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寧平?王筱婧



摘 要:地理標志農產品(簡稱:GI農產品)是特定區域內特有農產品標志,GI農產品的發展能夠有效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及經濟價值都是巨大的。本文基于歷年寧夏統計局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及寧夏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統計數據,圍繞寧夏GI農產品,采用數據統計、GIS空間分析、聚類分析、匹配度測算等方法,描繪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特征,據此分析其存在種植分散粗放,集約化程度低,部分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并給出了對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GI農產品;GIS空間分析;空間分布;發展策略
地理標志農產品(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簡稱GI農產品)是指特定區域內特有農產品標志,其產品品質及特征受自然生態環境、人文因素、歷史因素影響巨大,故而,常常以地域名稱命名。較之其他同類農產品,GI農產品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因此關注GI農產品推廣問題,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挖掘地方品牌,培育地方主導產業,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獲取
1.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寧夏GI農產品數量、發展規模、空間分布展開研究。課題以農地理信息學、農學、統計學相關研究內容為基礎,研究方法包括下述四種:
(1)數據統計分析
選取2008年-2018年寧夏特色農產品的種養面積、產量規模、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計量和分析,探索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特征。
(2)快速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將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的統計分析技術,該項技術可以減少研究對象數目,本課題對2008年-2018年寧夏GI農產品進行歸類,計算18種GI農產品的種養面積與農作物種養面積的百分比,進行同質聚類分析,進而分析寧夏GI農產品的空間分布特征。
(3)空間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指具備空間分析功能,并能夠進行可視化展示的系統。本課題以寧夏主要GI農產品種養面積為基礎數據,利用ArcGIS,繪制寧夏13種GI農產品空間分布圖,進而分析寧夏GI農產品的空間分布特征。
(4)匹配度測算方法
依據產業經濟學中的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計算寧夏GI 農產品發展規模與空間分布匹配度,并驗證。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Gi代表寧夏第i個縣市GI農產品的農業產值,G代表寧夏農業總產值,Yi代表寧夏第i個縣市GI農產品數量,Y代表寧夏GI農產品總量。根據匹配度判定農業產品數量與其發展規模是否匹配。匹配度越是趨向0,GI農產品數量與其發展規模匹配度越高;匹配度小于0時,說明該縣市GI農產品數量發展高于實際利用水平,存在資源浪費;當匹配度大于0時,說明該縣市GI農產品數量不足,可以發掘更多的GI農產品。
2.數據來源
寧夏GI農產品的注冊數量數據,源于寧夏工商局、國家工商總局獲取寧夏GI農產品的注冊數量,結合實地調研,查閱寧夏各市縣統計年鑒、《寧夏統計年鑒》、寧夏農業產業化辦公室歷年農業產業化工作總結等,獲取2008年-2018年特色農產品種養面積、產量規模、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等數據,據此分析十年來寧夏GI農產品的時空演化特征。
二、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現狀
寧夏地處內陸,地域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寧夏位于祖國的西部高海拔地區,早晚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特別適合于農特產品的生長,素有“塞上江南,米糧川”的美稱。目前寧夏已經形成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產業、馬鈴薯、瓜菜、優質糧食、淡水魚、葡萄、紅棗、優質牧草、農作物制種、蘋果、中藥材等13個特色優勢產業。截至2017年,寧夏已有18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知名度高的有“寧夏枸杞”、“靈武長棗”、“固原馬鈴薯”、“鹽池灘羊”、“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香山壓砂西瓜”、“同心圓棗”、“固原黃牛”、“固原胡麻油”、“彭陽紅梅杏”、“朝那雞”等(表1)。
三、結果與分析
1.寧夏GI農產品結構類型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對比寧夏與全國GI農產品增長數量發現,全國GI農產品數量自2008年到2017十年期間,數量增長成倍數增加,達到8.77倍。寧夏GI農產品數量整體增加了6倍,增長速度快,但寧夏GI農產品種類數量自2014年開始基本處于不變狀態。
分析工商總局、農業部官方網站和質檢總局統計數據,發現全國GI農產品中果蔬、畜禽、中藥材、糧油、茶葉、水產品、蜂產品、花卉等比重較大。而寧夏GI農產品中果品、畜禽、中藥材所占比重位居前三。兩者在結構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果蔬類產品最多,其次是畜禽類、糧油類、中藥材。
2.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通過在寧夏GIS地圖描點,得出寧夏GI農產品的空間分布圖(圖1)。從空間分布圖可以看出,寧夏GI農產品更多的分布在寧夏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但寧夏特色農產品的總量,卻是寧夏中部和北部的產品數量更多。其中平羅縣、青銅峽市、吳忠市的特色農產品數量最多,特色農產品數量均超過5種,平羅縣的特色農產品可以達到10種之多。而寧夏最知名的GI農產品,如“寧夏枸杞”、“鹽池灘羊”、“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香山壓砂西瓜”、“同心圓棗”、“固原馬鈴薯”、“固原黃牛”、“靈武長棗”、“固原胡麻油”、“朝那雞”和“彭陽紅梅杏”基本呈現一縣市一品的分布特征。
3.寧夏GI農產品規模匹配度特征分析
由于寧夏各市縣特色優勢農產品和GI農產品統計數據有重復計算部分,剔除重復數據,采用快速聚類分析法和匹配度測算方法,分析GI農產品的發展規模與其數量是否匹配(圖4),進而計算出寧夏各市縣GI農產品發展規模與數量匹配度。
基于此分析結果,使用SPSS25.0,對寧夏18種GI農產品進行分類。當K=3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幾無差異,由此判定分類結果(見表2)。
Ⅰ:GI農產品數量少,但品牌知名度高,規模不足。西吉、彭陽、隆德三個縣市主要分布的GI農產品是馬鈴薯,馬鈴薯的品質已經在中國市場有了相當高的品牌知名度。
Ⅱ:GI農產品數量多,品牌知名度高,有一定規模。在這些縣市,GI品牌基礎很好,認可度高,諸如“靈武長棗”、“中寧枸杞”、“中衛香山壓砂西瓜”、“鹽池灘羊”、“固原黃牛”、“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在國內外都是享有盛譽的。
