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心微 祁憶青 秦春花
摘 要:螺鈿工藝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至今,是歷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國文化內涵的體現。筆者究其本身的價值性、歷史性和研究性,通過對古代螺鈿的背景、種類、工藝藝術及現代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提出螺鈿工藝的改善方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使螺鈿工藝能夠實現工業化生產,讓傳統螺鈿技藝與現代藝術更好融合。
關鍵詞:螺鈿;螺鈿工藝;螺鈿家具;應用;工業化
0 引言
螺鈿工藝曾被廣泛應用于漆器、家具、樂器、屏風、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的工藝品中。為了能繼承并創新螺鈿這門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衍生出各種富有創意性、符合現代潮流的文化產品,螺鈿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故宮文創產品螺鈿口紅,其設計元素來自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黑漆嵌螺鈿花鳥羅漢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寶馬bmw7系華彩輝煌典藏版車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螺鈿等傳統元素運用于車的軟裝,此車前后扶手箱內使用螺鈿工藝,雍容華貴。
1 螺鈿的背景
螺鈿是中國傳統的木器鑲嵌工藝。黃成在《髹飾錄》中記載:“螺細,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又名螺填。”[1]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主要是夜光貝,也稱夜光蠑螺)磨制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家具表面的裝飾工藝。[2]
螺鈿工藝起源于夏商,興盛于西周,繁榮于唐宋,成型于元明清。現在我們見螺鈿大多用于裝飾紅木家具,在古代大多為宮廷所愛所用。中國螺鈿工藝作為傳承上百年的優秀傳統技藝,在當今多元化社會中發展并不理想,尤其在現代化的家具行業,螺鈿沒有很好地與潮流家具融合,又由于這時代的年輕人對螺鈿缺乏敏感度,這種古法技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慢慢地沒落。[3]如何將匠人們的精神繼承、推廣在家具行業,使得螺鈿家具符合現代設計感,與現階段的審美、潮流相適應,這值得人們發掘和研究。
2 螺鈿的種類
根據螺鈿用材厚度的不同,可分為厚螺鈿和薄螺鈿。厚螺鈿厚度較厚,在0.5mm~2mm,主要用于大型器物件,其選材主要是河蚌殼。[4]薄螺鈿又稱軟螺鈿,鈿片薄如蟬翼,厚度在0.1mm~0.3mm,其選材主要是珍珠貝、夜光螺、鮑魚貝等。[5]
3 螺鈿的工藝技術
中國家具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不竭動力,家具的裝飾藝術更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支柱。[6]從現有資料來看,螺鈿家具大致有幾、案、炕桌、凳椅、架格、屏風、椅凳、箱柜等。螺鈿的珍貴使得古代唯有宮廷才有資格擁有。據考古研究所知,螺鈿器物最早發現于西周墓葬,唐代螺鈿漆器受絲綢之路的文化和工藝的影響,從日常用品轉變為欣賞性工藝品,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提升,可以雕刻精美紋飾在蚌貝上。唐代螺鈿工藝純熟,尤其是銅鏡漆背螺鈿,在河南三門峽出土的“云龍紋嵌螺鈿漆背銅鏡”,更加可以證明螺鈿是這時期的瑰寶。[7]
宋代薄螺鈿壤嵌出現,且螺鈿技藝精湛,開創了在鈿片周圍鑲嵌金屬絲的新技法,出現了薄螺鈿壤嵌漆器。南北宋過渡時期,已有經箱、匱、盒等漆器,是送給達官顯貴的首選之禮;到了南宋,有螺鈿漆幾、案和屏風等家具。北宋的《秋庭嬰戲圖》中描繪了薄螺鈿漆木家具坐墩。至今雖無宋代螺鈿漆器考古發現,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秋庭嬰戲圖》皆可證明螺鈿在宋代家具中的運用。
元代薄螺細鑲嵌工藝發展處于低迷時期,螺鈿以人物、山水、花草、樓閣等樣式嵌于漆盤之上。明代迎來了螺鈿漆器的空前盛世,明代擁有豐富的螺鈿家具,床榻、椅凳、桌幾、柜箱、屏風。大明宣德年制的黑漆嵌螺鈿彩繪龍戲珠紋香幾,被認為是明代早期髹漆家具的代表作。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晚期黑漆嵌螺鈿花鳥紋羅漢床,是明代螺鈿家具花鳥題材的代表作。
