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周靜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審美力的黃金時期。為保證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基于兒童審美力發展的視角,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重點放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上,并且要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通過兒童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傳承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
(一)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
通過對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兒童詩歌在教材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數量增加了。為此,教師需要對此高度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內容涉及的范圍較廣,學生借助詩歌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見識,還能夠幫助他們培養高尚的情操。
(二)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伴隨社會的高速發展,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很容易被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兒童詩歌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重視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把握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歷史、自然、人文等方面,與其他學科具有緊密的銜接性。為此,兒童詩歌具備一定的綜合性能。小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了解到社會生活,并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另外,由于小學詩歌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內容密切相關,學生很容易對詩歌學習產生興趣。例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蒲公英、鮮花、小草等我們常見的植物是從哪里來的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激發。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中那些富有韻律感的語言,就能了解到蒲公英、蒼耳以及豌豆等植物的播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優秀的兒童詩,可以更加形象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二)進行多元化的詩歌教學
詩歌內容的趣味性是影響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關鍵。針對小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教師需要利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從而開展多元化的詩歌教學。首先,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之前,要全面地研究兒童詩歌的形式與內容,并收集豐富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優秀或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作。例如,在學習《場景歌》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這首詩歌的特點,即利用一組數量詞進行場景描述,以便學生能夠更好感受景色的美麗。隨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學生通過自主創作,可以激發創作熱情,認識到詩歌學習的樂趣。最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開闊詩歌閱讀的視野。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教材中的詩歌內容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教師要選擇一些優秀的詩歌讓學生學習,在豐富學生對詩歌認知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 掌握詩歌教學的整體性
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在將詩歌予以拆解的同時,還要從整體的角度來提升詩歌的價值,教師只有認識到詩歌整體性的價值,才能夠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詩歌的美好。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詩歌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詩歌的文化或者與之相關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認識詩歌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好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詩歌資源,并及時更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傳授更多高質量的詩歌知識。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做到與時俱進,摒棄以往詩歌教學中落后的手段,并結合當下學生的特點和對詩歌的理解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審美力以及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全方位地認識到兒童詩歌對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價值,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通過高效合理的詩歌教學,學生的知識范圍能夠得到拓展,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還能夠不斷提升審美能力,為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