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生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8
在當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與互聯網技術密切相關。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法學學生的學習與就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互聯網時代為社會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刑事案件發生的幾率,為了使法學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刑法學教學不得不進行改革。
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高度普及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在社會需求與科技發展的雙重作用下,“互聯網+”是當代社會所產生的互聯網新模式。這一發展模式與以往的互聯網發展模式有著極大的不同,可以說“互聯網+”是對以往互聯網模式的再次升級。從字面上來理解,“互聯網+”就是互聯網技術加上其它行業,更深一層地講,這種與其它產業進行聯系并為社會創造新價值的模式就叫做“互聯網+”。
1.信息共享,交流密切
由于“互聯網+”技術聯系了各個行業的發展,使各個行業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因此,“互聯網+”技術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聯系了各個行業,加深了各行各業之間的交流。
2.優化資源,推動發展
通過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資源、信息的共享,可以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資源的優化可以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其次,在互聯網平臺上各行各業都可以看見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況,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企業會提出一些策略應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互聯網+”技術促進各行各業發展的同時,也對整合社會資源作出了貢獻。
無論是刑法還是民法最終都要與實際接軌,也就是說,學習法律的最終目的就是投身社會實踐,因此,刑法的第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在課堂上學生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理論知識,學習理論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投入實踐。換句話說,刑法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學科,這也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理論,還應該將實踐與理論進行緊密結合。在一些高校里,學校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刑法的學科特點,通常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大部分學校都設立了案例討論課,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刑法的廣泛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二是目的。其實刑法的內容與目的在某些方面是可以一一對應的。從內容來看,刑法包括安全罪、破壞市場經濟罪、侵犯他人生命安全罪等多項違反刑法的罪名,歸根結底刑法維護的是社會利益和公民的權益;從目的來看,刑法出臺的意義就是保護個人利益、社會利益還有國家的利益,而每一種權益又被細分為不同的種類,所以,從目的來看,刑法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基于刑法廣泛性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做好相應的知識積累。刑法的廣泛性還涉及到它的另外一個特點——綜合性,由于刑法所包含的內容豐富,經常涉及到其他領域的法律知識,所以刑法的綜合性是伴隨它的廣泛性一起出現的。
所謂的時效性是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程度來看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刑法的內容也不同。例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一些與網絡有關的犯罪行為也開始出現,面對這樣的現狀,刑法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為新型犯罪的界定提供基本的依據。在比如,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一些網絡詐騙行為日益猖狂,為了有效打擊網絡詐騙行為刑法必須保持自身的先進性,才能保證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聯系理論與實踐。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方便了刑法學實踐課的教學。實踐課就是要以實踐為主,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要對案件進行全面分析必須對公安部門、檢查院、司法機關等實務部門進行調研,了解第一手資料,然后對案件進行仔細分析。在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也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同時,由于實踐課的時間有限一些活動并不能得到真正實施,對實踐課的教學效果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不用奔波就可以獲得一手資料;其次,一些特殊案例還可以通過微課、直播等形式進行播放,大大提高了實踐課的課堂效果,也遵循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刑法學內容和目的廣泛性,無論是在統計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都比較繁瑣。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校可以建立起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平臺,這一學習平臺可以收納學生應該掌握的各種法律理論知識。在教師講述完相應的知識點之后這一系統應該提醒學生做相應的習題,進行鞏固學習,然后通過互聯網通訊技術將學生的成績反饋給教師,讓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掌握情況。其次,這一系統還應該具備自動化的功能。自動化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動化收集各類典型的案例,二是通過輸入關鍵詞進行自動化檢索,實現資料查找的自動化。通過資料的整合與信息的共享不僅可以為教師備課提供一些參考,還可以督促教師利用新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當前刑法學教學中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效果不高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教學方式老套,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刑法學自身涉及領域廣、理論性強的特點,再加上教師沒有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逐漸失去聽課興趣;第二,實踐課時間不夠,缺少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學校在開展實踐課的過程中沒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充分的結合,導致一些學生在走向崗位的時候不能盡快適應工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低下不僅影響日常工作的展開,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上進心,影響學生的自我成長。第三,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能力不強主要是指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比較差。大部分學生表示在老師的帶領下可以迅速解決問題,當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學習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基于這些原因,教師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培養既有理論也有實踐能力的學生。
在上文我們已經清晰地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對刑法學教學帶來的影響,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刑法學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利用“互聯網+”安排合理的課程內容;第二,利用“互聯網+”轉變教學方式;第三,利用“互聯網+”模擬教學;第四,利用“互聯網+”進行資源共享。
我國擁有大量的網民,近年來,多種交流軟件的出現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網絡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刑法學的教育應該關注當前的現狀,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臺。學校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應該結合“互聯網+”技術出現的時代大背景,要注意當下社會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例如“吳某弒母案”。這個案子的特殊性在于“吳某”,因此這個案例應該被教師拿到課堂上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最后,要注意利用“互聯網+”安排課程并不是要完全拋棄過去舊的觀念,而是要正確處理舊理論與新理論的關系。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要更加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不能固步自封,所以合理的課程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
針對刑法學習比較枯燥的現象,在“互聯網+”背景的影響下,教師應該轉變枯燥乏味的講課模式,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述理論知識總是以課本為主進行純理論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并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根據網上的熱搜,比如某歌曲侵權案件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談論,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興趣。
所謂的模擬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模擬實際中出現的場景進行教學。比如,模擬法庭環境進行教學。模擬教學是一種特別的方式,通過模擬法庭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鍛煉,另外一方面也是檢驗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其次,由于刑法學內容的復雜性,學生理解難度大,模擬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刑法的學習涉及多個領域,在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師要掌握足夠多的信息。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平臺的建立可以使教師獲得更多有關社會發展的信息,捕捉社會最敏感的話題。其次,對于學生來說,資源共享平臺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好地途徑,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后復習,資源對刑法學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無論是在團體學習還是在個人學習中,資源管理平臺對促進學生的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世界的發展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學校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學習平臺,促進學生的學習;對教師來說,要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改革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對學生來說,應該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學習,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進行緊密結合,以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