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新
【摘要】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是立足大語文的視野,圍繞有意義的單元主題,以記敘文中寫景、記人的內容為主,將課內外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創造性選擇課內課外同一主題的文章內容,以突出文本的主題內涵為主體,建構立體的、開放的、多角度的、結構靈活多樣的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探求不同的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選擇有特點的句子或段落或篇等為載體,建構由讀到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讓語文讀寫結合課堂教學得到整體性的重構。
【關鍵詞】主題式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預設的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
以記敘文中寫景、記人的內容為主,運用“讀寫模仿、讀寫遷移、讀寫重構”的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由閱讀主題文本(句、段、篇)中語言的積累、理解、吸收的內化遷移——仿語言、仿段落、仿修辭、仿篇章結構等,運用到具體寫話、習作實踐中的得言、得意、得法,促進小學生語言和思維、習作能力同步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主題式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的運用
從寫景習作教學的角度,我們初步嘗試了“讀寫模仿”教學策略的運用。二年級兩位老師進行了以《秋天》為主題的同課異構的習作教學設計,相同點在于:都運用了“讀寫模仿”中從讀學寫的“模仿語言——借鑒語言、借鑒修辭——模仿修辭”的教學策略,回顧了二年級人教版第一單元學過的《秋天的圖畫》一課中“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的句式,結合出示的秋天的各種圖片,讓學生模仿其中一句或結合圖片進行讀說訓練。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再次結合了《秋天來了》一文中的“果園里,橘子像黃的燈籠,掛在枝頭。葡萄像紫珍珠,掛在架上”,出示句式“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怎么樣)”進行讀寫模仿,進一步體會比喻句表達形象生動的特點。后者則注重文本的整合意識,以“誦讀兒歌,激趣導入——結合文本,感知秋景——拓展思維,遷移運用”的環節引導學生從模仿語言到模仿修辭,借助文本《秋天的圖畫》,由課本中的內容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秋姑娘帶給小朋友的禮物(蘋果、梨子、石榴、麥穗、棉桃等)入手,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的方式引導學生由初步抓住事物的顏色、形狀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體會將景物描寫具體、生動的特點;然后孩子們自由選擇一處秋天的景物,抓住事物的特點,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寫你眼中的秋天。因為是低年級學生,因此搭架輔助,給出兩種句式讓學生進行練習:(秋天到了,我們來到_______,_________。(秋姑娘帶來了許多禮物,有______、______、______。我最喜歡的禮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從讀學寫、以說促寫、讀寫結合,學生從文本到實踐中得言、得意、得法,一方面拓展了學生寫話的思路,另一方面學生在按順序、抓特點、用修辭等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同樣寫秋景,以《秋天的快樂》為題,引入兩篇文本《秋天的雨》及《聽聽秋的聲音》,運用“讀寫遷移”的教學策略,從“選取文本體例——發現結構特點——觀察體悟秋景——學會遷移運用”層層推進,引導學生了解文本中“總分總”的構段方式,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抓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抓住秋景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
從寫人習作教學的角度,低年級老師異課同構,分別執教了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媽媽》和《我爸爸》,開創了由不同老師執教同一作者作品的體例。因兩部繪本作品在語言表達、句式結構特點上非常相似,尤其是作者布朗運用對比的句子分別形容媽媽和爸爸,于是,兩位老師采用了“讀寫模仿”中 “讀圖文了解故事——讀說(寫)結合表達”的“語用閱讀”教學策略進行讀說(寫)結合的遷移,如仿照“我媽媽的? ? ? 像? ? 一樣? ? ? ?。”“我爸爸像? ? ? ?一樣? ? ? ?,也像? ? ? ?一樣? ? ? ?”的句式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進行有創意的表達,帶領低年級的學生徜徉于繪本幽默輕松的語言之中,行走于繪本富有想象的“語用”表達之中。學生們的表達由仿到創,精彩紛呈,如學生說“媽媽的手就像遮雨棚,為我擋住寒冷”,“媽媽就像火熱的太陽,為我帶來溫暖;又像徐徐的微風為我帶來涼爽”,“爸爸的愛像大海一樣寬廣,也像太陽一樣溫暖……”深化了親情主題。
中年級《語言描寫訓練》的習作教學,教師選取四年級人教版第三單元的課文《去年的樹》中對話的片段,運用“選取文本體例——關注人物語言——學習提示語的寫法”進行讀寫結合訓練;高年級習作《一個____的人》,教師選取了五年級人教版第七單元“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三篇文章,運用“出示三組句式——分析對比體會——抓住描寫方法——綜合運用寫人”的教學策略,分析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寫方法,如抓住王熙鳳的語言、嚴監生的神態、小嘎子的動作,引導學生進行讀寫遷移,結合生活中熟悉的人進行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刻畫。執教《人物描寫訓練》時,運用“整合文本資源、提取精彩片段——朗讀感悟體會、歸納提煉寫法”的教學策略,整合課文《搭石》《卡羅納》相關段落,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字,從精彩的文字中捕捉人物的畫像,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想象當時人物會做什么,說什么;并學習體會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能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最后請同學們按照? ? ? ? ? ? ? ? ? ?“按順序、抓特點、用修辭通過刻畫人物外貌體現人物性格的方法”為同班同學或自己的親人、朋友畫像,在從讀學寫、讀寫遷移的實踐中引導學生領悟寫作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在設計習作課《我的小伙伴》時,運用“整合文本段落、讀中感悟理解——抓住語言動作事例、刻畫人物性格特點——仿語言文章結構、遷移運用練寫”的教學策略。
首先,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和《故鄉》中分別描寫少年和中年閏土的片段進行整合:
(人物外貌描寫)
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節選自《少年閏土》
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節選自《故鄉》
(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只腳……”
——節選自《少年閏土》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臺秤。
——節選自《故鄉》
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體會抓住人物外貌、動作的描寫能很好地刻畫人物性格。
其次,從整體上回顧課文《少年閏土》是通過“雪地捕鳥、沙灘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這四件事刻畫了少年閏土的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等特點,然后讓學生以《我的小伙伴》為題,從仿語言、仿篇章結構的角度抓住具體的事例,結合小伙伴的外貌、語言、動作等進行寫作。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管建剛.我的作文訓練系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