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的精神烙印,是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展薪火相傳的優秀傳統,是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的知識寶庫,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特征鮮明的中國式文化。而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學科——語文,在教學方面,正是通過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教化,使學生在不斷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和完善基礎文化素養的同時,逐漸去培養自己優秀的品性,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在新世紀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弘揚中,小學語文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合理運用優秀的中國式文化知識去充實語文教學的課堂,通過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入到語文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求知欲,以及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民族文化;語文教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那么,如何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課堂當中呢?
一、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斌w現了興趣的重要性,從古至今,各學科,毫無例外。小學生學語文相對于中學生來說普遍還處于一種相對積極的狀態,但相對于小學的英語和數學而言,語文就變成了消極被動的狀態。數學課的邏輯思維強,低年齡段的孩子求知欲也強,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英語課輕松愉悅,課堂氛圍強;而語文在此之中就顯得索然無味,家長重視教育的同學,認為老師講的我都會,而根本不會的同學就更是一點興趣都沒有,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則昏昏欲睡。曾有組調查研究,測試學生在上課注意力集中的人數。數學是91%,語文是15.5%。這一組數據真的是讓語文老師羞愧! 究其原因,并不是學生的原因,也不是語文學科的原因,而是我們老師的原因!學生為什么對語文學科沒有興趣?讀了書不見進步,哪來興趣?調查結果表明,有60%的學生認為“語文課上學不到東西”。所以,引導學生讀書,教會學生讀書,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語文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才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知識中來擴展課堂,完成教學。例如在一年級下學期第四課——《猜字謎》的課程教學中,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或編寫字謎,來開展猜字謎活動,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漢字的樂趣所在;加之遇上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就可以給學生科普元宵節的由來,有什么節日習俗及活動;也可以在班級舉行一個小的“逛廟會,猜字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進行活動之前,首先老師要讓學生了解猜字謎的三種方法:組合法、象形法和意會法。組合法是根據謎面給出對于文字的提示,將字的筆畫或偏旁部首做出適當的拼接,湊出一個完整的字。比如:“一加一”,“一”“+”“一”就成了“王”。象形法是通過將漢字的偏旁部首或筆畫比喻成事物,需要通過想象力和觀察力去完成字謎。比如“人不在其位”,猜一個字。人不在位置上,就是沒有單人旁,所以就是個“立”字。意會法則是難度最高的一種,需要解答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去根據謎面猜出答案。通過參與猜字謎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們對于漢字,甚至對于語文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新的課程中,學生們需要學習“叢”這個字,老師就可以通過將“叢”編為字謎的方式 來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人人都走橫道線”,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采用這種猜字謎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猜字謎的樂趣,又能展現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多將教材中的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查上網資料,開展第二課堂或實踐性語文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的來源及各地節日的風情習俗; 讓學生體會諸如京劇、中國功夫、國畫、歷史等國學精華的博大精深。
二、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有關漢字、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頻繁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 詩詞大會的出現使小學校園里掀起了一股經典古詩詞的熱風,而《經典詠流傳》的出現更是掀起了古詩詞誦讀的熱風, 通過誦讀經典古詩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古代經典的文化知識,既能夠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性格溫和,溫文爾雅,還能有助于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力,擴大知識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于優秀文化能夠做到熟稔于心,不僅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還要對優秀外國詩文進行了解。每天在上課前的5分鐘,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對古詩文進行誦讀,來增加學生對于古詩文記憶和口語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多地去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工具、投影儀等,更鮮明形象地呈現詩詞的畫面,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也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創作意境,受到文字美的感化。學生通過類似的方式不僅可以理解這首詩,還可以融會貫通。教學方式的形象性,既能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古典詩詞美的所在,又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與現實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整合傳統文化的學習資源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猶如豐富的海洋世界,教材上知識只不過是海面上的浪花。我們不能讓孩子只會欣賞浪花,而應教會孩子去遨游大海,探索未知。而浩瀚無垠的傳統文化知識,哪些是適合孩子了解閱讀的呢?這就要求老師遵從孩子的年齡特點,提煉出適合各年齡段孩子們閱讀的書目,歸納整理,有目的、有計劃的推薦給孩子們。通過要求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還能夠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積累,達到一種融會貫通的效果。一段時間后,老師們可以驚奇地發現學生的變化,那種變化是意想不到的,是在課堂上學不來的。
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我們也可以把經典詩詞分門別類,如“學習美德”“思鄉之情”“珍愛友誼”“描寫季節美景”“書寫愛國詩篇”……把格言、諺語、名言警句等對應前者的不同類別,讓學生分類誦讀,分類記憶,分類積累。 隨著時間的變化,就會在生活中不經意地輸出,這種有效的輸出會讓學生產生內在的動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不僅是對人類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更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推動。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而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強大的拓展性的語文學科對于一個人的精神文化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不僅有責任去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有義務去傳遞這種優秀文化。通過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將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和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從中汲取精神的精華,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何秀霞.淺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43).
[2]余桂芬.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融入傳統文化[J].知識窗·教師版,2018(1).
作者簡介:朱忻悅,女,1995年生,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本科,學士學位,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