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課外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并從閱讀內容規劃、閱讀興趣培養、閱讀方法指導等方面提出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對策。
【關鍵詞】課外閱讀 核心素養 現狀分析 指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03-02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積極推進,基礎教育階段各門學科的教學結構產生了較大變化。就小學語文課程而言,閱讀教學內容比例明顯增加,旨在通過閱讀來檢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在眾多適宜的文本內容中體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拓寬思維、視野,提高審美能力與語用能力,最終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本文基于語文核心素養,闡述課外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關系,重點關注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教學現狀與策略。
一、課外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關系
語文核心素養集中體現在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等多個方面上,由此看出,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備素養之一。所謂“閱讀素養”,是閱讀者為了達成知識積累、個人潛力開發、參與社會、獲取信息、創造信息等更多目標,而理解、利用、反思、使用書面語言或文章的能力。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教學主要分為課外閱讀教學與課內閱讀教學,這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在課內閱讀中能鞏固本單元、本堂課所學習的知識,而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深化,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內容。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走出課本,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語文世界,接觸更多類型的文章、知識點,進而使自己的文學內涵更為深厚,不斷積累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這就是課外閱讀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時所展現出來的巨大優勢。換言之,課外閱讀可以促進語文核心素養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石。
二、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一)隨意性大
當前,農村小學也積極開展閱讀教學,卻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教學策略。一方面表現在課外閱讀內容選擇隨意性大,部分教師習慣直接采納名師或專家推薦的一些書目,或者在網上隨意選擇一些看似合適的書目,實際上這些書目適不適合農村小學生,教師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另一方面表現在閱讀指導方法隨意性大,教師只是口頭要求學生課外讀哪些讀物,學生讀得怎樣、如何去讀,教師沒有予以落實。在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會有意識地強調一些課外閱讀的注意事項,或者進行一些策略上的指導,但教師僅僅停留在強調的層面上,忽略了實際的引導和系統的指導。而對于家庭的閱讀指導,很多農村小學生處于留守狀態,家長忙于生計,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督促孩子讀書,也沒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并且祖輩的親人沒有太大的能力引導孩子閱讀,也沒有良好的理念來輔導孩子,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基本是空談。
(二)缺乏閱讀興趣
當前,農村的網絡覆蓋范圍已經相當廣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各種網絡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學習機等進行交流或獲取信息。課余或節假日期間,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用手機或電腦看電視、打游戲、網絡聊天或者讀網絡文學,而對課外書籍興趣缺乏。現階段,大多數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在教師或者家長的要求下進行,就像完成任務一般,學生本身對于課外閱讀并沒有較強的興趣,所以學生的課外閱讀就是應付式的隨意瀏覽、隨意閱讀,沒有針對性,屬于“放羊式”閱讀,最終導致課外閱讀只是個空架子,沒有收到實際的效果。
(三)資源短缺
一方面表現在專業教師資源的短缺。現有的農村師資隊伍中,老教師所占比例較高,他們對課外閱讀的理解和運用掌握不住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另一方面表現在學生閱讀資源短缺。雖然,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很多家長逐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他們會有意識地給孩子購置一些課外書籍,但就書籍類型而言,仍是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作文選、參考書、漫畫書、笑話書等類型上。閱讀書目的單一、閱讀資源的短缺,很難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因而無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也無法通過海量閱讀提高他們語文素養。
三、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對策
(一)合理規劃閱讀內容
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意識到農村教學資源并不豐富和完善,同時要認識到學生因受閱讀資源的限制而導致思維和視野始終停留在自己所處的狹小的生活圈子和學習圈子里。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幫助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并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整合各方面的資源,以形成一個體系。例如,農村小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家中隔輩養育比較常見,大部分祖輩雖然無法理解目前新的教學形式和資源,但是他們的生活閱歷十分豐富,他們所經歷過的事情逐漸演變成故事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抗戰故事、改革開放故事、農村生活生產故事等,這些故事極具生活性,也極具吸引力,教師可以以此為課外閱讀主題,要求學生回家讓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給自己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然后回到課堂復述給大家。通過此種分享形式,學生的閱讀資源一下子變得充裕起來,也能逐漸積累起一些知識。
