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禮樂教化”——以音樂為媒介的德育教育方法,這個方法是由儒家學派所提出,指明了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無法被替代的優勢。如今,我國正朝著全面育人和文化強國的目標向前邁進,在這種環境下,鋼琴教學德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展現便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方向,盡最大可能發揮音樂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在思政視角下高校德育教學和鋼琴教學相融合的最佳方法是如今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關鍵詞】思政;鋼琴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現今,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不高以及相關思政教育實效性低下的現象,為了提高思政德育的工作效率,探索高校新型德育教育途徑和具有高效率的模式便顯得尤為重要。而音樂德育是潛移默化能夠有效熏陶大學生品行和素質的有效手段,將鋼琴教學合理融入高校德育教學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和適當的方式,便能夠充分發揮兩者之間的優勢,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得到顯著的提高。
一、在高校中實行鋼琴教學德育的重要性
(一)利于學生提高其職業道德素質
高校在我國主要承擔著培養和向社會輸送高素質和高度專業性技術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學生們便應當具備更全面和綜合性更強的能力,這也要求著當代大學生應該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這不僅利于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穩定,更利于國家整體社會氛圍的穩定。音樂教學,尤其是鋼琴教學,對于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起著很好的培養作用,鋼琴教學中的德育方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可以互相進步的平臺進行交流,同時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職業里的道德榜樣。高校鋼琴教學經德育滲透后所形成的模式針對培養高素質、全能和具有職業素養的音樂領域人才起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1]
(二)利于學生提高其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力
鋼琴演奏的效果是基于演奏人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掌握,從而對樂曲進行表達,倘若演奏人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表達的內容缺乏理解,便會造成演奏效果的不佳。在鋼琴教學中實行德育教育,以分析作品的誕生背景和其背后所具有的精神內涵為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自發地通過演奏的方式抒發所感受到的作品情緒,而最后在投入式的演奏后對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也得到了升華。在這樣的德育滲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作品的表現力和感受理解能力也得到了不自覺的提高。
(三)利于學生培養優秀的習慣及品格
鋼琴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鋼琴的學生必須要保證每天定量的練習時間以及要認真完成每次課堂的學習任務,及時消化吸收;還必須具有極高的自律度,要學會犧牲自我的娛樂時間;還需要長期以往不懈的堅持。同時,鋼琴專業的學生必須保持高度的感受能力,對于演奏時的節拍、指法技巧和力度的控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感受和調控能力,這便要求學生要保持高度嚴謹和認真細致的習慣,而這一點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也能使其養成踏實細致的習慣。[2]鋼琴演奏更多一部分便是考驗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刻苦勤奮度,完美的演出基本上都是依靠后臺的無數汗水和辛勤所灌注的,而舞臺表演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是極好的鍛煉。由此可見在鋼琴教學的德育滲透下,學生們養成了諸多對未來生活和發展具有極大幫助的優良素質,也是高校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綜合性人才的必經之路。
二、融合鋼琴教學和德育的途徑
(一)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
傳統高校鋼琴授課模式主要是教師針對學生采取技能的授教,一般都是教師作為授課的主體,而隨著鋼琴教學德育模式的提出,課堂應該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導解決問題的模式,以此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可以在首堂課對作品進行示范演奏,以及仔細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基本分析其展現的情感,進而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進行問題的匯總,在第二次上課時便讓學生主動針對上堂課的問題進行解決,同時討論具體演奏的技術和理解的難點,由老師最終統一解決。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了德育啟發,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以及提高了教學的效率。[3]
(二)教學模式采取個別課和集體授課相結合的模式
高校鋼琴教學存在著學生能力水平層次不同甚至差異較大的實際現象,而針對這種現狀以往的同一教學模式顯然無法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這種現象,采取針對能力水平高的學生個別課教學,對能力水平相對薄弱的學生進行集體授課模式,能夠明顯提高整體的學生素質。在個別課的教學中,針對難度較高的作品進行啟發式和探究性的學習模式,利于學生的情感體悟和共鳴;而在集體授課中采用翻轉課堂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討論和合作等過程中激發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引發其自我的思考,學會自己尋找問題和通過查找資料和互相交流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德育教學的滲透。同時,這兩種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結合的,能力高的學生會幫助專業能力弱的同學進行提高,同時,能力強者會在環境中形成良好的榜樣氛圍,促進整體的學習風氣和共同進步的導向。以上的這些都達到了德育教學的目的,同時也為師生之間的信任構建、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做出了貢獻。[4]
(三)擴展鋼琴教學的教學方式
教師的鋼琴授課方式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先由難度不大的曲目入手,然后漸漸提升難度,這樣的做法也有利于鞏固學生的自信,對后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同時,可以將難度高低具有差異的曲目進行穿插學習,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對于風格變化多樣和難度差異大的曲目的適應力和掌握力。同時,可以在日常教學練習中加入具有練耳效果的曲目,進行聽辨練習,以此鍛煉學生感受力的敏銳度以及靈活度,優美的音樂旋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所聽作品進行充分想象。還可以增加鋼琴演奏和鋼琴伴奏結合的教學方式,構建學生即興自彈自唱的環境,不僅利于學生感悟作品的感情和情緒,同時也能加強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個人理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即興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舞臺表現力也得到了鍛煉。
三、結束語
由本文的論述,可以明確在當今時代背景和社會氛圍中改變以往音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而高校本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針對音樂教學的具體方式也應做出適當的改進。音樂德育是如今思政視角下最具價值的課題,針對以往傳統課堂的不足和欠缺之處,探討出以上具體融合德育與鋼琴教學的新途徑,這些新途徑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規定,同時更好地鍛煉了學生堅持不懈、感受敏銳、吃苦耐勞等多項個人素質,還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樣的音樂德育教學方法在大大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同時,注重學生的綜合培養,符合當今國家發展的目標,更是源源不斷地保障我國音樂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汪涵.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戲劇之家, 2014(11):209.
[2]王路洋.探析目前高校鋼琴教育與德育教學有機結合[J].音樂時空,2014(2):186.
[3]常開起.探究高校鋼琴教育與德育教學的有機結合[J].山東社會科學,2013(S1):317-318.
[4]田晶濤.鋼琴教學中的德育實施路徑研究[J].音樂時空,2013(10):155.
作者簡介:閔文(1984—),女,漢族,江西省南昌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高校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