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霞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在資產計價過程中也進行了相應的調節。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率,資產計價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具有科學化和專業化特點。分析了資產計價方法的選擇,提出在資產重組過程中最優資產計價方法的選擇策略。
關鍵詞:資產重組;計價;方法;研究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5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5;F271? ? ? ?文獻標志碼:A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資產重組和計價方法的認識仍然模糊,這是由于我國企業起步較晚,對許多新興管理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相關研究學者認為,資產計價方式是把現有資產轉換成另一種資產的經濟行為,這種行為能夠及時干預對企業不利的經濟事項,從而調整企業的經濟布局,促進企業二次發展。
1 ?資產重組中新增固定資產來源
企業的固定資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市場的變化進行累積或者減少,從而形成一個宏觀的調節機制。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可以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因此,企業選擇以下方式取得新的固定資產。例如通過資產置換,將對等規模的企業進行資源匹配,這種方式在規模較大的集團企業以及上市公司中比較常見。通常是上市公司利用低價拋出的形式,低價購置對方的資源然后高價賣出,在實際中對低價和高價進行經濟空間置換。原本低價收購的應該高價賣出,但企業為了取得定價權而低價賣出,使該產品資源獲得最低價的空間。另外,當公司經濟不景氣時,為了讓現金低價流入市場,增加企業的發揮空間,可以用固定資產換取其他企業的固定資產。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對企業是有益的,企業的資產在遇到冷凍的過程中能夠及時應急,換取對方的資產,然后利用計價模式獲取對等的空間,從而最大幅度進行資產保值。為了進行資產保值,企業還會附加一些資產置換方式,例如大量金錢的流入,對其他企業進行捐贈,將本企業資金流入更大規模的公司中,從而在其他公司的強大驅動力下完成資金周轉,獲取保值空間。
2 ?可變現凈值與成本孰低法理論上的缺點
歷史成本計價法適用于傳統的商業發展。但是隨著商業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接近飽和,如果不進行改革,很難使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勺儸F凈值與成本孰低計價法是兩種不同的計價方法,將兩種方法進行比對,可以為計價方法改革提供幫助??勺儸F凈值和成本孰低計價法都不是立足于企業取得的價值,與投入的資產價值也無關。企業進行商品銷售是為了增加銷售額,因此商品存貨只是不得已的囤積,在必要時一定會對第三方進行銷售,即個人或商店。除此以外,還會為了進行二次銷售而創新生產,利用存貨進行生產加工,創造更多價值。由于在實際銷售過程中,企業只能估算營業額,無法準確計算存貨的多少,在存貨無法滿足下一階段的銷售需求時,就會進行其他處理。因此在進行資產計價時會產生較大偏差。例如產出價值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或者出售之后能夠確定獲得的預期資金,而投入價值則是企業為了完成日常銷售活動和其他一系列為了銷售做輔助工作的資金投入,這是帶有確定性的。由于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價值都不以這兩種價值選擇為基礎進行計價,因此無法確定其準確性。
另外,我國會計政策明確規定計價方式要采用一致性原則,從而使市場定價合理合規,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而可變現凈值以及成本孰低計價法違反了這一原則,在資產負債日對于存貨和期末存貨的計價存在一定的變動。存貨應該按照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價法直接進行計量,而期末存貨卻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計價,改變了存貨的會計屬性。
3 ?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
由于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與誤差,因此逐漸被市場淘汰。在進行計價改革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計價方法,即公允價值計價法。它是指企業生產的產品以市場中平等交換的價格出售,這是市場機制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相關的政府法規鼓勵企業使用公允價值法,但這種方法同樣存在弊端。企業的利潤會隨著公允價值的計價增加,但在處理審計報表時,由于產品也有產出價格,而根據公允價值的一致性,不能按照出廠價計算,需要以平等的價格計算,這就很難知道企業的利潤是否真正增加了。因此,相關企業決定用公允價值調節產品定價,混淆企業所得的實際利潤,原本企業獲得了大量利潤,在公允價值下,需要減去公允的產出額,導致報表的利潤遠遠低于實際利潤,減少了國家稅收。
但在企業逐步與國際化接軌的過程中,有關人員發現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優勢,它能夠銜接貿易的平等機制,促進貿易向更深、更自主的科學化模式推進,因此可以發揮公用價值計價法的優勢。
4 ?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實用性策略
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會計制度還不成熟,一般都是借鑒國外先進的會計制度。但很多制度不符合我國的國情,一味借鑒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率。從國外的計量標準來看,公允價值量很大,因為國外的大型企業眾多,體系比較成熟,能夠生產出足夠的產品,在銷售額中也可以獲得一定的產出比。而我國企業良莠不齊,有些小企業不適用復雜的會計制度,無法對計量方式進行有效革新,一味加大產出量與銷售額,忽視了客觀規律,造成入不敷出。因此,在選擇公允價值計價法時,必須根據自身的規模以及相應的價值空間,進行最佳選擇。
5 ?企業如何確認固定資產的計價和收益
在資產計價過程中,應該落實每一項工作,確保收益能夠全部在報表中呈現,為下一階段的營業作出規劃。收益是支撐企業運營的關鍵因素,而運營需要資產,資產與收益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主要依托收入費用法以及資產負債法進行計價。第一種較為原始,立足于歷史成本,將收入費用按比例進行運算,利用這種方法計算得出的收益雖然很真實,但無法體現它的可操作性。而第二種方法是用某一階段的期末總資產減去初始的凈資產,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及時調節價差波動量,但因為是階段性的,所以并不能保證完全真實,大多數時候會客觀的預判銷售數額,利潤水平也會有偏差[1]。
在資產重組過程中,應該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樣能夠減少企業發展的波動性,并且為了保證在賬面上體現相應的經濟活動,應盡可能多體現階段性過程。相比之下,資產負債法應用更多。但在實際中,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制定策略。
6 ?結束語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完善計價方法是提升企業發展效率的驅動力,以上為幾種計價方法的研究策略,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陸.資產重組過程中資產計價方法的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4(24):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