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婷
關鍵詞預審制度 檢察權 監督機制
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認罪認罰制度正式納入刑訴法法律體系中。這一制度的建立,使我國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由檢察官占主導地位的趨勢不斷加強。雖然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得到普遍重視和推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目前案件數量繁多但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保證普通程序的精細化審理,就必須要對案件進行審前分流。從這個角度來看,審前案件繁簡分流以及認罪認罰等簡化程序的實現,必須由檢察官主導進行配合。可以預見的是,在目前的司法改革局勢下,檢察官的主導地位將會逐步上升。故在發揮檢察權的積極作用之時,也需要相應的機制對其權利的行使進行規范和監督。
對比其他大陸法系國家,法國的預審制度經過數百年發展,已成為一項有其獨特魅力的刑事訴訟制度。預審法官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不僅有權在案件的偵查中調取證據、查明真相,還將通過相關證據做出是否需要將該案件移送至審判法庭進行審理的裁定。這一審判前的獨立程序有利于在提升法國公訴質量的同時有效的保障人權。故下文將通過對法國預審制度的分析,發掘其值得借鑒之處。
(一)法國預審制度的歷史沿革
預審制度可謂是發源于法國的主要司法審判制度之一,在經歷數次改革后也突顯著法國的特色和國情。總的來看,法國預審制度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預審制度起源于糾問式訴訟程序,這種訴訟程序采取秘密方式進行,法官權力極大,且不允許被追訴人申辯。此時的糾問式程序主要是為了適應宗教統治的需要。
隨后,糾問式訴訟經過發展,也逐漸在刑事訴訟中確立適用。在這個時期,法官在預備階段擁有極大的權利以展開秘密調查、查明案件事實。也正因為糾問式程序的各種弊端開始暴露,法國在1801年再次修訂法律,重新構建起相應的預審制度。20世紀90年代至今,法國的預審制度迎來了重大的改革階段。首先,在1993年8月24日法律中規定了關于增加預審的對席性特征的相關規定,這也使被審查人及其律師可以更有利的介入預審過程從而保障自身權利。與此相對應,律師在此階段的閱卷權和會見權也受到了相應規定的保障。其次,在法國2000年6月15日法律中對于預審階段有著更進一步的改進。具體包括:預審的適用要求進一步限縮;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進一步擴大,包括受審查人和民事當事人在內的當事人及其律師有權要求在勘驗、詢問或詢問第三人時在場;律師可以介入案件的時間也有所提前等。以及預審法官決定羈押的權利被移交給新設立的自由和羈押法官行使,以便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人身自由,從而削弱預審法官過大的權力。
(二)預審法官職權
預審法庭及其法官的主要職能是收集證據,并根據證據及案件情況作出是否將犯罪嫌疑人移送至審判法庭進行審判的決定。這就意味著預審法官在預審過程中至少有兩類主要的職權,一是偵查;二是作出相應的司法裁判決定。
首先,法國作為典型的采用二步式偵查的國家,其偵查活動分為初步偵查和正式偵查兩個階段,但并非所有的刑事案件都會包含預審這種偵查階段。依照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規定,預審對于重罪案件是必要程序,但對于輕罪案件,除卻由未成年人實行的輕罪外,預審程序可依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決定是否適用。而對于違警罪案件,預審程序僅在檢察院主動提出要求時方可啟動。
預審法官的偵查職權是通過一系列的調查行為而實現的,旨在查清案件真相、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職權。但同時應該注意的是,雖然預審法官在此過程中行使的偵查權與檢察官或司法警察行使的偵查權有類似之處,但預審法官的偵查行為無疑在法律上被賦予了更高的地位。作為正式偵查,預審法官的偵查行為實際上是為接下來的審查起訴而服務的,也是預審法官接下來能順利行使其司法裁判權的必要前提。
其次,預審法官在接到共和國檢察官的公訴意見書后,將根據其提交的和在前期正式偵查中自己調查取得的證據綜合判斷該案件是否應該進入審判程序。由此可見,預審法官在行使偵查權時,實際上是為了接下來完成審核移交起訴審查的一個前期鋪墊,可以說,偵查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預審法官進行司法裁判的一種手段。預審法官審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預審行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進行審查,二是對案件是否符合交付審判的標準進行審查。經預審程序審理后,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將會被移送至審判法庭進行審理。否則,預審法官則會做出不予起訴的裁定。
(一)法國預審制度可取之處
根據對法國預審制度的分析可以發現,預審程序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在正式起訴和庭審之前對案件進行前期審查,以判斷該案件是否屬于應當提起公訴的案件。特別是對于重罪案件的兩級預審制度,更是將預審對案件是否具有起訴必要的審理作用發揮到了新的高度。這相當于對所涉案件設置了兩道把關機制,有利于極大地提高和保障公訴的質量,以實現案件的公平公正。同時,由預審法官對案件是否應移交審判做出裁決,也在一定程度上比由檢察官單獨決定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這一點無疑是值得我國在接下來的刑事訴訟法修改中加以借鑒的。
