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陸 孫桂平
摘 要:經皮給藥系統是指藥物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循環,而到達作用部位,發揮其藥效的一種給藥策略。微針可刺穿皮膚角質層,使藥物滲透率大大提高。微針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經皮給藥方式,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微針經皮給藥技術的研發日漸成熟,針對其應用的研究越來越廣泛。不僅用于經皮給藥,還應用于美容領域。本文將介紹微針的種類及其應用的最新進展。
關鍵詞:微針;經皮給藥;應用
經皮給藥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稱經皮治療系統,是藥物進入人體的一種方式。與傳統口服和注射給藥方式相比,該方法具有多種優勢。首先,疼痛感小,患者可接受度強;其次,藥物經皮吸收,降低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肝腸的滅活作用。
1.微針的特點和分類
微針一般是指通過微細加工工藝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級,直徑在30-80μm,長度100μm以上,呈針狀的結構。實驗證明微針在皮膚上時,就能使滲透量增大1000倍,當微針移除10s后,滲透量增大10000倍,移除1h后皮膚滲透量增大了25000倍,使用微針后皮膚滲透藥物時,時長可維持將近5h[1]。
1.1 實心微針
實心微針的使用方法為刺破皮膚角質層,形成微小孔道,移除微針,將藥物敷貼于微針作用部位,使藥物通過微小孔道擴散入皮膚。已有實驗表明,實心微針可提高藥物的吸收效率,由于在實驗動物上容易操作,實心微針多用于實驗研究,產品和應用中較少見。其優勢為制作工藝相對簡單,可使用的制作材料很多,如玻璃、陶瓷、不銹鋼、硅和非降解聚合物等。
1.2 可溶性微針
采用可生物降解、可溶性聚合物和多糖制成的微針,稱為可溶性微針。將藥物與可溶性聚合物混合制成微針,使用時將微針貼片在皮膚內保留一定時間,藥物分子從針體刺穿皮膚形成的通道中釋放進入皮膚。與實心微針和鍍層微針相比,可溶性微針降低了刺入皮膚斷裂的可能性。其缺點是由于在針體中混入藥物,針體的機械強度和硬度可能受到影響;患者的皮膚會受到混合制作過程中殘留的有機溶劑的刺激;微針的載藥量也無法做到精準控制。
1.3 中空微針
中空微針與實心微針相似,不同之處是在針體的中間部分有微小的孔道,其功能類似于傳統的注射器,其刺破皮膚后在外部壓力的驅動下,將藥物通過針體中間的孔道進入皮膚。其最大的優勢為藥物可精確定量的進入皮膚。空心微針可單獨用于皮下注射,對皮膚的刺激很小,使患者的順應性大大提高。相比于實心微針,整列的空心微針單次注射藥物的量大大提升,既安全又起效快,生物利用度也非常之高[2]。其劣勢在于要求更高的制作工藝,存在刺穿皮膚過程中孔道易被組織堵塞的問題,解決該問題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2.微針經皮給藥系統的應用研究
微針可加載多種藥物,應用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2.1 微針應用于美容
微針作為一種新型的皮膚病治療方法,不僅具有治療功能,還兼具美容功能。近幾年,在美容市場上出現了多種微針設備,如印章微針,滾輪微針,電動微針等。(1)印章微針:由手柄和印章式的頭構成,微針位于印章之上,使用時微針垂直作用于皮膚,一般用于局部瘢痕治療[3]。(2)滾輪微針:是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微針,由手柄和滾輪構成,在滾輪上分布著若干排微針,使用時微針在皮膚上滾動,微針可刺入皮膚形成微孔和刺激皮膚細胞增生。(3)電動微針:由可以振動的印章微針頭和筆樣的主體構成,通過機械驅動作用,頭部的微針反復振動,消除了操作者使用微針時皮膚受力不均勻的缺點[4]。
2.2 微針用于糖尿病的治療。
微針經皮給藥系統用于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當下治療糖尿病的缺陷。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微針在治療糖尿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可溶性的胰島素微針可有效地傳遞胰島素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淀粉/明膠胰島素可溶性微針可在5min內完全溶解,釋放藥物與皮下注射相比,藥理和生理利用度均超過9%[5]。
2.3 微針用于疫苗接種
微針疫苗是微針研究進展最快的領域,目前已上市和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微針疫苗多為針長為600到1500μm的空心微針,主要因為空心微針可以通過控制針長,針內徑和外加儲藥裝置,達到一定的給要流速和給藥劑量[6]。Guo等[7]利用功能微針對皮膚進行預處理,然后將載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水凝膠貼片作用于皮膚,通過經皮免疫的方式,使機體獲得免疫乙肝病毒的能力。除了可加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以外,還可用于流感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基因疫苗的接種,特異性抗體幾何平均滴度(GMT)、血清保護率、血清轉化率均優于肌肉注射。
微針經皮給藥系統的發展,對于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微針不僅在皮膚病領域取得了良好的實驗結果,在胰島素和疫苗給藥的臨床研究證明了微針給藥的可行性。但微針技術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可能引發感染或造成人體局部皮膚功能紊亂。可溶性微針長期使用是否會對人體造成損傷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隨著微針加工技術和藥學研究的發展,相信微針在醫療等領域會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HENRYS,MCALLISTERDV,ALLENMG,etal.Microfabricat-edmicroneedles:anovelapproach totransdermaldrug delivery[J].JPharm Sci,1998,87(8):922-925.
[2] Kim Y C,Park J H,Prausnitz M R. Microneedles for drug and vaccine delivery[J].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12,64 ( 14 ) : 1547 -1568
[3] BAHUGUNA A. Micro needling-Facts and Fictions[J].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3,4( 3) : 1-4
[4] MCCRUDDEN MT,MCALISTER E,COURTENAY AJ,et al. Mi croneedle applications in improving skin appearance[J]. Exp Der matol,2015,24( 8) : 561-566.
[5] 沈瑞雪,朱壯志,章俊云等.可溶性微針在經皮給藥系統中的開發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7,38(9):638-642.
[6] 劉春晶,林福玉,劉金毅等.微針技術在透皮給藥方向的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訊,2018,1(29):148-154.
[8] Guo L, Qiu Y, Chen J, et al. Effective 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by a combinedapproach of hydrogel patch formulation and microneedlearrays [J]. Biomed Microdevices, 2013, 15(6): 1077- -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