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環境”一詞出現89次,足以看出黨中央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致力于破解世界環境污染問題,他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指導思想,同時,他關于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不僅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更為環境問題凸顯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導和實踐指南。“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落后,面臨迫切發展經濟的壓力,因此,這些國家在發展中往往忽視環境保護,而且這一區域也是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落后產能、污染產業的集中區,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如果要想實現這一區域的持續發展,必須從影響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著手,堅持綠色產業發展,打造“一帶一路”沿線高質量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發展共同體,促進沿線產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破解沿線的生態環境問題,助力美好世界的建設。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產業價值鏈升級研究。如劉志彪和吳福象認為,把價值鏈轉化為促進產業升級功能的學習鏈和創新鏈。二是“一帶一路”區域價值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系研究。如陳健和龔曉鶯認為,構建中國產業主導的包容性區域價值鏈有助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是“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如郭兆暉等認為,應該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四是“一帶一路”倡議與霸權主義戰略的根本區別。如裴長洪和劉洪愧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種非霸權主義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即共商、共建、共享。五是對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的研究。如黃茂興和葉琪認為,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直接提及綠色、生態等概念,但是他們從人性和制度的本質開辟了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新思路,有力地沖擊了資本主義學者對環境問題的一貫思維。六是“一帶一路”視域下創新集群的研究。如吳澤林認為,打造創新集群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
目前學術界沒有明確提出綠色產業共同體這一表述,也鮮有對“一帶一路”沿線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對于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綠色產業共同體是指在一定范圍(既可指全球,也可指區域)內形成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 這一共同體也應獲得全球范圍或者一定區域的國家和人民的認同和理解,并主動去踐行,唯有如此,這一共同體才能更好地實踐,才能落到實處,否則不僅不利于全球范圍或者一定區域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甚至會危及人類的前途命運。也就是說,應把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產業共同體的構建提高到與人類前途命運的高度予以重視。因為經濟發展是否高質量、是否綠色取決于產業發展是否高質量、是否綠色,如果產業不能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經濟的發展方式必然是粗放的,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將直接危及人類的前途命運。基于此,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同一環境下的人類必須樹立綠色共同體意識,在產業的綠色發展方面達成共識和理解,即形成共同發展綠色產業的共同體意識,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本著對人類負責的態度共同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主要方面,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個構成中居于關鍵地位。
1.馬克思經濟全球化理論
經濟全球化理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根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經濟全球化理論也是綠色產業共同體構建的根基。經濟全球化之所以能夠持續推進,關鍵在于各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在這一全球化體系內,各國利益相互交融,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而且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共同體是自由人聯合體,以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為前提條件并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是目前,不管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綠色產業共同體,都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真正共同體,而是結合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實際,由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過渡的階段,這一發展階段之所以能夠存在并且必不可少,主要在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目標,這一利益目標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是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等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形式的根本,也是其重要的理論來源。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8],可見,人類社會之所以會不斷發展,不斷推進,其重要原因在于,除了個人私利、本國利益之外,還會有共同利益存在,這種共同利益關系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分工的逐步細化,彼此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附關系。因而利益共同體是實現個人利益在整體上共贏的利益共享機制,在這個意義上,利益共同體是旨在尋求私利的共同點或交匯點,實現共贏或多贏的利益交換機制,這種利益交換機制只存在于虛幻的共同體之中,是虛幻共同體的典型表現形式。經濟全球化使人類成為一個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無疑是馬克思所說的基于共同利益的虛幻的共同體。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是綠色產業共同體構建的重要理論基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理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屆黨中央都非常重視與與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在實踐中形成了共同體理論,這一理論的為綠色產業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理論來源。