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清鳳 馮敏 羅虹

摘 要:本文引入高校精細化制度建設及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費分配思維,針對實操難題,提出相應建議,為高校財務人員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 ;高校 ;固定資產;折舊
高校固定資產具有金額龐大、占資產比例大、種類繁多、使用部門分散等特點。為有序推動新制度的實施,清晰反映高校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及消耗情況,更好地規范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科學準確地“計提折舊”必不可少。但以往從未對固定資產進行計提折舊,因此當前形勢下的“計提折舊”工作有兩部分:一是在新賬初始化時需對存量固定資產追溯計提折舊;二是建賬后按月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上報資產報表。本文旨在高校執行新制度背景下,分析固定資產折舊業務實操難點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業務難點
1.固定資產折舊基數確認差異
《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中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過1年、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是使用年限超過1年的大批同類物資,應當確認為固定資產。新制度對確認為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和數量沒有明確規定,同時,由于高校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差異、登記流程問題、科研設備不及時上報等原因也容易導致固定資產流失。
2.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單一
新制度規定政府主體一般應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每月計提相等或按照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來計算折舊額,但高校部分固定資產前期工作效率高、服務潛力大且后期的修理費用逐年提高,如果所有的固定資產都采用此兩種方法計提,對于一些專用設備,特別是一些技術更新換代快的科研設備、檢測儀器,前期會高估固定資產凈價值,成本核算不準確。
3.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歸集和分配無標準
高校大部分固定資產取得方式為自建和外購,對取得過程中的借款利息、安裝運輸調試、購買成本、自行建造等費用及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改造等費用,如何區分資本化和費用化,實操過程無參考標準,導致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歸集有誤。固定資產使用過程是價值的轉移及消耗過程,每月計提折舊費用需分配到各費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但無統一的分配標準。
4.存量固定資產累計折舊追溯調整難點
高校在原制度下沒有對固定資產計提過折舊,新制度按照權責發生制對固定資產進行核算,財務賬上能反映出固定資產凈現值情況。根據新舊制度銜接規定,需對存量固定資產追溯計提折舊,但在折舊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存量固定資產賬實不符。賬實不符指固定資產資產管理臺賬和財務賬與固定資產實際情況不符合。主要原因在于,固定資產已報廢、已閑置或者毀損等,資產使用部門并沒有到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核銷;科研人員自制的固定資產沒有及時上報等。
(2)存量固定資產賬賬不符。賬賬不符指資產管理部門固定資產臺賬與財務部門固定資產財務賬不一致,導致固定資產累計折舊額不一致。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固定資產入庫時間與財務報銷做賬時間有差異,高校固定資產報銷程序一般是先到資產管理部門入賬,然后再到財務部門報銷,由于財務審批程序煩瑣,導致兩部門入賬時間有差異;報賬人員購買的固定資產已到資產管理部門入賬,但因其他程序不符合規定,并沒有到財務部門報賬,導致這部分固定資產一直掛在資產臺賬上等。
二、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業務實操建議
1.精細化高校固定資產折舊制度
(1)精細化高校固定資產折舊基數。新制度對固定資產的確認、折舊范圍有規定,但沒有明確精細化操作標準,建議高校在準則的指導下,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將固定資產的固定價值和數量標準予以明確,便于相關人員實際操作。新制度將固定資產分為6大類: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及動植物。高校將除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動植物、單獨入賬的土地、以名義金額計量的固定資產以外的確認為固定資產折舊范圍,明確固定資產折舊基數。
(2)精細化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高校應堅持權責發生制、謹慎性原則及收益和費用配比原則,結合自身特點,精細化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于房屋建筑物、家具用具等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將固定資產成本扣除殘值后凈額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平均分攤到每個月,操作簡單;對于便于核算工作量的固定資產采用工作量法,每期折舊額因工作強度而變化;對于技術更新換代快的科研設備、檢測儀器等,可以借鑒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方法梹椝隊嘍畹菁醴ɑ蛘吣曄芎頭āR隕險劬煞椒ㄏ曇?。
(3)精細化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歸集與分配標準。新制度規定,政府會計主體外購的固定資產,其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用前所發生的可歸屬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政府會計主體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其成本包括該項資產交付使用前所發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固定資產因改擴建、修繕等延長其使用年限的,應該納入成本。針對借款利息,如果發生在固定資產交付使用之前發生的,應成本化;如果發生在固定資產交付使用之后的,應當期費用化。新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并根據用途計入當期費用或者相關資本成本。高校固定資產繁多,用途廣泛,固定資產每月折舊額一般按使用部門或用途計入費用,但同一固定資產有多個用途,如一棟建筑物,包括實驗室、教室、行政辦公區,每月的折舊費用按照何種標準進行分配需在固定資產內部制度中約定,建議以“使用面積”作為折舊費用的分配標準,分別計入業務活動費用――科研費用、業務活動費用――教育費用、單位管理費用――行政管理費用等。
(4)精細化固定資產盤點制度。因賬賬、賬實不符,按照新制度要求,為高校準確追溯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及后續計量,建議資產管理部門聯合使用部門組織專門人員對存量固定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盤點。理清固定資產現狀:名稱、數量、價值、已使用年限、使用部門、使用中還是已閑置、報廢等信息。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部根據盤點情況,調整賬務。
2.關聯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信息系統
為滿足新制度對固定資產核算的要求,關聯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信息系統共享平臺勢在必行。固定資產使用、管理、財務等部門可通過平臺共享數據(包括固定資產取得途徑、類別、原值、折舊方法及已提折舊額、使用部門、使用年限、維修、報廢、盤虧、盤盈等信息)。資產管理人員根據固定資產申報憑據將固定資產錄入平臺,輸出固定資產錄入單。財務部門根據報賬人員提供的固定資產錄入單通過平臺核對資產信息入賬。每年不定期盤點固定資產,將報廢、毀損、使用現狀、自建固定資產及時申報、錄入共享系統,保證賬實相符。每月系統及時對賬、找出差異、自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減輕工作量,保證賬賬相符。
3.提高相關人員技能
新制度的實施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及財務核算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將傳統管理核算模式與按新制度要求結合轉變是能否正確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及反映固定資產凈值的關鍵。相關人員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逐步提高業務能力:購買書籍自學基本制度,根據自身工作總結問題;積極參與高校管理部門組織的培訓;帶著問題到兄弟高校學習取經;內部人員開會討論,為精細化高校內部固定資產制度獻策,便于后續實操工作。
三、結束語
新制度的實施要求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以便清晰反映固定資產凈值及其損耗情況,但由于高校之前并未對固定資產計提過折舊,因此,固定資產的全面計提會面臨一些困難。正視和解決這些難題是高校準確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前提,對此,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相關人員技能、完善高校固定資產制度便是其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2.羅劍平.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業務核算.現代企業,2018(10).
3.蔣靜,張芹,卓越.新舊會計制度銜接下固定資產轉換研究.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1).
4.朱明琪.基于精益管理的高校固定資產折舊核算.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10).
(責任編輯:劉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