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
我曾說過:“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么重要,它都只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補充。”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我把學校教育僅僅視作家庭教育的“補充”是輕視了學校教育。其實不是。我說了,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補充”。比如系統的知識學習、團隊中的人際交往以及學校文化環境對個性的影響等,都是家庭教育所沒有的,因此這個補充“不可缺少”。
但從根本上說,一個孩子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或者說他首先是其父母的“作品”。看到一個孩子舉止文明、談吐得當、富有愛心、陽光開朗,我們首先會想到:“這是誰家的孩子?他的父母把他教育得真好!”而不會說:“這孩子的班主任是誰?這么會教育學生!”同樣,我們看到一個孩子語言粗俗、動作野蠻、不講衛生、自私自利,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是他的父母:“誰家的孩子這么沒教養?”而不會問:“這是哪個學校的學生?”
當然,關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意義和作用,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但家庭教育越來越被千千萬萬父母重視,這是事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伴隨終生的老師。對一個孩子來說,合格的父母很重要;對一個民族來說,合格的父母更為重要。所以德國偉大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國民的命運, 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
他這里的“母親”,我理解是修辭上的“借代”,說的是“母親”,其實借代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沒有父母會否認自己對孩子的愛。但對教育來說,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智慧。或者說,只有充滿智慧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里的“智慧”,首先包括做好父母的智慧。
當校長時,我常對老師們說:“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過于示范。”這話同樣適用于父母。當我們成為好父母之后,兒女自然會優秀起來。
那么,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呢?或者說,好父母都有些什么標準呢?
我想了想,試著提出以下標準——
一、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你叫孩子別睡懶覺,你睡懶覺嗎?你讓孩子健身,你健身嗎?你讓孩子別說臟話,你說臟話嗎?你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你對人有禮貌嗎?你讓孩子別沉迷游戲,你沉迷麻將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肯定不是一個好家長。孩子的品格和習慣都源于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做給孩子看。
二、有讀書的習慣
你家里有書房嗎?你有手不釋卷的習慣嗎?你經常和孩子談論某一本書嗎?你在孩子面前是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孩子想不熱愛閱讀都難。孩子的書卷氣,只能由家庭的書香來熏陶。而家庭是否充滿書香,取決于父母是否熱愛閱讀。這里的熱愛,不是一時,而是一世;不是偶爾,而是終生。
三、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復制品。孩子的精神世界應該得到尊重。你是畫家,不必強迫兒子也成為徐悲鴻;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兒成為李谷一。迫使孩子成為第二個自己的家長是不明智的;因為自己“小時候家里窮,什么藝體特長都沒有”,便強迫孩子上各種特長班,去圓自己的“夢”,這樣的父母更是可悲的。
四、經常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談心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藝術。成為孩子知心的朋友,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成功的標志。我特別主張父母每天和孩子有“一席話”(談心),“一段路”(散步),“一盞燈”(燈下共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孩子,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當孩子給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了。
五、和孩子有至少一項共同愛好
教育就是陪伴,就是傾聽,就是不知不覺走進心靈。多一項和孩子的共同愛好,就多了一條通往孩子心靈的道路;相反,如果你從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從不和孩子一起上網,從不和孩子一起踢球,從不和孩子同追一部電視劇,從不和孩子一起做一件彼此都感到有趣的事……對不起,你就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有效渠道。當然,也失去了為人父母的樂趣。
六、真誠向孩子認錯道歉
沒有人不犯錯誤,做父母的也不例外。關鍵是,犯了錯誤后怎么辦?知道自己錯了之后你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因為孩子正看著你呢!如果你百般掩飾,為自己找借口辯解,你就在教育孩子文過飾非;如果你惱羞成怒,反而斥責指出你錯誤的孩子,你就在教育孩子強詞奪理。唯一正確的態度是真誠地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的確錯了,請原諒!”
七、不把大人的仇恨播進孩子的心靈
夫妻之間的親密感情不應僅僅被看成是兩個人之間的愛,其實這種愛同時也是一種無聲而有效的家庭情感教育。當然,夫妻之間難免也會鬧別扭甚至發生沖突,問題是雙方都不要去爭搶孩子的感情世界,逼著孩子“選邊站隊”,更不應該給孩子灌輸仇恨。我看見有些夫妻離婚了,可依然以朋友身份保持著友誼,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愛的教育。
八、關心孩子的身體勝過其學習成績
孩子的睡眠時間比學習時間重要,孩子多吃一個雞蛋比多做一道習題重要。孩子成績優、身體棒,當然最好不過,但有時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選一,你選什么?難道你放棄孩子的健康,而選擇分數?孩子不顧一切考了個第一名,可身體搞差了,這個“第一名”拿來何用?我常說:“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但幸福的載體只能是健康的身體。
九、不施暴力和冷暴力
所謂不施暴力就是不打孩子,這點恐怕很多父母難以做到。但沖動中打孩子而事后很懊悔,與打孩子打得理直氣壯,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盡量避免打孩子,因為在拳頭下長大的孩子只能崇尚暴力。不過,某些時候“冷暴力”危害勝過體罰,損害孩子自尊心的斥責——尤其是大庭廣眾之下的斥責,更甚于打孩子,因為這傷害的是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