如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孤立和封鎖,毛澤東同志在各種重大場合反復強調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同屬于第三世界國家,應團結起來,這些論斷在實踐中形成了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思想,這一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仍然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在繼承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提出和平與發展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理論,正是基于對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主題論斷的堅持,應珍惜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通過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實現保護環境和經濟協調聯動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繼承鄧小平相關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新秩序理論,而我們當前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也堅持經濟上互利共贏、政治上相互尊重,而且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本質上是變革目前基于西方發達國家單邊利益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因而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對國際新秩序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進入21世紀,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和諧世界思想,這一思想也在國際交往中堅持互利共贏等原則,這與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堅持的原則具有高度契合性,因而綠色產業共同體的構建是對和諧世界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歷屆黨中央相關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的實踐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1.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但是資本對剩余價值的利用具有二重性特征。具體來講,一方面,資本在追逐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客觀上也推動了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其還有異化的一面,即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且由于資本的擴張本性,造成其必然把這種代價擴大至全球,如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并通過控制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把廣大發展中國家控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從而造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環境日益惡化,處于產業發展的低端鎖定狀態。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傳統全球化,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與物質財富的創造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異化矛盾,這也是資本的本質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征決定的,但是究其實質和關鍵來講,主要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否契合,是否辯證統一。綠色產業共同體著眼于生產關系層面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實現人與資本和諧相處,既能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物質財富的增加,又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綠色產業共同體與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全球產業價值鏈具有本質不同,綠色產業共同體是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人類整體利益為中心、以人類幸福感獲得感提升為追求的產業共同體,而不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以犧牲環境和追逐資本為中心的發展。
2.體現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
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產業發展只強調效率和資本增值,忽視公平,通過各種限制性、壟斷性舉措把發展中國家長期鎖定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生產中獲得的只是簡單的加工費,而且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產業發展為了追求效率而忽視環境保護,造成發展中國家在美好環境的獲得方面缺少公平性,綠色產業共同體既著眼于強調產業發展的效益性,又兼顧分配的公平性,在這一共同體中實現的產業發展是基于各國公平公正利益的發展,是互利共贏的發展,而不是只強調效率而忽視公平的發展。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貧富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究其實質是公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造成全球發展失衡、貧富差距加大,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其中重要的舉措就是在產業發展中凸顯公平正義。因此,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凸顯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
按照上述對“綠色產業共同體”概念的界定,“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是指在“一帶一路”區域內形成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這一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既能公平自愿地參加這一共同體,也能夠公平地分享收益。具體來講,這一共同體的構建主要有以下現實邏輯:
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方面和基本要求,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選擇。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人類的整體利益,因此,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具體實現形式——“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的構建是為了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整體利益,這是其與馬歇爾計劃的根本區別。(2)馬歇爾計劃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以資本為中心的擴張霸權戰略。具體來講,“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突破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黑色發展價值理念,是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綠色產業共同體理念的價值重構遵循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有機統一,更好地捍衛了人類的整體利益。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產業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體系,這一現實也為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提供了可行的基礎,而且在這一共同體中“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不僅會獲得比之前更大的經濟利益,也能夠實現環境的改善和提升,因此,沿線各國必將希望加入這一共同體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主導全球產業價值鏈,他們通過各種舉措將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低端鎖定,試圖把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其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從而實現剝削和掠奪的目的,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他們越來越希望改變這種不利地位。