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近幾年來,以潘新和教授為代表的指向表達和以管建剛老師為代表的指向寫作的教學主張,讓閱讀教學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但除了一些做課題研究的老師在堅持中做出了一些成果,多數教師試了幾回之后又走回閱讀教學的常態中去,這說明閱讀教學有它自己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雖然它與寫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都不可否認其自身的功能定位。鑒于此,筆者以為:習作教學從閱讀起步倒是一種自然的學習狀態,既不改變閱讀的功能定位,又在閱讀教學中自然關注而不是刻意指向習作教學的需要。這種主張也可以說是在閱讀教學中自然滲透習作訓練。
網上曾經出現的那篇引起熱議的還差XX字就寫滿一百字的“百字文”,其實是學生詞語貧乏的典型表現,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得從低年級閱讀教學做起。從統編教材低年級課后練習來看,用課文中的詞語仿寫句子是一種常用的練習方式,其實這就是習作起步——寫話的一種形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選擇一些擴展能力比較強的詞語練習寫話就是寫作起步的有效訓練。
如在《日月潭》這篇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名勝古跡、山清水秀、點點燈光、蒙蒙細雨等,這些詞語也被列入了課后練習“讀一讀,記一記”的重點詞語當中。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的環境,選擇幾個四字詞語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以“樹木茂盛”為例,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那種成片長得密集旺盛的樹林學生可能都見過,因此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情景學生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把這個詞語運用到具體環境中寫出完整、通順的句子,不是所有的學生一下子都可以做到的。一開始,學生寫出來的句子差不多是這樣的:XX地方有一片森林,那里樹木茂盛。雖然這個句子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作文起步的寫話訓練要求來看,學生即使沒有看見過那個地方的森林也可以寫出這樣的句子來,因此學生容易將句子寫成套話,原因在于學生還沒有透徹地理解詞語的運用范圍,也就寫不出樹木茂盛的具體特點。對此,教師不妨提醒學生:那些樹木都是些什么樹木,在數量、大小、高矮、枝葉以及地點(公園、村莊、山谷)等方面有什么讓你感覺到有“茂盛”的印象。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寫話的思路得以打開,寫出來的句子就能夠體現出各自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句子時,不能只看句子對不對而不問句子好不好,一定要讓學生在寫句子的時候有超越原句的意識,這樣寫出來的句子才會精彩。
作文一般都是以“篇”的形式來呈現的,而在成篇之前,還需要一個語段或段的學習和訓練。語段的學習和訓練雖然被看成一個過渡,其實更是有效的鋪墊,因為它本身也是有內在結構的,這種結構與篇的結構在許多方面有相似性,而且語段還可以不斷發展和延伸,結果都是指向篇的。由此可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段的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那些內容獨特,表達上有特點、有規律的語段。這種關注是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并且還要通過聽記的方式來鞏固學習效果。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語言優美,結構清晰,讀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結尾的那段話:“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接著再讓學生聽寫,教師在讀的時候強調了“一年四季”“景色誘人”“美麗的大花園”“巨大的寶庫”等重點詞語,突出語段的意義,以便學生借助這些重點詞語能夠順利地完成聽記的任務。在進入教學的總結環節時,教師可以再次運用這個語段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內容主要寫小興安嶺的什么(一年四季誘人的景色),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按照四季變化來寫景色變化)。學生在總結的時候既能關注課文的內容又能突出課文表達方面的特點,得益于語段聽記強化訓練。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精心選擇課文中的精美語段、精彩表達語言材料等,讓學生通過朗讀、聽記等方法進行積累,就可以有效充實學生的語言倉庫。
批注,就是一種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書頁的邊角等空隙加以記錄的形式。這種記錄形式所表達的不僅是學生積極思考的結果,而且還是學生閱讀心理、思維過程的真實再現。
如《陀螺》一課中有一段特別的心理感受:“雖然它遠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但我極高興地接受了它。尤其當我看到這枚‘鴨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滾珠時,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馬上在馬路上一顯身手。”在教學中,教師提醒學生批注時要突出“我”獲得“鴨蛋”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在一旁做出的批注有:“遠不如”表示一開始接過鴨蛋,心里有些失望——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看上去也可能沒有那么好;“但……接受了它”說明鴨蛋還是讓“我”有了滿足感,畢竟比“我”想方設法做的陀螺都好得多,所以“極高興”;“尤其……滾珠”突出了鴨蛋上最好的東西;“恨不得……馬路上一顯身手”這就是孩子最典型的心理,有了好東西就想在別人面前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這些批注,是在閱讀中進行的,真實地表現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習作訓練的方法還有多種,如比較遷移、角色表達、拓展思路等。學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作文,習作表達能力就會得到錘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