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坤
摘要:作為一線的高中數學教育者,筆者認為,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數學這種思維性極強的學科中,教師搜集資源、思考問題的方式,教師面對問題時的態度和情緒,教師與學生完成互動時的理念和原則,都會作用于學生,成為學生發生改變的榜樣。對于學生生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習的能力也有極大的幫助。基于此,筆者建議,我們要想讓學生“學好高中數學”,我們首先就要“教好高中數學”。本文中筆者就對高中數學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筆者認為,我們要將自己打造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能夠在我們的主導中完成高效化的學。如我們要把自己在學習方面積累下的感悟分享給學生,尤其是在重難點的突破方面,我們更需要將自己作為先學者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如我們要不斷地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處于高中學段的學生能夠不斷地釋放壓力,生成學習的自信心。如我們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借助自己的個性完成對于資源的篩選,進而促使高中學生能夠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筆者建議,我們更需要不斷地做出改變,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教法,進而促使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斷地得到優化。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一、從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信息
筆者認為,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抽象化、理性的數學知識時,能夠識別出對應的“生活原型”,能夠在“生活原型”中剝離出“數學模型”、“數學思想”。在學生擁有這種能力之后,必然可以做到學好數學知識。當然,這種學習能力的養成來源于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2》最新版中的“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教室中課桌與黑板之間的位置關系、生活中常見的三腳架支撐照相機等。但是,在實際的高中數學學習中,我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卻比較缺乏,只注重對知識點進行研究,而不會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導致我們的應用能力普遍偏低。
二、能夠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高中學生是新時代的學習者,他們生活的背景與我們高中時期的生活背景大不相同,當然他們面對的問題也與我們大不相同。他們需要擁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當然,作為新時代的高中數學教育者,要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與社會背景不斷地接軌,促使我們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夠具有新意。因此,我們要想讓學生擁有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就需要為學生構建電教化課堂。如,在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1》最新版“對數函數”的學習中,教師引導我們用幾何畫板畫出函數圖像,利用一個點在不同對數函數的圖像上運動,并在運動的過程中將這個點的坐標顯示出來,我們就能夠對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有更好的理解。同時,在動畫的作用下,我們還能更好的掌握對數函數圖像隨著底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同時,學習對數函數的相關知識時,我們還能聯想到指數函數,這兩者是互為反函數的,并通過多媒體系統的學習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聯系等,可以使數學知識點更加形象,最終提高我們的數學學習效率。這樣一來,本身比較枯燥的函數學習就會變動生動有趣,點、曲線不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這樣還能使我們的被動學習變為探索式的學習。
三、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科技異軍突起,不僅本領域內實現了飛速發展,還帶領著、推動著社會各個機構之間實現了發展。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素養人才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基于此,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我們可以從改變學生的認知入手,讓學生不斷地提升應用能力。如以人教版《高三數學必修5》最新版“等比數列”的學習為例,我們可將其與銀行的單利計算、復利計算、住房貸款、分期付款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結合起來。如果我們只簡單的去了解等比數列的公式,不學習公式的具體內涵和本質,就會不懂得如何對其進行運用,不僅會降低我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還會阻礙我們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在我們利用等比數列知識解決利息、分期付款等問題時,我們也能夠從中學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識,讓我們更加清楚的意識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促使我們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激起我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
四、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隨著專業領域的拓展,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可以發現,學校教育的局限性越來越突出。作為高中數學教育者,我們如何才能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見識呢?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千錘百煉磨練數學技能呢?如何才能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彌補自己的不足呢?筆者認為,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升課堂的效率,在課外建立第二課堂,進而讓高中學生生成拓展學習平臺的能力。比如,微課是提高我們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人教版《高三數學選修4-4》最新版“平面直角坐標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們的數學教師就將其制作成微課,分別對直角坐標系的基礎概念、平面坐標系中的伸縮變換等內容進行講解,還制作專門的習題微課。教師將這些課程資源上傳到校園網中,我們自行下載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需要花時間思考其中的某個問題,就可先暫停視頻,思考完以后再繼續播放。如果自己想不出答案,我們可在教師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中與班上的其他同學討論,也可向教師尋求幫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的價值、教師的價值不會被取代,其他教育途徑只是對于學校教育、教師能力的一種補充。根源就在于,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的感悟,產生情感共鳴、思想互動,不僅僅能夠“得魚”,還能夠“會漁”。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生實現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蔣雷.轉變高中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11):136.
[2]江鑫媛.高中生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J].數碼世界,2017(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