同時,法國的預審程序需要對預審行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就案件是否符合交付審判的標準做出判斷。同時,為了避免預審法官權利過大所帶來的弊端,法國還新設了自由與羈押法官來專門負責對羈押等限制人身自由行為的審查。
(二)法國預審制度存在問題
法官預審法官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其權利過大。預審法官對案件的偵查權力和司法裁判權力容易導致本應由檢察官和司法警察行使的偵查職能受到阻礙。在實踐中,鑒于此類情況以及預審法官在偵查活動中的專業性較低的困境,預審法官往往會選擇將偵查工作委托給司法警察進行,事實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預審法官的偵查權陷入“有而無用”的境地。因此筆者認為,接下來較合適的改革方向應是限制預審法官的偵查權,同時完善預審法官對共和國檢察官和司法警察偵查權的監督,從審查相應訊問、羈押、拘留等措施方面達成預審法官對偵查活動的控制,充分發揮其司法審查的權利。
正如上文所提起,預審制度,特別是重罪兩級預審制度以其完善的訴訟過程保證了公訴的質量。但凡是皆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這種預審程序的設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訴訟效率,容易導致訴訟周期過長等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鑒于預審過程中預審法官必須對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同時預審法官還可以依據自己的判斷對所需有罪或無罪證據進行調查取證,這很容易使預審法官的“內心確信”對審判法官造成影響。事實上,經過預審階段的案件,在庭審法官面前很少會做出無罪判決。這種“有罪推定”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將對法官的公正性產生極大的影響,從而導致被告人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一)完善案件繁簡分流,實現訴訟程序多元化
目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進。但是強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程序,并非適用于所有案件。在司法資源有限,但案件數量劇增的壓力下,如何用有效的司法資源來集中解決復雜、疑難案件,以實現效率與質量的雙贏,是司法改革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想要真正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就要合理調用司法資源,完善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用多元化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糾紛。在法國,從違警罪案件到重罪案件,使用預審制度的條件也有所區分。往往是在重罪案件這種需要投入更多司法資源加以審查的案件類型中,才會嚴格地適用預審制度來進一步確認案件偵查情況。雖然我國并沒有類似的預審制度,但這也給我們檢察官在行使檢察權時提供了一些思路,即善用起訴權,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需要嚴格審理的大案、重案上。對于可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不起訴、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依法依規簡化處理。這不僅有助于緩解司法機關的辦案壓力,也能節約更多的司法資源用以保證疑難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
(二)加強外部監督體系建設,保證公訴質量
起訴裁量權作為檢察機關行使檢察權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是各國法律監督的重點所在。起訴裁量權的合理適用,將有利于發揮檢察院在訴訟程序中的主導作用,也對案件繁簡分流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但是如何保證起訴裁量權不淪為“權力尋租”和貪污腐敗的工具,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監督體系,以保證公訴的質量。法國的預審制度在此層面上就發揮著積極作用。對于適用預審制度的案件,預審法官所擁有的司法裁判職權將會決定案件是否會被移交至起訴階段。預審法官在此程序上的決定權,實際上也是對檢察機關起訴權的一種規制。
反觀我國,檢察機關在行使起訴裁量權時,大多只有內部監督機制進行監督。外部監督除了公安機關對不起訴的決定提出異議外,僅依賴被告人或被害人異議進行規范實際上收效甚微。而檢察機關內部審查監督的運行既不公開,也無有效的外部機制參與討論。為了保證起訴權不被濫用,我們勢必要加強外部監督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參考法國預審程序,一個行之有效的獨立外部程序或制度對起訴權的規范使用將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保證檢察機關公訴質量的一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