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綱
摘 要:在高校捐贈方面,美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鼓勵向高等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法律法規、企業公民理念助力高校捐贈,并且充分發揮校長在捐贈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完善的大學捐贈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形成了捐贈者與大學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中國高校在雙一流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借鑒美國經驗,為高校爭取捐贈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學校發展戰略的高度,加強對捐贈培育和開發的統籌規劃,尤其重點加強對校友捐贈的培育和開發,形成完整的捐贈工作體系和機制,進一步延伸捐贈的內涵和外延,拓展爭取社會支持力度,建立捐贈工作的大格局和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捐贈;經驗
一、鼓勵向高等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法律規定
在美國,對高校社會捐贈主體沒有任何外在的制度強加與行政命令,更多的是支持性政策引導與激勵,美國以立法支持高校社會捐贈。1819年,聯邦最高法院“達特茅斯學院訴訟案”的最終判決從維憲角度彰顯和保護了美國公民私人捐贈舉辦高等教育的契約產權和私立社團組織永久使用捐助人捐贈的轉讓權利,奠定了教育社會捐贈法律基礎。1862年和1890年,聯邦政府頒發《贈地法》對贈地學院進行資助,政府引領了高校社會捐贈。1965年,聯邦政府出臺《高等教育法》強化了聯邦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的責任,提高了人們對高校社會捐贈的認知程度。《國內稅收法典》規定宗教、教育、科學及兒童撫養等8個為抵稅捐贈性項目,“免繳聯邦和州所得稅”,所得稅采用累進制,超過減稅捐贈額的部分可延五年抵扣。高額遺產稅與繼承稅允許捐贈者在稅前扣除并實行累進制。美國的稅收制度激勵了社會向高校進行捐贈。
二、企業公民理念助力高校捐贈
美國社會捐贈文化十分普及,2000年,90%的美國家庭參與了對非營利機構的慈善捐贈,其平均捐贈值為1623美元。特別是美國現代社會倡導“企業公民”理念,對于企業向高校進行捐贈產生了很大的思想動力。“企業公民”是指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結合的行為方式,認為公司的成果與社會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關,它會全面考慮公司對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影響。“企業公民”理念使企業家們認識到企業有責任為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做貢獻,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也要回報社會。因此,企業把社會捐贈與企業發展戰略、市場開發相結合,使捐贈逐漸變為理性自覺的社會道德行為。企業向高校進行捐贈是企業在對自身社會責任理性認知基礎上進行的,是一種理性自覺的社會交換。高校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新產品開發以及職工培訓等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由此認識到高等教育巨大的社會價值。于是,企業與高校的捐贈交換就自覺達成。
三、充分發揮校長在捐贈中的重要作用
“在美國大學,校長、院長的第一要務就是募款,他要是沒募到款,可能就得辭職。”美國高校的校長在爭取捐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哈佛大學為例,董事會規定校長每年必須組織募集到10億美元的辦學資金。在募捐活動中,校長負責募捐計劃的制定、確定募捐任務目標,并掛帥組織實施。將籌集目標作為對校長等領導考核、任免的重要指標。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的調查,目前有53%的美國大學校長每天都在從事募捐活動,這已經是美國大學校長的首務。例如,哈佛大學“最會籌款的校長”陸登庭在任的十年間,為學校募集超過100億美元的捐贈。這些捐贈資金極大地增強了哈弗大學的財力,為其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保障和基礎。
四、構建完善的大學捐贈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
美國高校在捐贈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經費,來爭取吸引捐贈、管理和運營捐贈資金的使用、維護校友和捐贈者關系,一般會設置發展副校長,專門負責管理和發展校友和社會關系以及捐贈基金籌資。與此相適應,美國一流大學大額捐贈管理的組織架構在實踐中不斷拓展延伸,形成了“一體多翼”的大額捐贈管理組織架構。“一體”即為大額捐贈管理辦公室(Office ofMajor Gifts),專門負責全校大額捐贈的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多翼”是指其他與大額捐贈管理相關的協作部門,他們共同致力于吸引大額捐贈及其管理服務。形成了“定義(Defini-tion)-識別(Identification)-鑒定(Qualification)-發展戰略(Development of Strategy)-培養(Cultiva-tion)-勸募(Solicitation)-談判(Negotiation)-致謝(Acknowledgment)-后續管理(Stewardship)”九個階段的捐贈運營模式。
