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玉
【摘 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豐富多樣的市場產品不斷涌現,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攀升,對生活的態度大多從對“量”的追求轉變為對“質”的重視。另外,由于產品在供產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從我國產品質量立法的現狀著手,提出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產品;質量立法;現狀;完善
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市場上涌現出各種款式新穎、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這些玲瑯滿目的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就拿現在幾乎人手一部的移動電話來說,放眼十年前,我們還是使用的功能單一、難以連接快速網絡的功能機;而現在,近乎每年更新一代的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不少人交友、休閑、學習的必備工具,智能機上不斷新增的附加功能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而家居生活方面,智能家居的出現也改變了人們對于生活的認知,如智能掃地機器人可以自動清理房間灰塵、垃圾;全自動智能洗衣機可以集漂洗、烘干等功能于一體;連接上WIFI的家居設備,可以讓人們在公司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調、電冰箱等。這一切的一切可以說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盡管我們的生活已經如此智能化,但這些高科技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也愈發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更好地管理市場當中產品的流通,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但一部法律的頒布并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發展,《質量法》也應隨之進行不斷完善。
一、產品與質量的法律解釋
何為“產品”,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對于產品一詞應該來說都會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本文從《產品質量法》的視野來闡述“產品”的概念。簡單來說,產品要符合兩個客觀因素,一是經過生產;二是參與市場銷售流通。經過生產是說,產品這一物必須經過工業加工后具備某一使用特性,倘若是自然形成的物或沒有使用價值的物,是不符合產品的基本特性的,當然,產品除了需經過工業加工也可以是手工加工。參與市場銷售是說,如果生產者將一物品生產出來,但該物品只是作為生產者自己單獨使用,不進行市場流通,這從《產品質量法》的概念上來比對,也是不符合條件的。舉例來說,A村民將自家自制的農產品,如窩窩頭贈送給鄰居B,那B對于該窩窩頭的定義就不能認定為產品,這主要原因就是該窩窩頭不具有銷售的性質。但要注意的是,所謂銷售并不是說產品必須已經經歷了銷售過程,而是說該產品是以銷售為目的即可。
產品的質量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經濟領域、還有一個就是法律領域,它是一個雙重概念。一般來說,對于產品質量的理解可以是一個產品按照規定需要滿足其特定需要、功能和潛在需要、功能的綜合特性。市場上任何產品的出現都應當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某一功能的需求而產生的,因此,對于產品質量,就必須以是否滿足規定需求為考量。從商品經濟的范疇來看,產品質量分為六大特性:耐用性能、功能(性能)、經濟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能和適應性能。盡管就目前來說,在《產品質量法》中還沒有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明確規定,但上述論述通過分析《產品質量法》和總結日常生活經驗,還是可以對產品質量進行概述的。
二、對于產品質量責任的規定
產品質量責任是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對產品質量負有直接責任的人違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質量義務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生產者、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行為表現為: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所作的強制性要求;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就產品質量向消費者所作的說明或者陳述;產品存在缺陷。通過生活實踐,我們通常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作為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產品生產者在這當中應承擔主要責任,畢竟一個產品從無到有,是必然經過生產者之手的,因此,生產者必須對生產行為負責,進而對產品質量負責;而銷售者之所以也成為責任人是因為銷售者在產品進貨、銷售過程中負有對產品質量進行了解、掌握的責任,比如,從法律意義上來說,產品銷售者就產品應當負有進貨檢查驗收責任、積極主動保持所銷售的產品質量的責任、履行產品標識等義務。
三、我國產品質量立法的現狀與不足
(一)信息不對稱
在立法領域,我國產品質量法的完善步伐還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當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國家層面來講,已經從原先的快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由此可見,國內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基本能達到小康水平。但物質產品的不斷迭代,使得我國產品質量法的立法內容愈發顯得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有些產品的質量標準并沒有能很好地體現在法律條文里。另外,由于修訂法律的成本比較高,對于相對較小的產品進行頻繁補充條文,也確實不合時宜。再加上新時代新事物的出現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法律的穩定性與之難以迅速協調,這也導致質量法在現實運用中“捉襟見肘”困境的出現。最后,市場化經濟下,為了能夠獲得更多效益,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產品創新上下足功夫,這也使得很多新奇特產品的流通,讓法律修訂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二)產品質量責任認定標準存在偏差
