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自產生以來就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它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音樂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明進程與風土人情,更能影響一個國家文化的建立與演變。
【關鍵詞】起源;學說;發展;文化形式;關系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個民族可以缺失任何文化形式,但卻不能沒有音樂,這就使我們想到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但同時從民族音樂中又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一、音樂的起源與早期文化的誕生
識其源,才能觀其變。音樂的起源與人類的起源同步,音樂始終關照著人類誕生的目的、生命的奧秘。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一種是群眾的生產勞動,一種就是巫術儀式活動,音樂就是產生于其中。人區別于動物就是能夠使用工具,通過自身的勞動來改造環境,通過勞動形成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音樂產生的最初形式就是勞動中的節奏。在原始人的集體勞動中,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積累,悟出一個道理:如果伴隨著行進中的動作,發出有節奏的響聲,不僅能協調動作,還能振奮精神,提高工作效率。這種勞動中有節奏的呼聲,就是原始音樂的萌芽。在兩千多年前,《淮南子·道應訓》中就有記載:“今夫舉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勞力之歌也。”這種身體律動與固定節奏的結合,就形成了遠古的樂舞。
另外就是巫術說。巫術儀式活動是當時遠古條件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活動,滲透到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說文解字》中就有記載:“巫,祝也,能齊肅事神明者。”巫術活動是遠古人們為征服自然尋找神秘力量的一種儀式,這種儀式通過歌舞摹仿的手段祈禱人們內心的愿望——跳潑水舞祈雨,擊鼓祈雷,祈求狩獵等。古書曾有記載:“若國大旱,則師巫舞雩。”原始歌舞就出現在了巫術儀式上,它成了一種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載體,同時,巫術又是音樂生存、傳播和發展的重要依托。另外,在遠古社會,情感、語言、游戲等學說都對音樂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總的來看,音樂的誕生雖然是混沌的,但它是人類最初生活方式 、社會組織方式、思維方式的產物,它是早期文化最原始的締造者,并隨著人類的進步發展走向成熟和豐富。
二、歷史各個時期文化學說與音樂發展的關系
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的變革,階級社會開始形成,原始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過渡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類就由史前期進入到古代文明期。在先秦時期,儒家文化占據正統地位。儒家學說認為,音樂對文化、社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他認為,除了加強“禮”的實際規范作用,還必須在文化和思想領域進行“樂”的教育,通過音樂的潛移默化洗滌人的思想與精神,成為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仁人”。他把音樂與國家等級規范相提并論。為了強調音樂的教育意義,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而充分肯定了音樂與現實政治的關系和音樂的教化作用。因此,音樂被孔子視為推行教育中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由于孔子強調音樂的教化作用,他對音樂做出了嚴格的要求。儒家提倡“和樂”,排斥“淫樂”。所謂“和樂”即是音調平和、純凈雅正的音樂,這樣的音樂才可“修身齊家平天下”。孔子認為,盡善盡美的《韶樂》和《風》《雅》《頌》才是正統之樂,而世俗流行,沉醉迷茫的音樂則是“淫樂”。他認為“鄭聲”就是有害文化、背離道德的淫樂。
魏晉時期,封建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相對自由的封建知識分子階級,如蔡邑、嵇康、阮籍等。他們反對將音樂作為社會的教化工具,認為音樂是表現人類內心情感的文化產物。他們認同先秦老莊的思想,“天地并生,萬物合一”。阮籍就在他的《樂論》中提出:“圣人之作樂,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他就主張個性自由,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最完美的音樂就是以自然無為的形態表達天地萬物,最本性的音樂才是音樂美的極致。在這種音樂思想的音響下,文化就提倡理性與和諧、純凈與雅正。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音樂文化發展的高峰。宮廷音樂在理性與和諧、純凈與雅正中摻入了唐代社會特有的輝煌壯美,又融入了多民族的音樂風格,音樂極其多樣絢麗、華美紛呈。唐玄宗李隆基就被稱為唐代宮廷音樂的締造者和設計師,他設立的宮廷音樂機構—“梨園”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同時,他與眾多梨園弟子創作的大量音樂舞蹈作品直接推動了音樂的普及與發展。宋代時音樂則趨向“淡然平和”,主張無論是喜悅還是憂傷,都能以平和的音樂疏導情懷,接著音樂自身的諧和使心歸于平靜。朱熹繼承了儒家思想,強調“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怨之邪心”,認為音樂以其“自然之和”“自然之節”體現“中和之德”。
自此,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就有了三種不同的文化內涵:一是儒家文化強調的以政治道德教化為目的的音樂;二是道家文化為核心的,追求與自然相協調、飄逸淡雅的音樂;三是唐宋后援佛入儒的理學家追求的“中和之德”的音樂。
三、音樂與其他藝術文化形式的關系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樂自心出,各種藝術文化形式的目的都是抒發人類對大千世界的體驗和關照。音樂由于它特有的表現特征,最容易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樂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樂,各種藝術在某些層面上是可以相通的。
音樂表現繪畫,繪畫中有音樂。一幅美術作品,在給觀者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能使人感受到音樂的律動,從而引發豐富的聯想。而音樂通過聽覺的傳遞,滲入人的心扉,引發聽者靈魂的共鳴,伴隨著音樂的律動,音符會在腦海中轉換為音響的畫面。如此,繪畫可以借助音樂的表現手法加強作品情感性的表現,音樂則可借助繪畫的表現手法加強作品中明暗的對比,取長補短,心神相會。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它與詩詞文學的關系最為緊密。觀文聽樂,聽樂誦詩,都表現出人類視與聽的精神追求。
詩詞是與音樂同時誕生的,早期的《詩經》《楚辭》、漢《樂府》中的詩篇,都是在某種音樂格式中填上不同的詩詞內容進行吟唱,現在我們讀這些詩詞時,還能感受到其中的音樂節奏與韻律感。音樂與詩詞都是時間的藝術,音樂以時間的流動作為基礎,讓音符做出規律的律動來表達音樂家的情感,詩詞在時間上通過語言的組織表達詩人的情懷,它們都是在運動中產生美。詩詞是語言藝術,通過語調、節奏上與音樂的形式進行結合,加強了詩詞的情感表達和形式美;而音樂在某種情況下可以用詩詞的語言表述聽覺上的感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與詩詞成了相互獨立的藝術形式,但他們仍舊互相吸引,創造更多盡善盡美的藝術。
縱觀歷史,中國音樂與文化相生相惜,互相交融。文化是音樂的基石,不同的文化內涵孕育不同的音樂思想;音樂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并影響著文化發展的方向。音樂源自文化,文化寓于音樂,兩者將在歷史的長河里永遠依存,創造出更多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申波.審美意識與音樂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鄭怡(198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本科,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戲曲藝術學院中級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及音樂思想對社會形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