五、捐贈者與大學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
捐贈與高校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局面,給予捐贈者相應的參與機制,直接參加高校的重大決策,無論是以個人名義捐資建校,還是以慈善基金會的名義捐資高校,捐贈者都視情況被聘為學校董事會董事,直接參與高校的管理。同時,密切保持與富豪校友的友好關系,大學與校友之間的關系不會在學生畢業時結束,也不是一種單向的關系,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共贏和延續一生的關系。在高校發展規劃制定、重大事件決策中要給予他們參與決策的權力。學校董事會設立一定的校友名額、獲得學校提供的繼續教育等。這一切都有效地滿足了校友報恩母校、實現意愿、提高社會地位及持續發展的多種需要。更進一步,美國高校還與企業緊密合作,為企業科技攻關、職工培訓提供了科研人員和師資,拓展合作領域。另外,加強與慈善基金會及社會其他組織的關系建設。一方面組織師生積極參加慈善基金會及社會其他組織開展的社會公益活動;另一方面邀請慈善基金會及社會其他組織參與學校重大活動,通過活動交往,增進相互了解,獲得慈善基金會及社會其他組織對高校發展的認同與支持。
六、美國高校捐贈經驗對中國高校的借鑒
(一)為高校爭取捐贈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支持高等教育,從捐贈者而言,向高校基金會進行捐贈,持基金會捐贈收據,依法享受稅收優惠,個人最高30%限額,公司最高12%限額,從利潤中扣除;享受稅收優惠的捐贈額,小于應納稅利潤的12%,按照實際捐贈額據實扣除。另外,還對慈善公益活動進行相應的配套鼓勵,如規定了對于境外捐贈用于慈善活動的物資,依法減征或者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贈,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捐贈實物、有價證券、股權和知識產權的,依法免征權利轉讓的相關行政事業性費用;還明確了對捐贈行為進行鼓勵和表彰。高校要將國家的優惠政策用好用足,積極爭取大學基金會的免稅資格,大力向校友、捐贈人宣傳介紹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的捐贈配比資金,規范管理和使用配比資金,在校內可以嘗試制訂相應的配比獎勵辦法,將國家優惠政策向校內延申和擴展。
(二)要從學校發展戰略的高度,加強對捐贈培育和開發的統籌規劃
尤其重點加強對校友捐贈的培育和開發,形成完整的捐贈工作體系和機制。加強學校領導對捐贈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中國高校現有的發展經驗,爭取捐贈排名靠前的大學,校長帶頭參與捐贈工作是重要的做法,高校校領導要轉變思想觀念,積極開拓捐贈工作局面,為大學發展獲取更多的資源。同時,保證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管理,捐贈資源的培育和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校各單位、師生員工的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要在全校上下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暢通機制,形成合力,構建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職能部門鼎力支持、院系師生積極謀劃、各地校友積極參與的校友工作格局。
(三)進一步延伸捐贈的內涵和外延,拓展爭取社會支持力度,建立捐贈工作的大格局和新模式
廣義的捐贈不僅包括捐贈資金,還包括捐贈外的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人脈資源;不僅僅指的是捐贈行為單一的事件,而是將捐贈作為學校、社會共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平臺,一個契機和一個環節。因此,要拓展工作視野,延伸工作的對象和范圍,為學校爭取盡可能多的外部資源,重視其他類型資源的開發,充分利用的智力、信息和人脈資源,為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知識成果轉化、硬件環境改善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高校、社會、政府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捐贈工作局面。
參考文獻:
[1]張繼華,滕明蘭.美國高校與社會捐贈主體關系及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2]王鮮萍.解讀“企業公民”[J].上海企業,2004(4).
[3]張繼華,滕明蘭.美國高校社會捐贈交換的本質及其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15(12):55-5.
[4]鄧暉.中國大學如何補上“募款”課[N].光明日報,2016-01-13.
[5]張繼華,滕明蘭.美國高校與社會捐贈主體關系及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6]林成華,洪成文.美國一流大學“顧客導向”大額捐贈管理模式[J].比較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