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明
【摘要】胡戈·沃爾夫(Hugo Wolf,1860—1903)是浪漫主義后期杰出的德奧藝術歌曲作曲家,一生創作處300余首藝術歌曲(Lied),他的藝術牢固建基于德語藝術歌曲的傳統中心,作品大量取材歌德、莫里克、艾興多夫、海涅等德國詩歌題材,以聲樂為詩歌朗誦的媒介,將詩詞的地位提升到極致。本文選擇《莫里克歌曲集》中的兩首藝術歌曲,從詩歌與音樂的結合及創作手法特點等層面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聲樂演唱的幫助。
【關鍵詞】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鬼湖幽靈;警告;分析;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德奧藝術歌曲在浪漫主義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歌曲在選材上比較講究,一般都是以當世著名的文學大家的詩詞進行音樂創作,所以藝術歌曲這種聲樂藝術體裁在當時的歐洲風靡一時,尤其是藝術歌曲發展到浪漫主義晚期,戲劇性的要求更加明顯,為了突出歌曲更多的沖突與對比。
沃爾夫早期的藝術歌曲創作深受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影響,甚至有時會看到舒曼等作曲家的影子,隨著沃爾夫在創作思維上的不斷改進,例如大量借鑒瓦格納的“樂句”風格,注重“戲劇”在舞臺上的表現力,“朗誦式的歌唱”就成為他創作歌曲的重要手段,在詩詞的選用以及詩歌與音樂的搭配上,達到頂峰,優秀的聲樂作品也是層出不窮,演唱形式和風格也是與早期德奧藝術歌曲大相徑庭。
尤其是1889出版的《莫里克歌曲集》使之成為沃爾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甚至沃爾夫的這首歌曲集在1889年發表后,名字在標題頁上首次以詩人著名。這部歌曲集在詩歌與音樂之間的情緒基調和微妙變化達到了完美契合,并且大量使用朗誦調風格,復雜的調性變化,清晰的音樂術語標識,大量的半音化運用以及沒有特別強烈的歌唱性,把詩歌所呈現的意味發揮到了極致。
一、《鬼湖幽靈》(Die Geister am Mummelsee)
《鬼湖幽靈》是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中第47首作品,首歌曲的結構較自由,主要依據歌詞內容來發展。歌詞描寫了,湖中國王和巫師跳舞的鬼魂、棺木旁邊輕聲祈禱的女人以及發綠光的湖水和嘎嘎作響的蘆葦,歌詞和旋律的搭配營造出非常具有魔幻色彩的場景。
(一)樂曲分析
歌曲在旋律、和聲、節奏乃至織體的細節的處理方面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可根據調性和伴奏織體劃分,為多段式結構。
第一段(1~12)為起承轉合的四句式樂段,#c小調,由省略三音的主和弦在鋼琴伴奏的低聲部開始,長時間持續五度柱式和弦的音響,塑造“鬼湖”空靈、寂靜的氛圍;音區在小字組、大字組和大字一組之間交替,體現“鬼湖”的深邃。
第二段(13~17)為一句式樂段,#F大調,伴奏織體的高聲部變為八度震音,低聲部依然為柱式和弦。第16小節調性短暫游移至#a小調,之后通過重屬和弦在第17小節轉至#f小調。
第三段(18~23)為并行對比的三句式樂段,伴奏織體低聲部變為流動的三連音音型,高聲部為柱式和弦。調性為A大調,開頭卻使用?A大調主和弦。第20小節伴奏高低聲部交換織體,低聲部為兩組上行的半音階,表現歌詞“移動的階梯”。第21小節為三組重復的旋律,和聲為C大調的導七和弦解決至?VI級和弦,這種意外進行表現歌詞“下面已經發出歌聲”。第22小節轉至原調的關系小調#f小調,人聲和伴奏高聲部為同音反復,低聲部用向上級進的半音階做鋪墊,表現歌詞“安息”。
第四段(24~29)為對比二句式樂段,調性轉至#F大調,第一句伴奏高聲部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聲為屬七和弦和下屬七和弦交替;第二句高聲部為八度震音,低聲部為下行級進的半音階,調性轉回#c小調,結束在同主音大調主和弦。
第五段(30~34)為連續對比的三句式樂段。為表現歌詞“被他們追逐”的緊張感,和弦以高緊張度的減七和弦為主,旋律多采用模進手法,伴奏音型密集。最后經過重導和弦至終止四六和弦解決至主和弦。
(二)演唱部分較難的地方處理
第6小節,從明亮的大調色彩轉為小調色彩,先是描寫突然看清楚拿火把的是幽靈時表現出的驚嚇與恐慌,此時更應該把握人物的內心情感刻畫,演唱中就更應該把這種惶恐不安的情緒表達出來。在第31小節處整體速度加快,大量的伴隨著疑問的口吻節奏音型復雜多變,同音反復頻繁使用讓旋律的緊迫感逐漸上升,樂曲的旋律部分也隨著伴奏逐漸變得焦躁、繁雜,人聲是在一種急迫的伴奏音型上結束的,這里的歌詞一定要仔細朗讀,否則很容易將語言說錯,見(譜例1)。