除了從生活中獲取閱讀內容,課堂上教師還需要適當選擇一些經典的故事與學生一起閱讀,例如《烏鴉喝水》《井底之蛙》《農夫與蛇》《東郭先生》等,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選擇閱讀的內容。此外,根據農村小學生的興趣與生活經驗,推薦一些適宜的書目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筆者考慮到農村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自身在農村生活的經驗,為學生推薦了《30天環游中國》《十萬個為什么》《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草房子》等書籍。這些書籍比較貼合學生的興趣,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又或者教師可以按照作者、寫作形式、表達方式、文章內涵等來確定閱讀的主題。例如,筆者曾以文章內容作為選材標準,在教學《故事中的狐貍》一課后,為學生推薦了《蟬與狐貍》《狐貍偷魚》《會做貿易的狐貍》《狐貍“疤臉”》等與狐貍有關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圍繞著“狐貍”來寫的,通過不一樣的故事,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狐貍、認識狐貍。
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需求合理規劃閱讀的內容,能較大程度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通過多元化的閱讀內容,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與視野,使其閱讀素養顯著提升。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產生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推進。要實現課外閱讀的預期效果務必要培養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讀書節、讀書沙龍等課堂讀書活動,為學生的閱讀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提供一個課外讀書成果分享的平臺。而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分享讀書感受、現場讀書、故事演講等,能深刻感受到讀書的樂趣與成就感,為其此后養成自主課外閱讀營造有利條件。
雖然目前農村的教育條件相對落后,但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開放,農村已不處于閉塞的狀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培訓等多種方式學習新型的閱讀指導方式,往往新鮮奇特的東西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筆者曾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讀書活動:以一周為單位,要求每個學生以“一個名人、一個故事”為主題,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聽取相關的故事,完成課外閱讀之后嘗試為故事中的人物做一張手抄報,畫上人物、寫上故事、留下自己的愿景等;組織全校或者全年級、全班級的征文比賽,要求學生以某主題或者自由創作文學作品……這些活動能完成不同學生之間對于不同信息和文化資源的交換和共享,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是促進學生持續閱讀的好方法。
(三)科學開展課外閱讀指導
閱讀指導重在方法、做法的點撥,是比較具體的要求。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根據所學知識的范圍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選擇一些恰當的課外閱讀書籍,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學校的圖書館來獲取自己想要的讀物資源,或者指導各個班級之間開展圖書調換閱讀活動,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書籍。在具體的書籍、文章類型指導上,例如詩歌,教師可以從詩的常識、類別、情感、押韻規律、藝術表現手法等入手,指導學生掌握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示范詩歌朗誦時要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句與句之間的停頓,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放學后,讓學生嘗試在田間地頭、在落日的余暉中暢想詩歌的意境,或者深情誦讀,使學生真切感受詩人的內心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做筆記、劃重點等,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分辨文章中的側重點,準確找出中心內容,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分析和理解。再者,教師需要以身作則,陪伴學生一起讀書,而讀的書也要一樣。這樣學生看到自己敬愛的老師也和自己讀一模一樣的書,就會感到興奮,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讀書。課外閱讀適合早讀課、晚讀課或者午間休息前進行,早讀時可以大聲地讀出聲,午休之前可以默讀,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閱讀當成一種習慣。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有效且直接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尤其是課外閱讀對于學生思維和視野的拓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農村小學的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并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合理規劃閱讀內容、制定指導方法,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形成閱讀的習慣,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鄉村小學教師培訓的實踐研究(以北海市海城區為例)”(課題編號:2017B03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蘇菲菲(1989— ),女,廣西北海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小學生自我管理、農村小學生學習實踐等方面。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