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頒布實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國家倡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該文主要對中職院校所開設的德育課程學科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構成及要求進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對于現階段的中職德育課教學現狀進行了重新的審視,提出了如何促進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改進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中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質量,并且為實現中職學生德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 ?中職德育 ?課程教學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c)-0093-02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工作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中職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重任。中職學生是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主要建設者,他們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現在與未來產業大軍所具備的素質,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需要加強對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進行深入探究,并且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加強對中職德育課教學的改進,這對于促進中職生未來健康全面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1 ?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不等于“知識人”也不等于“技術人”。它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表現,其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在受教育與培養的過程中所獲取的具體感悟,而非最終的結果。核心素養具有顯著的穩定性、開放性以及發展性特征,能夠伴隨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并且是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所開展的中職德育課程教學工作,能夠為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 ?中職德育教學的特點
就業作為當前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中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出素質優良、品德高尚的專業化實用型人才,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專業化技能,從而滿足社會發展的具體需求,這對于學生在激烈的市場就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進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中職德育教育擔負著促進中職生職業素養提升的使命,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學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2.1 思想性
中職院校所開設的德育課程教學其內容十分豐富,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發揮出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能促使中職學生逐步形成“做人”與“做事”“情商”與“智商”融為一體的綜合品質,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以及道德觀。
2.2 職業性
中職院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教學工作時,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良好思想道德以及行為習慣的提升,同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實踐培養,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良好的職業服務意識,進而將職業教育以及職業指導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引導中職學生實現綜合全面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技能。這對于中職學生未來走向社會,適應具體崗位的需求,提升自我而言也是極為有利的。
2.3 實踐性
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學需要與時代發展的需求相契合,尤其是中職德育教師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要求中職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德育實踐教學活動中去,促進其創新意識以及實踐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學生通過參與德育實踐活動,能夠獲得成長與發展,這對于當前的德育教學目標是相契合的。
3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德育課教學現狀
3.1 社會與學校的價值觀念有待提高
目前中職院校所秉持的總體價值觀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單一性問題。隨著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社會與學校所秉持的價值觀差異性較為顯著。通常情況下,中職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以及道德品質不僅會收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與多元化的社會活動以及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此,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價值觀也開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中職院校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一份子,必須開始注重自身獨立生存能力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然而依然有部分中職院校堅持效率有限的教育理念,過分注重學生理論知識以及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先進的價值觀。
3.2 德育重視程度不足
中職院校德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往往存在著指導思想科學性缺失的問題,無法對德育的本質內涵加以切實地了解與掌握。再加上中職院校間的競爭比較激烈,學校過度追求學生的專業強化以及就業率,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中職院校為了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往往非常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以及職業技能的培養,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也就直接導致了現階段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育質量無法得到提升。
3.3 德育要求降低
近年來,隨著中職院校生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使得一些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逐步松懈,在管理上不愿意對學生進行過度約束。尤其是在網絡社會中,經常會有人散布讀書無用的錯誤言論。部分學生家長更是對中職院校報以歧視態度,認為學生進入到中職院校就是單純地掌握一門技術,找個工作就業,認為就業和素養高低無關。另外,隨著我國教育部門對于中職院校教育的大力扶持,使得很多民辦類院校呈現出大規模增長的趨勢。針對這一現狀,很多中職院校為了實現自身的發展開始采用多種手段搶奪生源,對于學校內部的教育與管理工作持忽視的態度。尤其是在德育要求上更是降低要求,這種校園環境非常不利于學生良好德育素養的培養。
3.4 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密切
當前,有一部分中職院校已經開始認識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通過對其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實際狀況進行調查,筆者發現大都存在著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現象,教學方法落后。所開展的德育課程教學內容與當前的社會發展實際不符。甚至部分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并沒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相結合,沒有實現理論知識與德育實踐活動的密切融合。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參與德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較差,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綜合素養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4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進策略
4.1 提高德育工作重視程度
中職院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認真領會習近平主席在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的講話精神,積極加強德育工作,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目標,盡快縮小中職院校自身的價值觀與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之間的差距。學校德育課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要彰顯自身教學特色,積極把學生職業素養提升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幫助學生轉變傳統落后的就業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社會環境適應能力。
4.2 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
德育課程教師作為中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與發起者,其德育素養的高低將會對德育教學工作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于中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師而言,應充分認識德育的本質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育德”、是讓學生“了解社會科學常識、引導思想正確、養成良好習慣”,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教師自身必須樹立其正確的德育教育理念,從而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這也就要求中職德育教師首先要積極主動地改進與優化傳統的德育教學理念,認識到自身德育素養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其次中職德育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引導作用,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德育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逐步提升其思想道德綜合素質。
4.3 注重德育教學方式及內容的整合優化
當前由于一些中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工作存在著理論性過強,課程內容缺乏優化和趣味性等問題,使得學生參與德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德育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因此,中職院校德育教學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注重對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改革優化,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際,盡可能提升德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德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學活動的效果。促進中職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進而成為對社會及企業發展有用的專業化人才。
4.4 注重德育環境的構建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會對學校所開展的德育課程教學工作效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提高中職院校德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要求中職院校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注重構建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使得中職學生能夠在良好校園德育環境的影響下獲取有效地德育氛圍熏陶。比如,中職院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把德育教育、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道德大講堂”“中華優秀文化講讀”“興趣社團活動”“文體專項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實踐體驗中踐行“愛國、愛家、愛校”情懷。并且有效利用學校報刊、廣播、互聯網等媒介做好宣傳報道,激發學生用于創新的潛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素質不斷提高。
5 ?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院校所開展的德育教育活動作為職業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及企業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須切實提升中職德育教學質量,為中職畢業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因此對于中職德育課程教師而言,需要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這門課程,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究與創新,注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為德育課程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為中職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祖兵.深度教學:“核心素養”時代教學變革的方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7(4):20-26.
[2] 閆闖.德育學科核心素養及課程轉化路徑——基于課程價值視角[J].教師教育論壇,2017(10):19-26.
[3] 孫德魁,潘源,沈峰.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以重慶市中職學校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5(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