譜例1
要知道一句話的重點所在,這句話除了字面的意思,是否還有其他的暗示,那些是關鍵的字,那些是無關緊要的字。歌唱時的語氣和音色要有很多不同的層,并能靈活應用。聲音不能只是單純的大聲或小聲,每首歌,根據其內容,有不同的變化與運用。還要能用聲音來表達不同的情緒,認真或玩笑的,誠懇或輕佻的。
二、《警告》(Zur Warnung)
《警告》是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中第49首作品,歌曲通過酒后狂歡初醒的那種迷茫、遲鈍、萎靡等狀態的描繪,使得詩歌于音樂發揮淋漓盡致。
(一)樂曲分析
第一樂段,第一樂句起伏不是很大,連續上行二度級進,最后下行五度跳進結束,節奏在空拍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上交替進行,給人一種念白式的敘述故事情節的方式。第二樂句從第8小節開始,運用跳進、模進、同一音級上下行模進等手法,延續前奏的伴奏音型直到第12小節處,第13小節處鋼琴伴奏轉入了新的音型,變得歡快且諧謔,直到14小節處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樂段在樂句開始就是人物幻想繆斯所編的歌曲的內容,從16小節開始,節奏變成2/4拍,鋼琴伴奏的織體發生改變,右手伴奏是前八后十六、二八兩種伴奏音型交替進行,左手伴奏音型變成一拍后附附點重復彈奏,人聲的旋律線條按照詩詞的句逗上下起伏,使整個樂曲變得富有律動感。第34小節處,第二部分結束。
第三樂段又開始描繪把酒言歡的場景,在第46小節處,鋼琴伴奏改成同音上的顫音,左手伴奏,以10連音的形式半音化上行,樂曲在此處開始高潮,最后樂曲在三個速度術語gedehnt(拉長)、bewegter(拉長)、wider breit(再拉長)上以sf的強音收尾。
(二)演唱部分較難的地方處理
樂曲最開始的神態描述最為貼切,給出了一個重要的音樂術語,“沙而啞的聲音”,歌詞通過“口渴、不敢喝、醉意朦朧”等神態特征,把酒后的醉狀描繪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演唱時盡量去模仿一個喝醉酒后的聲音狀態,聲音盡可能的低沉,可以不用那么注重發聲的位置,甚至懈怠的感覺來演唱也可以,在表演上也要給聽眾一個稍微“怪誕”的表演形式,見(譜例2)。
譜例2
沃爾夫為了更好的將詩歌的情緒表達到極致,有些時候在間奏部分也給出相對應的術語,在間奏時讓人聲更好的準備;從第二節的詩詞主要是描寫詩歌中,醉酒的主人公在歌唱女神“繆斯”所創作來嘲諷他的歌曲,并且拍子在間奏是轉為2/4拍,主人公在歌唱詩詞時,給人一種戲中戲的感覺。樂曲節奏歡快,音樂的律動性極強,伴隨著大量的大跳音級,在氣息、音準是這一節的重點,(見譜例3)并且還要把人物內心的喜悅之處表達出來,因為這段主要是詩中主人公在演唱這首歌曲,所以有一種朗誦的意味存在,在演唱時的語氣,語調要更富有韻律。
譜例3
第三樂段則更注意情緒上的轉換,詩中的主人公回到現實,與朋友繼續狂歡,忘卻了所有煩惱。例如歌詞“我跳起來,取酒!這可是我的救世主,你們淚眼婆娑的歌唱著,酒后無需創作”歌詞最終帶給筆者的感覺好像是在映射沃爾夫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總有身邊好友資助,但是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沃爾夫總是孤獨、寂寥的,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傷。
參考文獻
[1]白君漢.論沃爾夫的藝術歌曲(上)[J].西安:交響——西安音樂學報,2001(2).
[2]胡斐.胡戈·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之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3](美)列昂·普蘭廷加.劉丹霓譯.諾頓斷代史叢書浪漫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4]許芳.淺析《莫里克歌集》音樂與詩的結合[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9.
[5]胡斐.胡戈·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之探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