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元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更應清楚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在當前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如何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成為思想教育工作者熱議的話題。本文主要從高校輔導員角度,討論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法,以此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
關鍵詞:思政教育;新媒體;輔導員;大學生
在互聯網朝著“可移動”“便攜化”方向加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廣泛,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以及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并有著侵襲課堂的趨勢。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1]。
一、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特點
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單一的“點對面”式,傳者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將嚴謹的、正確的內容通過媒介傳給受眾。而受眾只是被動接受傳者所傳播的內容,是一個基于統計學的、大量的、相對統一的、模糊的、難以辨認的群體。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大眾媒介的迅速興起,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在信息化社會,由于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占有率逐步提升,傳統媒體陷入了一種尷尬的環境:一方面,傳統媒體要提高所涉及的受眾范圍,只能增加信息量和傳播渠道。而相對的,隨著信息量和傳播渠道的增加,大量冗雜的信息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價值。很多信息魚目混珠,使人們難以辨識。在中國,傳輸很少減少或消失,信息處于一個高速增長,甚至過剩的狀況。
新媒體傳播模式與特點相對于傳統媒體中傳播者實名發表言論,使受眾接受內容的特點,在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下,傳者逐漸采取匿名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個虛擬的平臺上,受眾可以成為傳者,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傳者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成為受眾,通過媒體平臺上的觀點完善自己的論點,如此循環形成反饋。在新媒體平臺上,相同的內容使傳者和受眾形成了一個平等的交流組織,他們在一個圈子內交流,可以直接傳播信息而不需要通過發送者。在這種情況下,好的傳播者往往會成為受眾生產內容的編輯,將內容更加完整的傳播出來。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一,新媒體的普及導致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現象日趨嚴重,學生對社會現象、國家政策等方面內容思考少。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曾說,我們所聽到的只是一個觀點,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視角。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學生習慣從一個角度看問題,人云亦云,不利于自己獨立思考與觀念表達。
第二,新媒體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傳統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大學生可以利用微博、貼吧等平臺獲取大量的信息。新媒體造就了大學生新的知識獲取模式,培養了大學生自主探索新世界、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技能的能力。但人們應意識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能夠將過濾過的經驗成果傳授給學生,新媒體互聯網海量信息未經處理和甄別,對于思想行為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很多片面、錯誤甚至是低俗的信息將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2]。
第三,新媒體的虛擬性不利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培養。由于新媒體的虛擬性、隨意性、多樣性,使得學生在網絡上可以以匿名的方式發表未加證實的、不切實際的觀點與言論,甚至詆毀、造謠。很多學生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不受現實情感約束,不用負責任,更有很多大學生成為了網絡世界的“鍵盤俠”,在網絡上肆意發表不實言論。這種行為不利于大學生培養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現在校園網絡暴力日趨嚴重也原因于此,惡意的網絡輿論給心理承受能力尚未成熟的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傷害。
第四,新媒體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現實交流減少,能力變弱。中國教育報調查顯示,大學生享受孤獨已經成為不受朋友限制的獨立變量,也就是說孤獨已成為當今不少大學生自覺的行為方式。除了在十分必要的時刻,大學生都選擇用各種新媒介進行溝通和聯系,這樣就越來越脫離了正常的交往方式,不僅可能導致現實交流能力的變弱,大學生可能也難以體會面對面交流的樂趣,給以后的就業帶來了困難。
第五,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念特別是集體主義觀念趨于淡漠。中國傳統政治價值觀中強調集體主義、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服從集體。然而,新媒體時代,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念趨于淡漠。當代大學生更被有關專家成為“較為缺乏政治激情的一代”。西方各種文化、社會思潮在新媒體這個現代化工具的助推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追求個人的價值,自我意識、自我責任感明顯增長。可見,新媒體,特別是網絡的開放性極大縱容了個人主義,而導致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積極效應。
(一)新媒體豐富了教育教學途徑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使教學不再禁錮于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數字化教學、微課的廣泛發展,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鞏固所學知識。
(二)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臺
大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而新媒體所具備的時效性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到全球新聞動態,在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下,學生可以從多角度認識問題的性質。相對于課堂上單一的“點對面”式教育,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完善觀點,全方位進行思考。
(三)大數據的傳播提高了學校的判斷性
在大數據環境下,面對海量的信息必須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才可以更好地挖掘出有價值的數據。在信息傳播十分便利的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相關信息,并使其更好地為自己服務。而學校則可以通過對學生使用數據的科學分析,對學生的思想傾向進行科學預測,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并適時調整學生的思想觀念,從而對其形成正確的引導。這樣,在大數據的合理分析下,學校的判斷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四、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新型數字化校園。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主流媒體平臺宣傳校史、時政、國策、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加強思政教育。
第二,輔導員老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網絡言論及動態,從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關心或加以糾正,增強學生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輔導員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建設強有力的學生干部隊伍,以便開展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
第三,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打造有趣的高校思政理論課。傳統的思政理論課教學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單一說教的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思政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學生會背書,會做題,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從而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去發現世界、改造世界。因此,為改變這一現象,輔導員在平時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應采取多種模式的混合式學習,多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領悟思政理論知識。
第四,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生態。媒體形象是公眾了解大學形象的重要渠道。高校要鞏固和加強主流思想輿論的傳播、引導、影響和公信力,以積極健康的輿論生態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形象。要建構一體化傳播格局,一方面,強化校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內內融合”,實現內容上相融,形式上互融,資源上兼融,平臺上共融,形成一個從單向向多向、從平面向立體轉變的校園媒體領域;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媒體與大眾媒體的“內外融合”,堅持跟蹤民族取向,研究媒體關注,宣傳發展成果。
五、結論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平臺上海量未經篩選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心理,校園網絡輿論甚至網絡暴力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率;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使傳統的、枯燥的思政教育課堂變得多樣化、形象化、生動化,從而使學生學習由被動到主動,由無趣到有趣。新媒體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教育教學方式,更方便了輔導員老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還便于大學生及時了解全球新聞動態,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只要能正確利用好新媒體,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68-71.
[2]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學術論壇,2011(7):193-198.
[3]劉媛.大數據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其思索[C]//決策論壇——企業精細化管理與決策研究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