Ⅲ:GI農產品數量少,品牌知名度和規模均需提升。這類縣市,一般就要良好的農業基礎,也有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但在品牌經營和質量上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四、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寧夏GI農產品的空間分布及特征分析能夠發現,寧夏GI農產品空間分布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種植分散粗放,集約化程度低
由寧夏GI農產品產業數量空間分布和規模空間分布圖可知,寧夏GI農產品在各市縣分布有重疊現象,布局分散,種養規模也大小不一,僅有近30%的市縣主導產業較為突出,大部分鄉鎮還沒有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種養規模。公司化程度低,惡性競爭、惡意壓價導致利潤空間小,嚴重影響了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價值以及未來持續的發展。如青銅峽市,特色農產品種類達到十幾種,參與經營主體數量龐大,但規模卻都相對較小。
2.部分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寧夏以枸杞著稱,近年來寧夏枸杞產業發展迅猛,在枸杞的深加工方面有顯著的成效,枸杞油、枸杞葉茶、枸杞果酒、枸杞飲料等廣受國內客戶的好評,通過前期的走訪和市場調研,除枸杞外其他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卻略顯不足,產業類同現象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多,無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如馬鈴薯依然采用直接烹飪食用,或者采用傳統的加工方法制成淀粉或者粉條,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再如靈武長棗,水分足,個頭大,以甘甜著稱,但多年銷售均以鮮棗為主,幾無深加工環節。
3.數量和品質無法協調
寧夏GI農產品的生產主要依托一家一戶的分散種養殖模式,小規模的養殖容易做到精細化和品質化,但同時也導致產量低,收益低等問題,如果推廣規模化種養殖,又由于管理和技術水平達不到,標準化無法推進,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規模小利潤低,規模大品質弱,一直制約著寧夏GI農產品的發展。
4.品種及熟期不合理、上市過于集中
GI農產品由于自然生長規律,規模化種養殖往往會出現,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情況,導致“豐產但不豐收”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本地GI農產品采取田間地頭就地銷售的模式,沒有規范的大型集貿市場的參與,供銷體系的偶然性和脆弱性凸顯,一旦遭遇突發事件必然導致銷路阻塞,極大地挫傷了農戶種養殖的積極性。
五、對策
1.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
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學習壽光蔬菜種植模式,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奮斗目標,鼓勵農業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流轉土地,不斷增加GI農產品的單位種植面積,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實現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效,為農業的現代化鋪平道路。
2.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
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帶動產業的發展,目前寧夏在枸杞產品的深加工產業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對其他特色農產品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的。可以通過深度研究GI農產品的產品特征,依托大量的市場調研和分析,找出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據此開發新產品,如對原有產品的重新分割、提純等方式探索特色農特產品的深加工之路。
3.建立健全標準化種養殖體系
規范行業標準,加快GI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培育名優產品,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特色農產品的培育、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是一個地區農產品產業發展程度重要體現。如何能夠在提升產量的同時,能夠保障特色農產品原有的品質保持不變,是需要我們集中精力認真研究的課題。通過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培訓,推進GI農產品產地認證制度,完善GI農產品安全標準,進而確立產品品質和商品一致性;強化果品品質監管機制,確立巡視員制度,對農戶生產經營進行監督,結合農戶經營檔案和田間地頭的檔案制度,農戶每次生產都要有詳細的記錄,做到環節可跟蹤,質量可追溯,保證產品規格質量。
4.發展早、晚熟品種,提高均衡上市能力
發展早晚熟品種,或者間隔種植,避免農產品集中成熟集中上市所帶來的供需不平衡,結合電子商務,利用網絡平臺,拓展農產品的銷路,多渠道促進本地農產品的銷售。
綜合上述,利用匹配度測算及空間分析方法,有利于直觀地判斷寧夏特色農產品的地域分布狀況,結合前期的統計調研,從中找出GI農產品種(養)植規模與經濟效益適度關系,對制定合理的區域農業發展規劃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方開泰,潘恩沛.聚類分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1-23.
[2]王宏周,雷鐵拴.利用星座圖聚類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技推廣,2004(S1):14-16.
[3]吳信才,白玉琪,郭玲玲.地理信息系統(GIS)發展現狀及展望[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0,36(4):8-9.
[4]劉斯敖.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11):64-66.
[5]李志方,陳通.我國GI農產品空間分布特征及與農業發展匹配度研究[J].財經論叢,2013(4):10-15.
[6]李志方,陳通.我國GI農產品空間分布特征及與農業發展匹配度研究[J].財經論叢,2013(4):10-15.
[7]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2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寧夏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寧夏農牧廳.2011.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研究[Z].
[8]寧夏農業產業化辦公室.2012.-2018歷年農業產業化工作總結[Z].
[9]戴全章.寧夏農業生產現狀分析及產業化對策[J].2013,41(23): 9811-9812,9816.
[10]朱紅兵.應用統計與SPSS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邵寧平,女,漢族,碩士,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帶頭人,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物流;王筱婧,女,漢族,本科,寧夏教育雜志社,研究方向:教育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