當前廣大發展中國家促進本國產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舉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速實施產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都意識到產業如果不能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將直接影響到本國的經濟獨立和經濟安全,因而都非常重視本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如中國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實施鼓勵產業優化升級舉措,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有力促進了中國產業的優化升級。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都結合自身特點在發展符合自身優勢產業的同時,不斷提升本國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基于單邊利益的產業體系[9]。二是積極引進國外前沿科技,促進本國產業發展。這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除了中國,還有印度。如印度在過去幾十年通過對世界前沿藥品科技進行引進消化吸收,特別是在抗癌藥物等的消化吸收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有力提升了印度醫藥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而且印度在軟件產業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廣大發展中國家都迫切希望通過產業優化升級,提升本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長期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處于不利地位,遭受不公平分配待遇,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迫切要求建立凸顯公平正義原則的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而綠色產業共同體契合這一原則,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有深厚的民意基礎,是可行的。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世界各國為人民謀福利,實現長遠發展的正確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很多國家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對于這些國家來說,發展經濟解決溫飽問題是第一要務,這就造成了他們在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對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存在不足,在招商引資上把關不嚴,只要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這些國家就引進,甚至給予污染產業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對于本來生態就比較脆弱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造成極大威脅。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加之西方發達國家長期轉移本國污染產業、無節制地掠奪開采石油、礦產等資源,使沿線產業發展方式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為主。基于此,要想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必須改變當前的發展觀念,增強綠色產業發展意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并在招商引資方面把好生態關,建立綠色產業招商引資標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五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10]。可見,過去幾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成果豐碩,這一成果的取得與相關頂層制度設計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大關系,如中央成立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并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副總理擔任組長,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從而彌補“一帶一路”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得不到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的缺陷。這一倡議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從而通過法律法規和制度的有效設計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的構建。但是“一帶一路”倡議從2013年實施至今已有6年時間,仍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關于綠色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也沒有統一的相關機構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由于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缺少相關法律約束,造成一些國家上馬粗放式產業項目,進而加劇了環境污染。盡管中國一直強調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但是由于缺少相關區域性國際法律法規和機構的約束,很難約束其他國家的行為,導致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一些國家的粗放式產業發展方式不能得以及時糾正,基于此,必須加快相關頂層制度設計,盡快補齊短板,助力綠色產業共同體有效推進。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是利益沖突,縱觀當前全球范圍內出現的貿易摩擦主要在于西方發達國家試圖建立基于其私利的經貿交往方式,這種經貿交往方式是把西方發達國家利益的維護建立在犧牲別國利益基礎之上,是一種不平等的經貿交往方式。由于在“一帶一路”沿線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基于破解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長期處于低端鎖定狀態而提出的產業發展構想,這一構想的實踐必然與西方發達國家試圖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鎖定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不符,因而西方發達國家必然會采取掣肘性舉措阻撓共同體的構建。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西方發達國家面對全球經濟增長復蘇乏力顯示出無能為力,但是這些國家不希望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所以,就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行掣肘。再如,當前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究其實質就是美國擔心中國通過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制造2025等的實施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進而影響美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問題凸顯,這一區域宗教錯綜復雜、恐怖主義頻發,已經嚴重影響了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加之這一區域社會制度各異,政權更替頻發,是大國爭奪的焦點,這些因素都增加了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的難度。
