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不斷落實和滲透,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要在教學中發揮中華傳統和歷史文化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滲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進一步完善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本文先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歷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作用,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歷史文化教育的措施,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傳統歷史文化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傳統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的傳承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隨著《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在教學中的不斷滲透和落實,教師越來越意識到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能夠體現出其豐富的魅力,還能夠使得學生視野進一步拓展,也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思考和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一)啟蒙滲透,播撒熱愛的種子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集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自身風貌和特征。傳統歷史文化是民族歷史觀念以及思想文化的結晶,主要指中華民族創造出來,并為中華民族所繼承和進一步發展的文化。當前歷史文化時間相對比較久,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從傳統歷史文化視角來看啟蒙教育是相對比較重視的。在當前小學教育中要能夠重視啟蒙教育,對歷史文化進行滲透,可以在學生心中播撒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感受博大,弘揚愛國的精神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需要不斷繼承發揚,要能夠吸取其精髓部分,以此更好地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這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通過讓學生習得愛國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學生自主自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熏陶感染,形成正確的觀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歷史文化滲透,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接受語文知識內容,將知識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不僅讓學生習得相應的知識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歷史文化滲透其中,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一)求結果略過程
根據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的觀察,在當前語文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想要努力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相對來說,比較注重結果,強調學習的結果,因此所采用的方法也以機械地背誦和記憶為主。雖然這樣的教學和滲透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但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尤其是死記硬背這種機械的方法會抹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對今后長遠的學習和發展不利。
(二)重知識輕方法
在我們以往的試教和理念中,中華傳統文化以“知識性”知識為主,這些知識只要學生會背就一定能掌握,也就是還帶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想法。但是在現代社會新的學習形態和要求下,以及媒體和網絡已經深入學生學習的背景下,學習領域、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要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尤其是要引導學生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和多種學習方法,既幫助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知識,也不斷豐富學習的方法。
(三)無序列缺載體
當前教材的教學的課文內容和閱讀篇目是以學期和課時量為基準進行安排的,內容上一般滿足一個學期的教學,教學的重點也是以閱讀教學為主。所以,傳統文化的滲透也是非常隨機的,哪里可以滲透就在哪里滲透,并沒有一個完整的序列,當然也缺乏一定的載體,基本上以教師所掌握的內容和知識在課堂上隨機滲透為主,最終導致學生不能理解其內容,經常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對內容理解相對片面,不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基于對當前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了解以及自己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還需要從欲望激發、教材融合以及方法滲透等多方面入手,以更好地培養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習的領域,掌握學習的方法,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一)基于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應該注重興趣的激發。在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滲透式教學中同樣如此。我們要努力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探究的欲望。在激發興趣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結合小學生學習認知的規律和特點。
比如,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入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小學生都比較向往日常生活中的節日,過節是他們最喜歡的。尤其是像春節、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和資源,在學習王安石的《元旦》時,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傳統文化中關于春節的習俗,也可以走訪本地的一些鄉村,了解當地人過春節的風俗和習慣,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背后的故事以及緣由,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融入教學,結合案例進行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要注重結合教材案例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需要將合適的教材內容和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相結合。但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內容相對來說,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教育教學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過于落后,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盡可能選擇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以此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作用。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入《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引入知識學習中,在該素材中主要描寫破碎的家園,表現出鎮守邊關的慘烈。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詩人本身的愛國情懷,愿意報效祖國,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將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納入其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夠更好地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傳承和發揚。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完善學生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要注重結合教材案例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利用多媒體將內容進行展示,為學生創設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構建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以更好地提高效果,從而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路偉興.小學語文歷史文化背景教學的缺失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9(2).
[2]蔣改紅.淺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新通信,2018(4).
[3]張海霞.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
[4]王功亮.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歷史文化教育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2(9).
作者簡介:宣利英,女,1976年生,浙江余姚人,專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