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


摘 要:目的是探究分析混合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方法是選擇我院2017級的護理5班和護理6班作為其研究對象,護理5班為對照班采取傳統教學模式,護理6班為實驗班采取混合教學模式,對比分析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成績以及綜合能力。結果是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參與性、判斷性思維以及理論成績優良率皆高于對照班,兩班研究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是在高職護理教學中運用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及交流能力,對學生的整體護理知識學習掌握起著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高職護理教學;應用;效果
一、引言
混合教學模式是指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主體,將教學活動分解為不同的模塊,并且為每一模塊都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基于多種教學手段的支持,在連續的教學活動中采用最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完成對學習者學習活動的引導、指引、輔助及學習效果評價的教學模式。換言之,即是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適當的教學技術,再根據當下的學習風格,對應學習者,采取最適當的教學方式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依據美國的第安納大學柯蒂斯教授所預測,于2020年之前,高等院校的課程學習都將以混合教學的模式而存在[1]。本文就我院選擇的班級進行分班研究討論,分別對其實施常規教學模式和混合教學模式,對兩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效果加以對比分析,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選擇我院2017級的護理5班和護理6班作為其研究對象,護理5班為對照班,護理6班為實驗班。其中對照班48人,男女比例為12∶36;實驗班52人,男女比例為10∶42,兩個班級的學生年齡皆分布于18~22歲,所有學生都完成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并于2018年09月-2019年06月進行護理課程的學習。兩個班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以及師資力量等一般資料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班的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班學生實施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即是教師通過系統的講解教材內容,使學生掌握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這種教學方法也被戲稱為“填鴨式”教學[2]。
實驗班學生實施混合教學模式,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教師建立QQ群。隨著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高度發展普及,教師逐漸實現了網絡辦公,QQ是當前使用頻率較高的聊天工具,幾乎所有學生都有自己的QQ號,能夠使用QQ在網絡上互相聯系交流。高??梢詫Q的價值運用到教學中,教師先建立起一個用于師生之間交流學習的QQ群,群成員即是所有學生和老師,在群里可以實現多人同時交流,在課堂外,老師和學生可以搜索相關學習資料共享在群里,并且老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授課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師生之間也可在群里相互討論學習。在這樣一個交流平臺中,老師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不僅能夠實現課堂外教學的目的,而且增強了師生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對于QQ群的使用,教師之間也可進行課堂教學資料的共享,相互之間通過思維的碰撞,逐漸提高其教學水平和對現代教學工具的應用能力,使教學模式逐漸向更加高效的方向轉變。其次,學生自學平臺資源。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結合自身的專業登錄注冊相關的學習平臺;在該平臺課程學習開放的階段,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一般可通過觀看課程基本情況介紹和課程片花對學習內容進行了解。熟悉平臺模塊的分布格局,搞清楚各自對應的學習資源呈現方式,根據自身能夠接受的學習方式進行或圖片解說或PPT內容展示或音頻等模塊的學習,也可選擇題庫或者名師講座方式,根據自身的接受力和喜好遨游于各種知識形態之間,遇到知識難點還可進行循環反復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與同學與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師生固化學習成果。師生之間在深入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在不經意間會摩擦出一些閃光點,產生一些高質量的學習成果,如記錄完善的筆記、深刻的自省日記、個性化的情景劇本以及制作精美內涵豐富的PPT等。這些資料都可被用以學習總結、學習效果評價以及后來者學習的重要依據[3-5]。
(三)觀察指標
考核對比兩個班級的理論成績,分析兩個班級的綜合能力評分以及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調查,以此作為混合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判標準。其理論成績分為優(≥90分)、良(70-80分)、中(69-70分)、差(≤60分)四個等級;其綜合能力評分的考核項目包括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參與性、判斷性思維。理論成績的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四)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1.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用t和(±s)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一)兩組班級的理論成績對比
通過研究數據分析,實驗班的理論成績優良率為71.1%,對照班的理論成績優良率為56.2%,對照班學生的理論成績優良率明顯低于實驗班,兩班研究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下表1所示。其中,x2為4.797,P為0.028。
(二)兩組班級的綜合能力評分對比
通過研究分析,實驗班在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參與性、判斷性思維四個方面的評分皆高于對照班,兩班研究數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下表2所示。其中,t依次分別為10.043、10.284、9.869、11.460,P均為0.001。
四、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不斷進行改革,以期更加契合新時代的發展,教學模式也隨之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教學發展要求。實際上,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主要通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系統講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存在,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于放大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阻礙,并且學生不能以自己接受知識的進度來規劃自主學習,缺乏個性化,教學效果不甚顯著。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弊端在教學中體現的越發明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