從國內層面來看,黨的十八大把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黨中央把環境治理提升到如此高度,凸顯了其對污染防治的重視。就對外層面而言,中國不斷為美麗世界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11]。可見,中國不管對內還是對外都非常重視綠色發展,而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有必要筑牢沿線綠色產業發展的話語傳播體系,具體舉措如下:一是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大媒體宣傳綠色產業共同體構建的益處,使得綠色產業發展理念能夠真正入腦入心,為沿線各國政府和人民所接受,讓沿線各國清楚堅持綠色產業發展、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是“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二是建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對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進行溝通協商的常態化制度體系。三是加大對沿線各國間綠色產業共同體合作實際成效的宣傳力度,讓沿線各國看到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不僅能夠實現經濟更好發展,也能保護環境,筑牢綠色產業共同體理念傳播的根基。
通過以上舉措形成有利的“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話語傳播環境,構建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的話語傳播體系。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于產業的投資或者招商存在把關不嚴的情況,對污染產業的認定和鑒別標準等也缺少相關評估指標,這就造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基于此,必須采取精準舉措,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評估體系。但是這一體系的構建應確立一個前提條件,即因地制宜,根據沿線國家不同的發展水平和自然人文差異等設置不同的環境評估標準,從而達到既能發展沿線各國經濟,又兼顧環境保護。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建立沿線綠色產業評估指標體系。對于何種產業屬于綠色產業,應進行科學界定、合理劃分,建立科學精準的綠色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從而為綠色評估提供可行依據。二是建立沿線統一的綠色產業發展評估體系。具體來講,既要在官方層面建立綠色產業發展評估體系,對產業投入前、投入中、投入后等各個環節進行評估,從而嚴把產業招商引資關,又能確保產業在發展中堅持綠色發展。三是建立統一的評估懲戒制度。對于不符合綠色產業共同體構建標準的產業應堅決杜絕引入或投資,對于評估后發現不符合綠色產業共同體構建標準的正在運營的產業,應進行整改或者關停,并給予重罰。四是建立官方和第三方評估協同聯動的評估體系。具體來講,不僅進行官方評估,還要引入國際一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使評估結果更加精準科學。五是建立沿線生態脆弱和敏感區域識別和防范體系。考慮到沿線國家發展水平各異、自然人文條件差異大等現實狀況,制定適合當地實際并獲得當地政府和人民認可的環境評估體系,從而增強環境評估的精準性。
通過各種綠色產業評估體系的應用,不僅有助于中國在“一帶一路”合作中減少生態環境污染,而且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生態權益的維護,從而助力綠色產業共同體的形成。
綠色產業共同體的構建從根本上依賴綠色技術、綠色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創新驅動、綠色驅動才能實現產業優化升級,走好高質量產業發展之路,通過這一共同體平臺研發和掌握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破解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掣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綠色技術發展,在綠色技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在綠色技術方面短板明顯,基于此,中國應充分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快通過有償或者無償方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共享綠色技術,著力構建綠色產業技術共同體,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加快成立沿線綠色技術共享平臺。沿線各國應通過充分協調,采取適當盈利的舉措推動綠色技術共享平臺建設。二是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的作用,建立綠色技術共享支持引導基金,引導沿線各國投身到綠色技術發展與共享之中,對共同研發或共享的綠色技術給予基金支持。三是加快引進世界前沿綠色技術,建立綠色技術、綠色科技協同攻關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沿線的中國省份不僅經濟發展水平各異,而且綠色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有效協調各地發展,積極進行多邊雙邊環保合作,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加快沿線中國省份中運營比較成功的環保產業科技園、高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與沿線國家對接。關于不同產業、不同戰略的對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12]。可見,應加強綠色優勢產業和產業園區與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戰略對接,把中國的綠色產業、綠色技術通過產業園、科技園的方式在沿線其他國家建設分園區,從而拓展綠色產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廣度和深度。二是加快相關頂層制度設計,建立沿線統一的戰略對接政策體系, 促進沿線中國省份運營成功的綠色產業園與沿線其他國家進行戰略對接。三是建立戰略對接引導基金,提高沿線中國省份和沿線各國戰略對接的主動性。通過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基礎上設立綠色產業戰略對接引導基金,對于主動對接綠色產業園發展的國家或者企業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從而鼓勵各國進行綠色產業對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恐怖主義頻發高發、政權更迭頻繁,而且西方發達國家也采取多種方式試圖將直接影響“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獨立出來,必須切實建立“一帶一路”沿線產業安全與產業獨立的應對體系,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協調聯動的安全問題應對機制。針對沿線恐怖主義等安全問題,借鑒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地區安全問題上的經驗,各國應建立統一的應對機制,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提升應對效率。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實施的貿易戰、污染產業轉移等,沿線各國應凝聚共識,通過建立協調聯動的應對機制,破解西方產業霸權,從而促進沿線各國產業整體上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二是著力推動形成“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安全共同體。借鑒歐盟等區域性組織的經驗,制定有利于沿線綠色產業發展和抵御西方產業霸權的政策體系,促進“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發展。三是建立和完善相關區域性法律法規,為應對“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安全問題提供法律法規依據。
綠色產業共同體是基于全球環境問題凸顯,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遭受西方發達國家環境污染產業轉移而提出的新的實踐形態。綠色產業共同體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踐不僅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于美好世界的建設。這一共同體不僅具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現實需要,也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石,是對馬克思經濟全球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而且這一共同體是一項基于全人類整體利益發展的共同體,不僅可以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率先實踐,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沿線的實踐經驗在全球范圍推進,從而在整體上維護全人類的生態權益,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要。可見,該共同體是開放的,不僅“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可以參加,非沿線國家只要有意愿并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利共贏原則,均可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