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源
摘 要:隨著學習模式研究的深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提高移動學習質量已經成為現代移動學習設計者的目標和方向。本文立足于移動學習的,探索指出移動學習中個性化學習的創新路徑,旨在為學生提供更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移動學習模式,服務于現代教學發展。
關鍵詞:個性化;移動學習;創新;路徑;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已經是一個很熱門的研究領域。移動學習能為學習者創設個性化的移動學習環境,但移動學習過程受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情境以及自身特征等多種因素影響,移動學習路徑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移動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特別是在移動學習中個性化學習設計,需要設計者以學習者為中心展開研究,為學習者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移動學習模式
雖然,目前學術領域對于移動學習沒有一個確切權威的定義,但是普遍幾種有代表性的說法組合起來涵蓋了,移動學習的主要內容。首先移動學習是在計算機技術和e-learning,的基礎上,為學習者提供學習體驗的一種模式;其次,在移動,計算機技術指引下為學生呈現學習內容,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溝通的學習方式;再次,移動學習是為學生提供數字化學習內容的重要形式;最后,為了能實現學生更自由的遠程學習移動是新模式,可以通過無線通訊連接實現在任何的時間、任何地點的學習。通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移動學習模式,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隨時隨地學習的重要模式,更是數字化學習的重要體現。
二、移動學習模式中個性化學習的實現
作為數字化學習的重要方式,移動學習借助于移動終端實現隨時隨地的訊息這也,突出了移動學習的特點和優勢,正是這種優勢為個性化學習奠定了基礎。首先,學習者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靈活學習打破時空限制,更打破學習資源固定化限制,使學習者能夠更靈活、更自主地實現學習。這樣的移動學習模式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資源和更便捷的學習方式。其次,移動學習,將學習者學習的內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且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學習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碎片化的只是內容填補學生課堂學習的不足。碎片化的內容也更容易實現個性化。學生將整體內容的拆分部分,以自己需要的形式進行學習,節約時間。最后,移動終端的私有性和學習者之間在個性上的差異,注定了移動學習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因此,移動學習不僅僅可以使學習者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及需求自定學習步調和進度。
三、移動學習中的個性化學習價值
個性化學習是具有或體現學習者個性的學習――如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等方面充分體現個人的個性特征。個性化學習注重學習者之間的差異,以學習者的社會背景、態度價值、情感等方面為前提,使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終身教育為特征的學習型社會要求每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要不停的學習以提升自己,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萬別,人們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也各有不同,個性化的學習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考慮使得學習者更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并滿足個人生存的需要。個性化學習可以使每一個學習者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獲得成功體驗和生存效能感。
四、個性化移動學習路徑創新
1.以能力為導向的移動學習
以能力為導向的移動學習路徑是以學習者為核心,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和知識體系及理論構架,提煉能夠提升學習者能力的個性化學習特征生成新的學習路徑。這樣的路徑主要是以學習者的能力需求,為結構劃分知識點和學習任務是學習者能夠通過典型任務的訓練和學習提升相關能力,并且,依托數字化的檔案信息構建能力培養動態,在移動學習中逐步實現能力的自我提升。
2.以評價為導向的移動學習
以評價為導向的移動學習路徑是,以學習者的知識學習,作為量化標準,評價學生之間的差距,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選擇和評價方式。在這樣的個性化學習路徑當中,學習者可以通過特定的方法評價自身的學習活動是否有效,而且可以根據點擊次數學習結果評價等相關數據分析,實現對學習者的動態評價。
綜上所述,學習者的能力和學習效果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是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標,都是在個性文化學習模式研究過程中要以此為基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和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移動學習設計,最終實現信息化教育。
參考文獻
[1]侯志鑫; 王移芝.基于移動學習的個性化學習系統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6).
[2]李浩君; 徐佳程; 房邵敏; 謝蘇超.個性化移動學習路徑優化策略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
[3]余燕芳.基于移動學習的O2O翻轉課堂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
[4]鄭婷婷.個性化移動學習系統分析與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2).
[5]孟凡立; 陳琳.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空間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10).