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芬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傳統教學中長期以來形成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在某種意義上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學習目的不單是為了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而是為了適應未來的發展,獲得自我體驗,實現自我價值。
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呢?
創設合適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導言課上,學生對一篇新文章的學習欲望及其學習效果,與教師兩三分鐘的導語有很大關系。每節新課導入時,如果教師創設了合適的情境,就能迅速吸引學生進入所要學習的內容中。因此,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廣闊的思路、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二是運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一個快速進入學習場景的情境,提高學習效率。
組織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新課程標準要求,正確處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把自學的內容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讓給學生,把討論的時間留給學生。針對一些疑難問題、關鍵步驟的處理,教師可以先采用學生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再出面指導。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思維情境的創設為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自主開展探究。教師要啟發和鼓勵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大膽解決問題。通過閱讀思考,學生將教材內容問題化、答案內容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同時把發現的新問題及獲得的認識標記下來以備討論和交流。
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有參與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要想在課堂上做到真正的互動,教師就要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深刻挖掘歷史課堂的資源,做到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每節課都要采用這種學習方式,教師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程度,鼓勵學生采取多樣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最終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本文系漯河市2018年基礎教育研究項目“新課程標準下歷史課堂學習方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HKT2018136)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