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不斷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在漢服發展上仍然有許多阻礙因素,文章通過中德傳統服飾的對比,在對比的基礎上探討中德傳統服飾將如何發展。
關鍵詞:中德服飾;服飾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服飾文化對比
基金項目:本文是黑龍江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中德傳統服飾對比與發展”的研究成果。
漢服,一般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根據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劃分,可以將漢服理解為鴉片戰爭爆發前漢族人們所穿著的服飾。而明朝滅亡后,一直到中國古代史結束都是清代滿族人統治著中國。近代以來,漢族男性所穿著的服飾例如中山裝,女性則穿滿族服飾旗服改良而來的旗袍等服飾。而自明代以來到現在,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漢族人自近代以來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服飾。
根據吳萍的《多元民族文化影響下中國漢族傳統服飾的演變》中的觀點,漢服的多元發展始于戰國,后經魏晉、唐朝、宋朝以及清朝這幾(中間靠右的漢族小男孩沒有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個朝代,漢服不斷的變化、融合、發展。由于政治、經濟、軍事、政策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每個朝代的服飾都不盡相同。漢服既保留著屬于本民族的風格,同時又吸收著其他民族的特色。漢服與其他民族的服飾不斷融合并且相互碰撞,使得每個朝代漢族人所穿著的服飾都與以前朝代的所著服飾有所差異。[1]
根據前人所留下的藝術作品以及古墓所留下的衣物,如今漢服的許多形制都是古代貴族在一些重要場合所穿著的。由于下等階層的人民沒有財物去購置昂貴的衣物以及沒有足夠的條件能將自己的衣服保存到現代,所以當下研究者們能求證到的已知漢服形制多為貴族人士所穿著的。而這些服飾往往多穿著于重要場合。
而在漢服的穿著方面也大有講究。漢族人穿著多為右衽,即后襟向左掩,然后將前襟向左掩。而相反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人民多穿著左衽,《十三經注疏·尚書·畢命》[2]中則提到:“四夷左衽,罔不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也可以佐證少數民族人民左衽的說法。還有一種就是死人左衽。古代認為左陰右陽,“陽”壓“陰”謂之生人,“陰”壓“陽”謂之死人。《黃帝內經》[3]中也曾提到:“陽從左升,陰從右降。”在穿著場合方面,漢服也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禮服與常服。禮服則多穿著與正式的場合,例如祭祀、婚禮、成人禮等場合,而常服則多為日常所穿著的服飾。
總的來看,漢服的發展具有斷代性,又具有吸收少數民族風格的包容性,以及在穿著的考究性。
反觀德國,早在十七世紀,德國貴族們就已經開始穿著這種服飾了。雖然德國部分地區已經沒有了原本的民族特征,但是至今有少數地區仍保留著德國傳統的服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不得不提到巴伐利亞州。直到當今,巴伐利亞州仍然保留著德國的傳統文化。[4]
與漢服相比,巴伐利亞州的女性的傳統服飾(Dirndl)則也有一些講究。圍裙上的蝴蝶結系蝴蝶結在前方則表示這位女性是為少女;在右邊則表示這位女性已婚或是訂婚;蝴蝶結系在后邊則說明女性是寡婦或是服務生。同時巴伐利亞州的人民會通過一條鏈子上面的裝飾繁簡來表明自己的身份高低。鏈子上面的物件越繁雜,越能證明這個人的身份居高。
在德國,盛大節日上人們會穿著傳統服飾。例如德國的啤酒節上,人們不僅能夠喝到德國美味啤酒,更能欣賞到穿著德國服飾的德國人。與中國相比,德國在服飾穿著的禮儀上規矩也很多。穿著干凈整潔得體,即使再麻煩也會認真的裝扮,在服飾搭配方面,連女性穿著露腳趾的鞋和系帶涼鞋則是不行的。
總的來看,漢服的發展具有斷代性,又具有吸收少數民族風格的包容性,以及穿著的考究性。而看德國,他們的民族服飾則是一直被保護并延續下來了,于中國相同的是在服飾穿著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等級性和嚴格性。
傳統服飾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得到人們的重視,首先不得不說的是傳統服飾相比現代服飾過于繁瑣。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花費過長時間梳妝打扮已經不再讓人們覺得是值得的,而精簡的生活方式成為了現在的主流,繁冗的傳統服飾已經跟不上現代生活的節奏了。當代人對傳統服飾文化了解的缺失,讓人們忽視了服飾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現在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分每秒都有無數的新的咨詢涌現,人們已經疲于接受不斷涌現的新信息了,更不用說抽出時間了解傳統文化了。傳統服飾不僅缺少國民品牌,也缺少走出國門的品牌。一方面,傳統服飾的制作太過于依賴手工藝制作人員,要量產就會很難,且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弘揚還不夠,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過少,作為文化之一的服飾更不用說。
傳統服飾的發展還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全球化的過程中,外來文化不斷進入,西裝、禮服等西方現代服飾逐漸成為了現代的主流,和傳統服飾相比,西服禮服更符合現代的潮流趨勢。這使得傳統服飾受到了不小的挑戰。
在傳統節日對穿著民族服飾,還需要社會的支持與宣傳。讓人們愿意在傳統節日上穿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不僅是要個人,社會也需要在節日上積極宣傳,讓更多的人愿意穿民族的傳統服飾。
不僅如此,人們也要有對服飾改革的開放態度。在德國有很多老人不喜歡民族的傳統服飾改革,中國穿著傳統服飾上街也會備受矚目。讓人們真正的接受傳統服飾,并且為符合社會發展,方便人們的生活,在保留服飾的傳統韻味上加以創新也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
[1]吳萍.多元民族文化影響下中國漢族傳統服飾的演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2][清].阮元.《十三經注疏》
[3][先秦至漢].《黃帝內經》
[4]趙夢迪.淺談德國民族服裝——以巴伐利亞州為例[J].德語學習,2012(06):17-20.
作者簡介
李玉潔(1999-),女,漢族,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指導老師:杜枝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