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天意
摘 要:復雜國際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顯得更加重要,應充分發揮好大學生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國國家安全現狀、我國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的原因,分別從高校課程形式創新、新時期多元化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新時期互聯網平臺上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等角度,展示新時期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新途徑,提出了結合大學生學科專業特性,分類進行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多元化途徑
一、國家安全現狀
國家安全,簡而言之,就是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自國家誕生以來,國家安全是每個國家都要謹慎對待的頭等大事,對于中國來說更是如此。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的提升,復雜國家形勢下,中國的國家安全也受到各種威脅與挑戰,如新疆暴恐案、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中菲南海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等威脅中國國家國家的因素。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國家安全信息的泄露問題、中國大學生被間諜策反等事件也越來越頻繁,這給我國的國家安全、人民生活增加了風險性與不穩定性。如何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如何積極應對外來勢力、間諜勢力、民族分類主義勢力、恐怖主義勢力等對我國國家安全所造成的威脅,是我們國家和人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時代性難題。
從習近平主席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到設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及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合組織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主場外交活動,都足以看出國家黨和領導人對于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然而,今天的很多年輕人都以為生活太平了,過度沉迷于網絡,而忽視國家安全與未來發展。中國年輕人的國家責任感、國家安全觀在逐步淡化,而維護國家安全正依托于中國的廣大青年,正如習主席所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強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民族危機意識正是維護國家安重任的重中之重。
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在維護國家中做出貢獻,我們更要正視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的現實,認真分析其原因,并積極尋找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二、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淡薄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試教育的單一性特點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民族危機意識的逐漸淡薄化。應試教育下,我們過分追求考試考什么、怎樣得高分等問題。處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我國的教育中缺少了對學生有關國家安全等課程的教育,而過分地追求學科教育,自然會使得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逐漸淡薄。以筆者個人為例,高中時讀的是文科,歷史和政治中有很多關于國家安全問題的話題可以講述,但老師很多都選擇不講述,一是因為考試不會考,二是因為這些問題屬于敏感話題。教育中我們對國家安全問題的忽視,也會使得很多學生不再關心國家大事,久而久之,國家安全意識也會在我們每個國家公民的意識中逐漸被淡化。
網絡下選擇的多樣化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網絡沒有興起之前,很多人(也包括學生)都有和親友坐在一起看新聞的習慣,能夠及時了解國家大事,并對國家大事說出自己的見解。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各種訊息,可是也來了很多擔憂。網絡出現后,調查數據中發現,關心國家安全大事的網民數量減少了,而追韓劇、看美劇、刷抖音等的人群數量在急劇上升;同時,也有部分不法分子借用網絡詆毀國家,引導部分青年人群關注。我們的選擇多了,自然對國家安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關注也就少了。因為我們很多青年學生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國家安全應該是那些政府官員、黨員們關注的事情。這種荒謬的說法背后更加體現著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不重視、高校對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由于受很多戰爭、諜戰等類型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都具有一種“刻板印象”,永遠停留在戰爭、核武器等傳統安全領域。這種認識自然使得大學生對國家安全事件提不起興趣,更是無法為國家安全做出貢獻。而目前非傳統國家安全問題的不斷發生更是觸目驚心,如中美貿易戰、孟晚舟事件、間諜組織的策反活動等,都是需要我們去重新認識。只有對國家安全有了一個全新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在復雜的國家斗爭中,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起到作用,才能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為了使當代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國家安全觀,應充分發揮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結合大學生的年齡、性格及學科專業等特點,不斷創新新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多元的教育環境下強化國家安全意識,激發愛國熱情、投身愛國行動。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途徑
(一)多元化的國家安全教育
以筆者了解的有關大學生國家安全安全教育,無外乎是通過馬哲、思修、毛概課、專題講座等形式來開展的。這些課程本身理論性就很強,部分理論也很枯燥,很多學生也不喜歡聽。依托傳統課程來進行大學生國家安全觀的教育工作,自然功效就低,而且形式也很單一。新時期大學生國家安全觀的教育要尊重青年大學生的年齡、性格等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內容靈活不死板的教育活動,使得大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輕松又高效地學習到知識,領悟到國家安全教育的精髓。
目前,上海的很多高校也在采取多種形式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多元新穎的授課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一學期的課程分為理論授課與實踐參觀兩種形式進行,理論部分的每節課通過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教授專家從不同的視角來為我們解讀國家安全,讓學生們深刻地深刻到了我們的國家安全是全方位、多領域、多維度的,維護國家安全需要不同崗位、不同領域的人共同做出努力;課外的實踐參觀活動,也激發了我們的國家情懷和熱情,也更加堅定了我們以后為維護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做出貢獻的決心。
立足于大學生學科專業的多樣性,以專業為基礎,打造不同領域的、和各專業匹配度高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課程。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接受與自身專業視角相吻合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為未來培養維護國家安全的知識分子打下了基礎。
因此,高校大學生安全的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結合上海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案例可以發現,依托于思政課、馬哲課、毛概課等傳統課程形式的高校安全教育,已無法適應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教育的多樣性需求、無法適應越來越復雜國際斗爭形勢的需要。因此,以思政課、馬哲課等為國家安全教育的基礎,結合大學生的學科專業特點,不斷創新新時期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形式,從多維度、多角度進行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讓更多大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參與國家安全教育,在實踐中認識和理解新時期的國家安全,在細微之處維護國家安全,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國家安全的保護工作。
(二)網絡為載體的國家安全教育
新的時期下,我們發現網絡也越來越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也在影響著更多人的思想,國家網絡信息安全也更加值得被重視。近年來,境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竊取我國國家機密、間諜組織通過策反大學生來獲取國家重要信息、外界輿論攻擊國家安全等,都讓我們意識到依托網絡維護國家安全是多么重要。
因此,新時期我們的國家安全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課堂,網絡平臺也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平臺。例如,國家2019年上線的“學習強國APP”,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這一平臺,讓人們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學習。同樣,對于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更應該依托網絡平臺(如學校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將國家安全教育的知識、危害國家安全與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案例、常見的間諜策反方式等用網絡平臺呈現給大學生,讓他們隨時隨地都有機會了解國家安全,逐步增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民族危機意識與時代責任感,并在這種價值觀的熏陶下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四、維護國家安全沒有完成時
從過去打敗外來侵略者到沖破重重障礙走出國門建交,到今天復雜國際形勢下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的中心,國家安全問題一直都在。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因素也并沒有因為中國的強盛而消失,而是更加的復雜、多變、隱蔽。當下恐怖主義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利用非法技術竊取國家機密行為、間諜組織等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因素越來越隱蔽化,但并不意味著國家安全問題可以置之腦后,而是需要我們每個國人謹慎對待國家安全問題。當下乃至未來,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會越來越復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也會更加艱巨,需要我們具備危機意識,隨時都準備好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作斗爭。
五、結語
隨著國際形勢更加復雜、維護國家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國家安全部門更應該堅守好高校、教育這塊陣地,以思政課、馬哲課等傳統課程為基礎,以網絡為平臺,創新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形式,使國家安全教育全方位進行,從而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民族危機意識、國家安全意識,以發揮廣大學生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
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很重,需要我們每個中國人,特別是以大學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自覺擔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重擔,履行好國家公民基本義務,結合自身專業所長,為維護國家安全貢獻自己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