我國法律上對于產品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采取了一般性與強制性兩種質量標準。一般性標準主要是要求產品具備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及常態下的安全性能;強制標準則要求高一些,是指產品在生產制作過程就應當具備的符合國家規定的統一標準,必須對人的生命、健康等方面起到保障作用的標準。但就司法實踐來看,正是因為兩種標準的同時作用,使得現實當中遇到這一塊的問題,就如何同時適用,在法律層面并未明確規定,如兩種標準出現交叉、重疊時,應當如何選擇,法律未作規定。
(三)產品質量監督方面的規定不合理
就產品本身來說,其實用性、安全性等特性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屬性,但現實生活中,立法層面更應關注的是使用者本身的權益,而非產品本身,產品質量的適用性影響生存質量,產品質量的安全性卻關系到生存本身,安全性顯然重于適用性。因此,對產品質量的監督要有側重,不能將兩者等同化,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如司法實踐中不難見到的產品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發生了沖突,法律應當側重于保護使用者的利益而非生產者。但就現行的《產品質量法》來看,對于產品因其實用性和安全性問題引發的不同后果,該法并沒有進行劃分,這就直接導致各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模糊,進而引起嚴重的不良后果。
四、關于我國產品質量立法的建議
(一)對產品的缺陷進行分類認定
產品缺陷是指存在于產品的設計、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裝配或說明指示等方面的,未能滿足消費或使用產品所必須合理安全要求的情形。缺陷的產生主要在于設計過程、原料選擇過程、制造過程等方面,不難理解,對于一件新式產品的投產,如果在設計層面沒有做好詳細的規劃,存在安全隱患;在原材料上沒有細心甄別,選用了不合格的材料;在制造過程中沒有做好應有的流程監控,都會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出現缺陷。但盡管當前法律已經對此進行了相關規定,仍有不少產品存在安全隱患,這些隱患來源于企業生產的產品“已經符合了國家規定”。這是什么道理?其實,國家對于產品的一些強制性規定、一般性規定、行業規定,都只是一些最低要求,這使得生產者將最低要求作為生產產品的唯一要求,大大降低了生產者對產品后續質量的責任承擔。因此,在將來,國家在對產品缺陷進行認定時,可以從產品的出產和后續使用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分類鑒定,在制定國標時,從產品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多方面考慮,以此來保障使用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二)產品質量監督方面
增強政府監管部門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對監管部門提出更高監管要求。這是出于消費者對于一般產品,只能監督一般質量來考慮的,消費者沒有專業的質量管理知識、先進的質量監測設備,為了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監管部門此時就應當肩負責任,為消費者提高產品質量的辨識能力。
(三)擴大產品質量責任賠償范圍
從司法實踐來看,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對消費者產生的危害主要有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財產損失等,對此,法律應當在這些方面擴大賠償范圍,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利益。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精神損害賠償并不是單純的對權利受害方的一種補償,而是基于人道主義,緩和被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因為這種傷害在某種層面來說,甚至高于人身傷害,有可能是一種長久的傷害。另外,擴大賠償范圍還有一種手段,即增設懲罰性賠償制度,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增設懲罰性賠償是為了讓那些少數惡意生產企業避免再開展違法生產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無良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生產有毒、有害的產品,低價銷售,這些企業凌駕于社會公德之上,擾亂市場秩序。因此,結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先例,產品質量法中增設懲罰性賠償應該來說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五、總結
為了全社會的利益,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是我國產品質量立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高水準立法、保障人民權益,在立法之初,政府監管部門則應加強管理,明確責任,促進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通過建立質量監督、質量檢驗、產品質量責任分配、違法制裁等規則,為完善立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相林,曹俊.國際產品質量法[D].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房維廉,趙惜賓.新產品質量法釋義與問答[D].工商出版社,2000.
[3]丁俊峰.對《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的再思考[J].法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