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云
摘 要: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各類風險,其根源是對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缺乏正確的處理方法,特別是在結轉時間、金額上未能按法律法規予以正確處理,導致數據失真;另外管理經驗欠缺、風險意識不足也客觀存在。
關鍵詞: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風險防范
1 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存在的主要風險
1.1 稅務風險
企業因延遲結轉建筑物固定資產而少交房產稅,同時因少提折舊而需多交企業所得稅,這兩種情況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稅務風險,也是企業面臨的一項法律風險。相對于房產稅,因暫時未提折舊而多交的企業所得稅,屬于時間性差異,待后續正常計提折舊時會轉回,但少交的房產稅屬于企業應交未交稅金,侵蝕國家稅源,屬于企業違法行為,有可能面臨被稅務部門稽查補交稅款的風險。
1.2 資產管理風險
這里的資產管理風險主要指有關業務層面的運營風險,固定資產在未結轉前以在建工程形式存在,雖然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都屬于企業的資產,但兩者在管理上有明顯的區別。在建工程屬于未完工未投入使用的有形資產,資產管理負責人是工程建設管理人員或被指定的有關人員,而固定資產屬于已移交投入使用的有形資產,資產管理人為資產的使用人,且在固定資產運轉、大修理、抵押、清查等環節都有明確的要求,如果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有諸多問題,很容易產生資產管理混亂,責權不分等現象,一旦出現安全事故、資產被盜丟失等狀況,將會產生相互推諉,資產失去保護的風險。
1.3 內控風險
這里的內控風險主要指有關業務層面的運營風險,包括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造成決策失誤風險以及工程驗收環節存在重大隱患等風險。首先是報表編制環節,經營管理層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利用在建工程核算操控利潤,編制虛假財務報告,將本屬于經營性支出歸入在建工程或將不符合資本化的利息仍然資本化處理等。其次是工程驗收環節,在固定資產達到可使用狀態時,應及時組織設計、施工、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施工驗收,但在實際管理中,企業往往在工程款結算環節、質量檢驗環節、竣工驗收環節等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客觀上導致竣工驗收工作不到位、行為不規范、數據不準確等,無法編制財產清單以及辦理資產移交手續,導致驗收環節存在重大安全或質量隱患。
2 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的風險防范與對策
2.1 防范結轉時間錯誤的對策
做好固定資產結轉工作,必須建立明確的固定資產結轉標準,防范結轉時間錯誤帶來的風險。該標準包括具體的結轉條件、結轉時間以及具體的結轉流程。一般情況下,在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即可結轉固定資產,避免出現結轉工作在時間上或早或晚。一是固定資產的實體包括建設工程或安裝設備的實際程序和流程已經全部完成。二是固定資產實體已經進行了試運行或者試生產,并且運行過程正常。三是在建工程不再發生或者幾乎不再發生任何支出。四是固定資產已經達到最初的設計要求,可以滿足企業的日常使用。如果已滿足以上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項,但不進行結轉工作,屬于結轉時間上延遲,要及時糾正錯誤行為,保障結轉工作的準時實施。
2.2 防范結轉管理職責不分的對策
固定資產結轉工作實際上是由成本歸集向實物資產管理進行轉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企業的諸多部門,搞好結轉工作,需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各部門要發揮各自的管理優勢,保障結轉工作高效準確。一般結轉固定資產的主要負責部門是財務部門,但工程管理部門、審計部門、企業管理等部門也需要密切合作,要及時溝通工程進度、工程質量以及其他重要的有效信息,加強各部門的合作和分工,使固定資產的結轉工作更及時更準確。特別是工程管理部門,要全面審查工程建設過程中有無違法違規行為,要加強與工程監理和工程施工單位的溝通,及時掌握工程進展情況,保障工程建設進度和工程質量,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溝通解決。
2.3 防范結轉金額錯誤的對策
結轉金額錯誤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混淆資本性支出與經營性支出,將經營性成本費用歸集為資本性范疇,或者將屬于資本性的費用歸集到經營性成本費用范疇;二是未將待攤支出合理分配到建筑工程、安裝工程與設備上,而是作為單獨一項結轉為固定資產。針對結轉金額錯誤的主要對策如下:
針對經營過程中因容易混淆資本性支出與經營性支出、導致出現結轉金額錯誤的問題,根本解決之道是要提高項目管理人員、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使相關人員具有識別和判斷兩類支出的能力。只有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其次是要嚴格執行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不得將個人意志凌駕于準則與制度之上,避免因個人干擾影響對事件的判斷。最后在涉及到具體問題時,要區別對待。對于比較復雜的借款費用資本化問題,要了解資本化的條件,分清借款費用開始資本化時點與終止資本化時點,要將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利息歸集為經營性支出。對于施工階段因工程變更而增加的現場簽證費用,要及時做好相關簽證的傳遞和保存工作,避免結轉的固定資產價值“缺斤少兩”。
結轉金額錯誤的另一種情況,是未將待攤支出合理分配到建筑工程、安裝工程與設備上,而是單獨作為一項結轉為固定資產并計提折舊,按照這種方法處理,勢必造成結轉資產金額不準確。所謂待攤支出是指在建設期間發生的,不能直接計入某項固定資產價值,而應由所建全部固定資產承擔的共同費用,包括可行性研究費、設計費、監理費、顧問費、造價費、測試費、符合資本化的借款利息費用等,這些費用在資產達到可使用狀態時,應按分攤率公式在建筑工程、安裝工程與設備之間進行分攤,并最終確定各項工程與設備的價值。
待攤費用分攤率=累計發生的待攤支出/(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設備支出)X100%。
某項工程應分得的待攤支出=某項工程建筑支出+(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設備支出)X待攤費用分攤率。
因此,對于建筑物等固定資產成本應該為建筑工程支出加上應分攤的待攤支出;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成本應該為設備支出加上有關設備的安裝支出,再加上應分攤的待攤費用。針對結轉金額上的差錯,要不斷完善企業內控流程,加強審計力度,從源頭上防止差錯的出現。
2.4 加強企業風險管理,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企業為實現經營目標,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戰略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等,要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力度,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要建立健全企業內控體系,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風險無處不在,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此類風險,對外購或購建的固定資產要關注項目自初始設立、決策,到具體方案實施、決算與驗收等全流程的風險點,要做到及時識別風險與風險評估,同時提出風險應付策略并予以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出現風險損失。
3 結論
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涉及企業的建設、財務、稅務、資產管理等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風險,如何識別和應對這些風險,是現代企業管理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只有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履行職責,避免人為干擾,才能及時、準確的將在建工程結轉為固定資產,才能為企業的經營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水泉.分析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風險透視與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5.
[2]楊春玲.淺議公司內部控制中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J].時代經貿,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