牘使人乏味;同時,兩集的安排更加使紀錄片內容精煉而充實,故事緊湊,使受眾目不暇接;最后,針對“睡眠”的話題,較長的分集時長反而有可能引發觀眾的負面情緒,這樣安排顯得恰到好處。
(2)敘事情境
具體到紀錄片內容中去,敘事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手法。《追眠記》中,女生的平和穩定的旁白,適當穿插的字幕,插入展示的科學數據圖表等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在觀眾眼中塑造了一個睿智的,具有說服性的講故事的人的形象。受眾在這個虛構的解說者的帶領下,穿越了整個中國,體味了發生在睡眠背后的可憐人的辛酸故事,也在這個虛構形象的引導中,反思了自己,體悟了生活,達到了一種和紀錄片本身的交感境界。當然,這正是《追眠記》創作者想到達到的效果。
(3)敘事聲音
通過富有磁性的旁白解說,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故事發展脈絡以及創作者所要向我們展示的顯性內容。尤其是《追眠記》特別選用了吳倩作為解說詞的配音員,她的聲音溫婉而平易近人,和紀錄片“睡眠”的主題達成了有機的統一。另外,紀錄片中字幕的運用,圖表實例的運用,也可算作是敘事聲音的一種。人們接受一件事物,最為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我們的眼見,適當的字幕及圖表,配合上優秀的解說,讓《追眠記》增色不少。
三、結語
將一個尖銳冷酷的社會現實現象借以一個“睡眠”為引子,通過經典實例的堆砌,冷靜客觀的評說判斷,科學依據的依靠參考,《追眠記》無論從視聽角度、敘事角度,還是客觀角度、輿論角度,都能夠游刃有余的達到優質地位。時代不斷發展,新媒體領域的不斷革新,紀錄片行業以及影視劇產業也在大跨步的前行。相信在大環境的孕育下,還會有更有優秀,高質量的作品呈現在普羅大眾眼中。
參考文獻:
[1]楊蔚.紀錄片講好故事的敘事學思考——以《鄉愁》為例[J].電視研究,2019(03).
[2]吳雨蓉.我國紀錄片敘事研究的框架及取向[J].電視研究,2016(02).
作者簡介:
成里(1993-),男,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