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娜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人才的全面發展才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根本,學生作為國家棟梁之才儲備,其專業知識的掌握與否,關系到對社會的服務水平,而這也是職業院校開展教育教學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在職業院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傳授法律基礎知識、增強法制觀念以及提升法律素養,所以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也就意味著這些教學目標的實現能夠更進一步,因此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職業院校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找出相應的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文章便針對于此進行深入分析。
法律文化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極為重要,并且這一文化能夠得到民眾認同且是一種相對穩定、與法律相關的學說,其中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更是人們從事各類法律活動的行為準則與行為習慣[1]。職業院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主要目標除了講授法律知識以外,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樣重要,但縱觀部分教師的教學實情來看,會更加側重對教材中的法律規定和法律條文進行詳細講述,而忽視了學生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學文化的培養。而中國現行的法律屬于大陸法系,其中涵蓋了憲法、刑法、民商法、訴訟法等一系列法規,內容繁雜且條款、細則眾多,所以很多教師在這些內容上花的課時較多,很容易忽視掉其他方面的培養。
事實上,目前職業院校法律基礎課無論是教學計劃的設定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通過相關調查表明,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都希望能夠在法律基礎課的不同案例中找到能夠在今后解決現實法律問題的寶貴經驗。但是法律條文本身存在一定的枯燥性,而學生則希望以更為生動的方式去接受,可見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在教學這門理論性、政治性較強的課程時,教師一定要保證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創新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從而設計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實現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般來講,職業院校的法律基礎課教師更多是思政、哲學及社會學專業畢業的人才,在面對實際案例時,部分教師會受到原有知識與思維的局限,則會因為自身法律知識及思維方式的特殊性不足而導致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2]。整體而言,法律專業畢業的人才盡管經過了系統化的法律素養訓練,但是無論實踐還是教學,都缺乏一定的經驗,所以教學難免存在過于專業化的情況,而這一情況與學生的知識和素養尋求存在不契合的情況。
綜合上述提的目前職業院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筆者根據多年來教學經驗,認為應當采取如下策略才能夠切實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
針對職業院校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式而言,實際上所選用的教材中對法律基礎內容的涉獵相對較少,所以與學生的知識需求存在不符,正因為法律基礎課程偏少,所以職業院校在課時安排上也非常有限,也就要求教師需要將其中的法律知識提煉總結出來,向學生講授最為關鍵且使用的法律知識。倘若教師只顧一味地按照教材既定順序去講授有限的法律知識,學生的學習也猶如走馬觀花而不知所云。
從上述分析可知,職業院校的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不佳在于教師對法律基礎課的教育目標存在認識模糊,如果只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定難以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但這種在職業院校廣泛存在的教學方式,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反思。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對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極為反感,因此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更多且更高,教師需要在深刻把握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以學生能夠聽明白、可理解的語言去講授法律知識[3]。所以,具體到教學環節中,可采取啟發式提問、合作互動、情景體驗、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與學的有效互動去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如此一來,學生基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對法律基礎課更加認同和接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樂在其中,教學效果自然會有所提高。
為了在法律基礎課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以及傳承法治觀念,需要基于培養學生良好公民素質前提,因為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每一個公民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增強。職業院校的法律基礎課更重視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去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充分發揮出學生在法律基礎課中的主體性作用,筆者認為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需要多采取案例式教學法,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師將具體案情陳述清楚之后,無需立即對案件下結論,要留給學生充足時間去思考,通過小組討論和觀念表達之后,在將其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融入到案例中進行講授。如此一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到發揮,其思維能夠更加積極與主動,對原本枯燥性、理論性的法律知識也會重燃求知欲望。
那么作為教師,需要對自身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和更新,職業院校應當采取專業培訓與專題講座等方式去組織法律基礎課的授課教師展開培訓,并且要緊隨國家在法律方面的更新變化去重構知識體系,確保教師所教內容符合最新的法律理論。身為教師,同樣要在日常工作中對我國具體法律法規的修訂與頒布加以關注,強化自身的法律理論修養。另外,還可實行集體備課的授課方式,綜合眾多教師的高效教學做法,通過集思廣益去解決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同時也能看到自身與同行存在的差距,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現階段,職業院校的法律基礎課大部分在課堂中開展,上述提到要對授課教師的教方式進行完善改革,單憑這一點想要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還遠遠不夠,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收看與法律相關的電視新聞節目,比如央視新聞頻道的《社會與法》、《法律在線》等欄目;還可去圖書館閱讀有關于法律教育方面的書籍,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理論水平和法律素養;鼓勵學生成立法律興趣小組,在課堂內外針對相關法律進行專題性學習與討論;職業院校學生團體還可依托自己的平臺去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辯論、模擬法庭、社會調查等活動,在活動當中用所學的法律知識、養成的法律思維去指導自身行為和解決實際問題,做出最理性且合法的決策;如果條件允許,職業院校相關部門還可組織學生前往法院、勞動仲裁機構、監獄、看守所等機構參觀學習,通過親眼所看、親耳所聞相關的人和事,以警示教育去知曉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和體系,從而保持對法律的敬畏之心[4]。
實際上現在許多職業院校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在經過自己不懈努力之后,也通過了我國的司法考試而取得了法律從業資格證書,日后也踏足了專業法律工作的崗位,這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學校所開設的法律基礎課讓他們得到啟蒙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之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到法律知識的作用,從而最終成才。
從目前現狀來看,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所采取的考核評價方式依舊停留在考察學生對相關法律條文的掌握程度方面,也就意味著要對學生知曉法律知識的多寡去進行評價。這種考核評價的方式也會無意中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機械式的背誦,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加以理解的死記硬背,而對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法律知識去解決問題存在忽視。正因為考核評價機制的不夠科學合理,所以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難以從法律基礎課中真正養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
筆者認為,教師對如今的考核評價方式進行完善改革,需要充分結合職業院校法律基礎課的開設目標與任務出發,所以其教學方式、考評機制都要認清這一現實。教師作為職業院校法治教育的直接傳授者,一定要能夠基于現實情況去采取更為靈活的考核方式(如法律辯論、模擬法庭等等)去考察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量、法律意識敏感度以及運用法律知識和思維去解決、評價社會現象的能力,這才是對學生法律基礎課的掌握程度的真實考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職業院校的法律基礎課需要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出開設該課程的功能與意義,但同時職業院校本身存在一定的專業性,所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所講授的法律基礎課,要在傳授法律基礎知識的同時,適當性、針對性地去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結合專業的職業特性去分設不同專業發展展開講授,實現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比如,面向財會專業的學生,教師應當立足實用性視角去考慮,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重點放在對《合伙企業法》、《公司法》、《稅法》等法律知識的講授;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教師可將目光聚焦于《網絡安全法》及相關真實案件的講解;針對藥學專業的學生,教師要側重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等法律內容;針對食品與營養咨詢專業學生,要重點針對《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內容;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要側重《旅游法》等法律內容。如此一來,通過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充足,將職業院校不同專業特點凸顯出來,也體現出了法律服務社會的觀念,強化了學生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法律尊嚴的意識。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目標在于向社會輸送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經過職業院校的教育需要確保人才能夠在能力與素質方面都有較高水準。其中法律素質作為人才素質的關鍵組成,在如今的法治社會表現得極為重要,因此一方面需要開設法律基礎課去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當前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針對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去優化改革。所以,本文提出了多種途徑力求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參考,同時也希望職業院校在推進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中能夠有步驟、有層次、有實效地進行,才能不斷提升所培養人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