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
教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如何承擔其責任與使命,進而體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這是每個教育人應該深入思考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在于堅持“四個自信”,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則是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了支持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基本、深沉且持久的力量,就不會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文化自信必須根植于深層的文化認同,而這種文化認同則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教育與文化變遷的關系來看,教育與文化自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討論教育與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定然會有見仁見智的答案。審視人類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歷史,有關教育概念的界定的確莫衷一是。盡管如此,卻可以從中發現一般性特征。依筆者之見,教育是有利于生命成長的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文化是教育的根,是培植教育最豐腴的土壤。任何教育都蘊含著某種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個性特質。人類的教育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個文化選擇的問題。鴉片戰爭后,在西方與中國發生劇烈碰撞的過程中,中國教育也在救亡圖存的大環境中做出了選擇。盡管不乏中國文化的守護者,但是,在侵略者的“炮艦政策”之下,選擇西方文化的需要越發強勢,即便早期僅停留于對器物層的認識,但是各地洋學堂的興辦,尤其是京師同文館的創建,可見一斑。至此,在教育的世界里,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地發生著。面對歷史事實,我們沒有理由去苛責什么,相反卻需要報以同情。
時至今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教育作為一種文化行為,它所依據的又會是什么呢?它將做出怎樣的抉擇和應答呢?我們肯定地回答,那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潛藏于中華民族靈魂最深處的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緣起,在其發展演進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質和精髓、核心價值觀所做的總體性判斷與評價,它是存續與弘揚,禮敬與堅守,檢省與超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兼容并蓄的開放襟懷,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諧理念,以人為本、參天兩地的貴人思想,和而不同、忠恕并行的交往之道,仁者愛人、慈孝恩義的道德倫理,整體聯系、圓融變通的思維方式,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著強大的凝聚力、競爭力和創造力。
與此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不乏有識之士,認為關乎人類命運的走向,需要從東方文明中尋找智慧,人們亦再次將眼光指向中國。正如上個世紀80年代,學界提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觀念。的確如此!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案例、極佳的表征。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高度肯定儒家思想,他說,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樣仁義,世界就不會發生戰爭了。19世紀美國著名的思想家,被林肯總統稱為“美國的孔子”、有“美國文明之父”之稱的愛默生曾說,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以倫比的成功經驗。由此,他預言:“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于中國文明?!睙o獨有偶,1988年,全球75位諾獎得主齊聚巴黎并發表共同宣言,警醒世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第二屆大會上討論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中,儒家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視為“道德金律”,作為全球倫理的基本原則,成為讓各種宗教、各種文化的人都接受的全球倫理構想。
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為時間地域所羈絆,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征,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它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與共建,提供極具價值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正因于此,它也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找到了最根本和最深層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意味著對當下教育活動提出了新要求,亦即在價值理念和行動操作上作出新的判斷與選擇,使教育活動在遵循規律的軌跡上,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并深度影響未來的走向。首先,我們認為,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自覺樹立文化的主體意識作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并將這一取向廣泛滲透到影響教育活動的諸多要素中,進而為受教育者注入文化的“因子”,使其精神擁有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脈。
在課程上,不論是學科門類的設置還是教學資源的選擇,都需要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間的份量。無疑這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舉措。從課程的角度看,在基礎教育領域,以往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介紹的并不多,也不夠透徹,后來又較多地重視“讀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文學、藝術和歷史,也要包括很多自然的常識,從而建構廣泛而深入的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從學習方式上,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豐富多樣,基于傳統學科教育展開的課堂教學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深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一改固有的學習模式,變接受識記為活動探究,走出記憶性學習的模式,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讀,鼓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度發現其廣博的視野和深邃的見地,從而因信服而堅定文化自信。變課室學習為現場體驗,使學生真實地走進歷史文化現場,切實地與在歷史文化交往,在親密的接觸中,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悠遠,以及它所展現的獨特魅力。
在教育的世界里,開展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教育,不論是理論建構還是行動操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有時間的積累,需要耐力和堅持。開展堅定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和經驗在當下的轉化與應用。開展堅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并非盲目自大、封閉自我,它同樣需要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的視野,以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胸襟,與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進行真誠對話,進而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