清代經濟繁榮,螺鈿器物甚為流行,紅木、紫檀等硬木家具中皆出現螺鈿身影,且種類豐富、技藝精巧、紋飾精細、色彩繽紛,深受清朝皇家青睞,因此清代螺鈿漆器多以宮廷漆器為主。《髹飾錄》中所寫的“描金加蜔”等多種技法,都能在清代漆器中得到體現,側面反映出清代螺鈿爐火純青的工藝。在清宮,硬木嵌螺鈿器物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大至屏風、門窗、家具,小至印盒、禮品盒、餐具、樂器等,都大量使用了螺鈿鑲嵌工藝。[8]明末揚州問世“百寶嵌”,在乾隆年間盛行,“百寶嵌”是以金銀及各類珍寶如珍珠、瑪瑙、螺鈿、蜜蠟雕成各種樣式如山水人物、花卉,鑲嵌于檀梨漆品之上。漆匠工藝人周翥尤善此技藝,世人稱其制作的漆器為“周制”。乾隆年間的百寶嵌制品以北京、廣州、揚州的造辦處為首,并涌現多位百寶嵌制作極佳的大家,如盧映之、王國琛,留下了百寶嵌花果紫檀盒、百寶嵌花卉漆掛屏等眾多漆器精品。
4 螺鈿的近代發展
4.1 揚州點螺工藝
揚州的點螺工藝聞名全國,點螺工藝的恢復要追溯于1976年的揚州器廠。那年,器廠組織研究小組對點螺工藝進行多年的探索及恢復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工作有所進展。揚州點螺漆器工藝是通過植點的方式,將細碎的螺鈿小片輕輕黏附于漆面。揚州的點螺工藝雖精湛,但與當代脫節,停留在過去,故步自封。[9]點螺是我國優秀文化技藝之一,我們在繼承的同時要學會發展,將現代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潮流文化等因素融會貫通,創作優秀的螺鈿工藝作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下,將現代生活理念與傳統民間手工藝相結合,發揚傳統技藝。[10]
4.2 山東威海螺鈿加工
山東威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臨海,貝殼類資源豐富。宋元時期,威海等沿海地區出現民間工坊制作螺鈿漆器,明清時期,工坊數量減退,直至20世紀初,威海工藝師傅重新研究幾近失傳的螺鈿漆器。2002年,威海有企業從事螺鈿片加工,企業用大型的機械,將貝殼劈成薄片,再將薄片拼接,用機器高壓將其壓成整張的螺鈿紙,通過電腦和激光雕刻的技術,將設計圖案激光雕刻到螺鈿紙上。
5 螺鈿技藝的改善
5.1 新材料的創新
螺鈿工藝所用原材料皆為純天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材料的獲取也需要不斷地更新。新材料的發明和利用不僅可以彌補純天然材料上的缺陷,也可以適應現代化的潮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使螺鈿工藝這門傳統工藝為現代世人接受。
5.2 螺鈿技藝的工業化
傳統的手工藝不適應現代化機器大批量生產,但傳統螺鈿工藝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時間雕刻;生產效率低下,不能滿足現代生產的需求,需要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改善尋找符合螺鈿技藝的工業化道路。手工雕刻,師傅們技藝精湛,但時間長、價格昂貴,不適合工業化的發展,也使螺鈿工藝小眾化,不能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這時可以使用機械雕刻代替部分手工雕刻,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生產率。在未來,為了螺鈿工藝的發展,思考螺鈿的現代藝術性,做到與時共進,在做到更新螺鈿工藝的同時,使螺鈿擁有現代化的藝術價值。[11]
6 結語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古法技藝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我們在繼承傳統螺鈿工藝的同時,要學會發展、推廣、創新,讓古代技術和現代藝術結合,形成新的藝術形式,運用于家具中,掀起一股新的藝術潮流,并帶動相關傳統技藝的發展,將它們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 張子才.文言文常見名物制度詞語匯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12,596.
[3] 孫鷗.淺談螺鈿鑲嵌工藝及其修復方法[J].文物修復與研究,2007(00):203-205.
[4] 郭彩萍.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研究[J].山西科技,2016,31(02):9-14.
[5] 唐婷麗,富艷春.淺析藤編家具中的“慢生活”理念[J].藝術科技,2019,32(07):185-186.
[6] 胡健.唐代螺鈿銅鏡的樣式和工藝新探[J].中原文物,2017(03):88-97.
[7] 蘇劍萍,呂九芳.傳統榫卯結構的現代化傳承[J].家具,2017,38(02):50-52+86.
[8] 李芳菲,關惠元,鄒峰.城市上班族家庭書桌使用現狀研究[J].家具,2019,40(04):46-49+69.
[9] 《中國發展新理念》編寫組.中國發展新理念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11,39.
[10] 盛賢,王瑋.侘寂美學在生態家居設計的運用研究[J].設計,2019,32(15):109-111.
[11] 房莉莉,呂九芳.中國家具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策略研究[J].家具,2018,39(04):83-86.
通訊作者:祁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