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英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教學的基礎,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教育作為不可缺少的部分,直接關系著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對此,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與閱讀能力,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以及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實際閱讀教育中,仍存在一定問題,文章針對性提出有效策略,全面發揮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前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重點,是學生語文基礎是否扎實、綜合素養是否達標的主要體現。高效的閱讀教學,能夠鞏固學生語文基礎,鍛煉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語言技巧與表達能力。但是,在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度并不高,學生閱讀主動性欠缺,閱讀教學的課時較少,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影響了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速度。
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快速掌握其他學科。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的開展,具有如下作用:其一,能夠直觀地為學生展現語言的表達技巧,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其二,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在學生反復閱讀文章時,能夠感知文章內涵,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同時,在不斷深入文章中心含義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拓展,理解能力明顯提升。其三,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語言是一門思維藝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透過文字感知文章內涵、作者感情等,在不斷閱讀過程中,學生自身文化素養潛移默化的提升[1]。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不足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是學生普遍存在的特點。然而,在閱讀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大行其道,課堂很難吸引學生興趣,師生課堂互動并不理想,學生被動參與學習,影響了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并且,學生閱讀主動性不足,在課后閱讀中,缺乏教師的約束,很少有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影響了閱讀教學質量。
2.教師忽視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培養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必不可缺,只有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習慣,才能更好地發揮閱讀教學效果,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而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自主學習,則是短時間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獨立思維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較少,甚至因學生年齡較小而直接忽視,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成為教學主要模式,影響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3.閱讀環境不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教師很少注重閱讀環境的營造,尤其是農村小學,良好閱讀環境更是欠缺,極大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閱讀質量受到影響,教學進度受到阻礙,語文閱讀的難度增大。須知,良好的教育環境,學生將擁有更多思考空間,并將閱讀看做享受而非必須完成的任務,為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供幫助。然而,在實際閱讀教學中,良好閱讀環境的欠缺,影響了學生對閱讀的認知,多數學生對其的認知為--教學任務,影響了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調動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實現高效閱讀課堂。在閱讀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非常多,其一:以神秘問題形式引導學生探索。如:在學習“五彩池”一課中,為引發學生閱讀積極性,教師可提出一系列問題:“同學們知道五彩池嗎?”“五彩池在哪里呢?”“五彩池到底是哪五個色彩組成的?”等,引發學生對“五彩池”的興趣,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其二,巧妙運用故事,誘發學生閱讀興趣。故事作為小學生最為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是小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為培養學生閱讀積極性,教師可為學生講述故事,在聽故事與說故事的過程中,學生閱讀習慣會逐漸養成。如:為激發學生對“一千零一夜”的興趣,教師可任意選擇一篇故事,為學生講述至精彩處停下,引起學生興趣,之后引出該書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2.將課堂主體還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開始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也達到顯著效果,課堂內活躍卻不散亂,秩序井然又活力十足,學生們積極討論問題,教師從旁引導,課堂效率顯著提升。并且,學生閱讀積極性明顯增長,并通過說故事、繪畫、表演等方式,將閱讀過程中所理解的內容展現出來,學生表達能力、思維活躍性、自主學習能力等顯著提升。然而,對于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的閱讀課堂,網絡的影響,學生個性化越發明顯,課堂效率也逐漸低下。對此,教師應轉變自身思想,積極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課堂,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推動學生健康成長[2]。
3.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閱讀主動性
為提高學生對閱讀教學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營造閱讀氛圍,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感受閱讀的魅力與力量,感知文章深度與含義,以此增強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可在課堂設置閱讀角,教師可帶領學生布置閱讀角,使閱讀角文化氛圍濃厚卻又賦予童趣,使學生在享受中感受閱讀樂趣。同時,依照學生年齡選擇書籍,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當然,教師也可根據課外閱讀舉辦閱讀比賽,以競爭方式激勵學生參與閱讀中,營造閱讀氛圍,提高學生閱讀主動性。
總結
總體來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發展受到抑制。對此,調動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將課堂主體還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阮以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100-101.
[2]李加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