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彧,楊寧芳
摘 要:信息數字化時代飛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豆瓣、各類公眾號等與眾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也層出不窮,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在此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形式都會有所改變,同時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通過淺析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進而總結出能更有效地將新媒體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措施,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165-02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旨在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要求,全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于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而言,利用網絡等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傳播的途徑就稱為新媒體。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1]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也不斷在更新換代。而當代大學生多數為95后和00后,作為信息時代的主力軍大學生們接受和學習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并且作為長期活躍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的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新媒體的價值走向。同時,新媒體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但也存在著許多的風險,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的。針對這些利弊,相應地探索有效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新媒體的發展
“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于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商品錄像的計劃中提到了。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繼而被全世界廣泛使用。
學術界普遍認為新媒體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從字面上理解,精英媒體是指少部分掌握信息的時代,大眾媒體是普遍全體能夠一起接收到信息的時代,而個人媒體是由可以自主選擇信息的時代。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在我國迅速發展,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代社會,信息傳播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報紙、電視等有一定時間限制的傳統媒體逐漸被實時更新,隨時隨地都能分享的新媒體所“取代”。而當代大學生更是將新媒體運用得“爐火純青”,從微博熱搜、頭條新聞、微信公眾號的創立和關注都表明新媒體的出現對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影響最為廣泛。
隨著互聯網大會在中國的兩次召開,數字化的時代早已占據著重要地位。小到家庭,大到高校、企業和社會,新媒體從家庭瑣碎小事到校園軼事再到社會熱點問題,占據著人們的視線。
二、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首先,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的作用是積極的。當代的大學生多為95后和00后,接受新事物較容易,同時新媒體能帶給大學生新鮮感和神秘感。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創新性為大學生提供了與世界同步發展和充分展示個人才能的空間,為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3]。因為新媒體的存在,當代大學生的發展視野不再局限,更能利用新媒體平臺接觸其他高校甚至是國外的最新資訊。同時在課堂上,學生也能通過PPT等應用軟件,更加直觀地接觸新的知識。而在課后,若有些學生不善開口電話咨詢老師,卻能通過微信、QQ這樣的新媒體平臺隨時隨地與老師保持聯系,遇到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
新媒體也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新的手段,當代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就以新浪微博為例,每一位用戶都可以關注自己所感興趣的博主并分組分類,這樣就可以有效簡潔地了解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最新資訊動向,也可以利用私信功能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交往。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當代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從而有利于大學生接觸多元文化,開闊自己的視野。
(二)不利影響
雖然新媒體的出現使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視野變得開闊,可以隨時根據自身的需要去獲取資源,但同時大學生接收到多種多樣的信息卻是沒有經過篩選的。大學生群體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判斷能力,但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制誘惑的能力仍舊有待加強。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所能獲取的信息中難免混入了錯誤社會思潮,比如被庸俗膚淺的媚俗文化和西方的價值取向所影響的評論和報道,都會對大學生的成長造成潛在的消極影響。在當今多元價值的環境下,一些大學生容易迷失自我,導致價值觀混亂,價值主體自由化,價值導向多元化和價值目標模糊化[4]。
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學習方式和習慣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類似微博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與微信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極易讓大學生養成“快餐化”閱讀習慣和“超鏈式”分散思維[5],極易使大學生失去深度學習的耐心、用心領悟的細心,節省了本該用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影響了當代大學生頑強意志的磨煉和堅毅品質的養成。
在個人信息被虛擬化的新媒體平臺,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明顯降低弱化,言論過度自由的環境下,一些過激的言論和不當的爭論層出不窮,崇洋媚外,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優勢,十分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
三、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提高大學生的興趣
學生在中學階段或多或少已經掌握了高校思政課的部分內容,因此在大學階段對思政課的關注明顯降低。因為內容的特殊性,思政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就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哲學內涵豐富,但對于學生的理論基礎要求較高。
在學生對思政課興趣不濃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主動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興趣模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6],改變教師一味地講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在梳理教學大綱時,可借助短視頻、圖片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易懂的形式進行教學。
而高校的輔導員群體,更能利用本身與同學親近了解的優勢,充分發掘新媒體的有利影響。實時關注同學們的朋友圈動態或是關注點贊的公眾號,從而與他們分享有價值的文章視頻和推送等,以此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利用新媒體應用軟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的創新學習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們自主創立公眾號推送分享身邊事,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的應用軟件,例如學習強國這樣的時事性和政治性強的應用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思政理論。
針對高校思政課出勤率低、逃課現象嚴重等問題也可借助新媒體軟件來妥善處理。例如釘釘應用軟件,就可以協助教師督促學生按時打卡出勤,簽到簽退等。在教學方面,時下興起的錄課、智慧樹網課的形式,也是運用新媒體開展教學的成功案例。不同高校的學生甚至可以通過彈幕的形式來進行在線交流,對老師提問,由老師答疑。不同課堂的微信群和交流群也是老師同學們相互分享課堂心得,反饋上課情況的實用平臺。
(三)加強輿情監管工作,保障良好網絡環境
思政課教師在利用新媒體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要隨時關注網絡的輿情動態。由于身份信息的虛擬隱蔽,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不免存在不當言論。
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及時關注網絡輿情動態,把控好言論的方向性引導。同時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督,定時瀏覽學校官網或是微博平臺上學生發布的信息或是評論。每學期都要求學生匯報假期和平時的思想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心理情況并整理反饋。
四、結語
在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學校思政課,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
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階段性、延續性的過程,不能只依靠思政課教師,還需要輔導員這樣的思政工作者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和自覺重視。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對我國人才的綜合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高校應當積極地引入新媒體的理念、技術、模式和平臺[8],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服務。在面對當代大學生這個有著新思想、鮮活力的群體,思政工作者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潮流優勢,放大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有利影響,使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中起到積極作用。在借助新媒體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更新教學方式,與學生一起創造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瓊斯,熊澄宇,范紅.新媒體百科全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5.
[2]陳從楷.談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122-123.
[3]錢文彬.淺析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8(6):71-72.
[4]肖學斌,朱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09(7):54-56.
[5]楊芳,郭萬牛.新媒體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轉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3).
[6]楊華春.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論觀察,2010(6):119-120.
[7]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8]姚妍妍,林雨萱,牛靜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評《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新探》[J].新聞愛好者,2019(2):107.
收稿日期:2019-05-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論證型式的類型化研究”(17BZX017)
作者簡介:孫奇彧(1995-),女,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楊寧芳(1970-),女,浙江仙居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