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懿韜
摘 要: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形勢。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成長,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形式、目標和價值等維度,提出通過嚴守網絡陣地、營造良好環境以及完善實踐體系等方面綜合施策,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對策
一、引言
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主力軍和“原住民”,富有創新精神和強烈的表達欲望,參與國家管理和社會事務的熱情非常高,也激發了他們的公民意識。但與此同時,有部分大學生由于思想政治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缺失,加之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爆炸性和網絡本身具有的虛擬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導致他們很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造成言語和行為“失范”,甚至傳播負能量和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要從多個維度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從而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二、大數據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社交網絡、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技術的廣泛運用,產生了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大數據”。人們習慣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表達個人意見、參與社會互動等活動。在信息傳播多元化高速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公民意識教育呈現出復雜性、易變性和開放性等特征。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新形勢和新環境
著名大數據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他所著《大數據時代》中指出,大數據最初是指需要處理的信息量過大,超出一般電腦在處理數據時所能使用的內存量,促使工程師研究開發新的處理技術而誕生的。現在,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來源,開啟了重大的時代轉型。在大數據的時代潮流下,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必須要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構建更體現時代性、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有針對性的話語體系和工作機制。
(二)大數據與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四維關系”
1.大數據的大容量與公民意識教育的全面性
大數據的首要特征就是“大”。據統計,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達到1.2澤字節,如果把這些數據存儲于1TB容量的硬盤中,將需要12億塊,相當于5個6700公里長城的長度。據估算,到2022年超過60%的全球GDP將都是數字化的,預計推動2019-2022年與IT相關的投資將達到約7萬億美元。海量的數據背后,體現出它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講,要重視相關數據化、多維度的信息收集、處理和挖掘,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地開展工作。同時,要堅持全面性的原則,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思維,將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形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以期收到預定的效果。
2.大數據的多樣性與公民意識教育的多元性
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主要采用思政課程、主題班會、談心談話、社會調查及實踐等形式開展,局限于“填鴨式”“單向式”的理論傳授,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當前的社會現實結合不夠緊密,形式和內容顯得比較單一,實際效果不夠理想。同時,傳統的調查和數據處理方式存在成本高、技術手段不足等缺點。因此,可以構建以理論講授和各類主題活動相結合的體系,就如同大數據來源的多樣性,充分體現在視、聽、形象、觸覺等可以接受的感官方面,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3.大數據的分散性與公民意識教育的精準性
大數據具有分散性的特征,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有價值的數據和虛假的數據混雜,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精準性和實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公民意識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通過大數據,對學生的現實表現與網絡信息進行調查分析,判斷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走向,“精準施策”,為學生的成長準確“畫像”。
4.大數據的迅捷性與公民意識教育的綜合性
數據是高速傳輸和實時更新的,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和行為表現也是不斷變化的。當前,以QQ、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主要依賴教育者的經驗和判斷力,面對快速變化的學生思想動態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要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綜合作用,相互銜接,形成強大的“合力”,構建全社會共同育人的體系,才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三、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現狀
1.公民意識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相比專業課程來講,公民意識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政課程、第二課堂活動開展來進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還比較單一。
2.公民意識教育的方法簡單
在日常的公民意識教育中,偏重于“事前防范”,缺乏創新和“主動出擊”,甚至把公民意識教育狹隘化為“學生輿情管理”。
3.公民意識教育的評價單一
大多數學校把公民意識教育的目標側重于理論的簡單傳授,但對于學生的行為是否合乎規范、是否內心的信念和情感有所改變沒有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忽略了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
4.公民意識教育的合力不足
公民意識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對大學生而言,思政工作不僅僅是輔導員、思政課程教師的“主業”,也是所有教師和管理人員共同的責任。必須要明確責任、統一思想、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合力。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優秀傳統文化的式微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
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在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思想時,對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創新不夠,在反對“糟粕”的同時,也拋棄了“精華”,從而導致一些不良信息侵占、腐蝕青少年的思想。據調查顯示,62%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符合現代潮流,古板說教;而72.3%的大學生認為西方文化的傳播內容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西方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對大學生影響“可見一斑”。
2.網絡環境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迅捷地了解社會、接收信息,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網絡在便利生活、提升視野的同時,許多虛假、有害的信息也會伴隨而至。這對于思想還不夠成熟,閱歷還不夠的大學生而言,非常容易受到網絡“負能量”的影響。
3.學校教育功利化的影響
德國學者凱興凱斯泰最早明確提出公民教育這一概念。他認為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陶冶作用,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教育青年成為對國家和他人有價值的“良好”公民。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公民意識教育受到應試教育和功利化的桎梏,沒有根據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特征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主要為“填鴨式”“一言堂”,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不夠,從知識傳授到“入腦入心”不夠。
四、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對策
(一)嚴守網絡陣地,加強教育引導
網絡傳播的迅捷性、開放性對社會公共性話題的傳播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影響輿論走向。在重大的社會事件中,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參與性,他們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的內容,積極發揮公民的監督權利,體現出一定的公民意識。網絡輿論已經成為公民素質提高的主要試驗場地之一。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堅守好網絡陣地,改變以往說教式的灌輸教育模式,積極創新內容,開設公民意識相關課程,把嚴肅的公民意識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在網絡中的公民意識。
(二)營造良好環境,增強教育合力
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良好養成與學校教育、家庭影響和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課堂、校園網、社會實踐活動等渠道構建多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同時,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要切實加強網絡空間的監管,更好地發揮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對在網絡中的“失范”行為要及時懲處,持續凈化網絡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文化環境。此外,還要加強社區管理,發揮學校所在社區的作用,普及公民知識,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民意識教育。
(三)完善實踐體系,提高責任意識
美國政治理論家約翰·羅爾斯在其所著《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指出“秩序良好的社會需要公民理智而有效的運用其權利和機會”。按照公民意識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來看,構建參與型的公民意識培養教育實踐體系,通過給予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中,體驗公民的身份,融入真實的社會生活,從而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同時,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主人翁的精神,參與網絡公益服務,參與立法修法的民意征集活動,貢獻出自己理性和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此外,也可以通過改革學校的管理制度,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社團和組織,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管理。
五、結語
在大數據的新時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擔負著培養社會合格公民的重任,要不斷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社會共建機制,合理利用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培養新時代的大學生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美]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崔海英.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維度與實現方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
[3]董學恒.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新聞研究導刊,2015(18).
[4]范潔.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